「湖南製造」撐起「鋼筋鐵骨」 看港珠澳大橋的湖南力量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胡信松 黃利飛 通訊員 鄧建英

10月23日,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港珠澳大橋,是迄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無論是管理者、建設者,還是大橋使用的材料、施工設備,都有湖南人與湖南企業大顯身手。

“我們不追求為個人留下什麼,只追求為國家、為民族留下彰顯自豪的載體”

湖南人敢為人先擔大任

“湖南制造”撑起“钢筋铁骨” 看港珠澳大桥的湖南力量

“所有的付出終於有了結果,作為建設者、管理者代表,感到十分自豪。我們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無愧於奮鬥的人生,心裡充滿著作為奮鬥者的豪情。”23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激動不已。這位湖南硬漢,為這座橋,付出了14年的年華與心血。

畢業於同濟大學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的朱永靈,曾在長沙市交通局工作3年,後又回同濟大學攻讀道路專業碩士。畢業後南下廣東,先後任廣東省公路勘察規劃設計院總工辦副主任;廣東省公路管理局局長助理、副局長;廣東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長、黨委書記。

朱永靈是最早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成員之一。2004年3月,他被粵港澳三地政府聘為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

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橋開工。2010年7月,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成立,全面負責大橋主體工程的建設、運營和維護管理工作,朱永靈擔任局長。

港珠澳大橋是一個世界級的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並無先例可循。2014年至2015年,不少技術難題,曾讓朱永靈出現了失眠、焦慮的狀況。

但血液裡流淌著湖南人那種天生不怕苦、不服輸精神的朱永靈,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帶領管理局的同事及各參建單位的建設者,迎難而上,攻克了一道道難題,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從2011年起,朱永靈連續7年的春節都是在工地現場度過的,因為太忙,平時回湘潭老家的次數也很少。

“敢為天下先,廉潔透明,有責任感、使命感。”14年後,港珠澳大橋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也是朱永靈所堅守的大橋人精神。

“我們不追求為個人留下什麼,只追求為國家、為民族、為這個時代留下彰顯自豪的載體。凝聚著全體建設者智慧和心血的港珠澳大橋,將屹立於伶仃洋上,見證粵港澳三地的融合與發展,見證祖國的強盛。”朱永靈不僅說出了自己這14年來堅持的意義,更道出了無數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的心聲。

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僅13人,其中技術幹部8人,岳陽人餘烈是全程主要參與人之一。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成立後,餘烈任副局長,先後分管工程管理、安全環保、文化宣傳等工作。臉上總是掛著笑的餘烈,14年如一日,為大橋優質高效、安全環保建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與港珠澳大橋項目時,益陽人張勁文年僅29歲。他從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便進入廣東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並迅速成長為工程管理部副部長。

他與港珠澳大橋的結緣則是一個電話。2004年4月17日,他接到朱永靈的電話,在簡要介紹了港珠澳大橋項目後,問他是否願意參與,要其認真考慮再給答覆。然而,張勁文十分爽快,絲毫沒有猶豫,當即答應。

談起自己當初的義無反顧,張勁文將其歸因於港珠澳大橋項目的魅力:“港珠澳大橋作為一個前無古人的超大型跨海大橋,對於路橋人來說具有特別的誘惑!”

張勁文作為“前期辦”的工程技術組組長,在長達6年的前期攻堅戰中,帶領組員在迷茫與質疑、堅忍與守望、光榮與夢想的交織中砥礪前行……

作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總監,在建設管理團隊中,張勁文是“最有想法”的一個,他提前預見問題、妥善規劃,並把自己的想法推動落地。湖南人“敢為天下先”的勁頭在張勁文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8年光陰,能為港珠澳大橋這座超級工程盡綿薄之力深感榮幸。歷經艱險、攻堅克難,但一直堅守著心中的夢想。大橋浸潤著每一位建設者的文化與情懷,這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從震撼到沉靜,從驚豔到成熟,終將在伶仃洋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通車之際,難忘過往,期待未來,祝福大橋!”

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長朱定,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向大橋深情祝福。

這個2010年到大橋管理局的長沙伢子,坦言自己“為橋痴為橋醉,8年磨礪從小夥變成了大叔”。他先後負責島隧工程沉管預製與浮運沉放現場管控、橋面鋪裝及房建工程管理。經過超級工程的磨鍊,現已成為國內橋樑界一名優秀的“行家裡手”。

為了大橋建設,很少回湖南的朱定,稱自己現在最想念家鄉的小吃與嶽麓山的紅葉。

“市場給我們一個機會,我們就要給世界一個驚喜!”

“建築湘軍”精益求精鑄精品

“湖南制造”撑起“钢筋铁骨” 看港珠澳大桥的湖南力量

從珠海出發,驅車數分鐘,駛上珠澳口岸人工島,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橋頭是一個現代化的“收費大棚”,上有“港珠澳大橋”5個鮮紅的大字,這一大橋的地標建築,就是“建築湘軍”的領頭羊--湖南建工集團承建的。

10月23日,湖南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葉新平,港珠澳大橋項目部執行指揮長宋振群等作為建設者,受邀參加大橋開通儀式,見證大橋的榮光時刻。

“市場給我們一個機會,我們就要給世界一個驚喜!”葉新平表示,港珠澳大橋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工程,備受世人矚目。管理養護中心是大橋的“神經中樞”,收費大棚是大橋的門戶工程,作為湖南省屬國有企業,能夠參與建設,在感受到壓力的同時,也感到非常自豪,湖南建工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魯班精神、工匠精神,把港珠澳大橋房建工程項目建設成優質精品工程。

作為10家總承包建設單位之一,湖南建工集團派出1000多名湖湘工匠,與來自央企及各地的建設者一道,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建設者之歌。

2015年4月,湖南建工在和多家央企、地方國企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中標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房建工程CA01合同段,成為這個超級工程的建設者。

CA01合同段建設施工場地面積為38萬平方米。包括港珠澳大橋管理養護中心工區、大橋管理區、東人工島工區和西人工島工區建築主體工程、裝修裝飾工程、夜景燈光工程、園林綠化工程等多個施工內容。

為高標準完成建設任務,湖南建工集團在2015年5月入場之時便成立了最高規格的項目建設指揮部,由葉新平任指揮長,從集團內調配精兵強將,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按照高規格、高質量、高速度的要求成立了項目部。

“我們的工區分為三大塊,施工過程中,只能通過乘船穿梭在三地之間,從一個工區到另一個工區就需耗費半天的時間。”湖南建工集團總經理助理兼港珠澳大橋項目部執行指揮長宋振群告訴記者,島上的施工環境也非常艱難,四面環海沒有淡水,所有生活物資全靠船運送上島,而建設者在島上一待就是半年。

海上環境也為港珠澳大橋建設造成了不小的“阻礙”。每年6月至10月,登陸和影響橋位的熱帶氣旋十分頻繁,在影響工期的同時,也考驗著項目團隊。

“我們曾經在一年多的施工期間,因為颱風而緊急撤離5次,最嚴重的是去年的超級颱風‘天鴿’。”宋振群介紹,50年一遇的大臺風給項目部帶來的是半個月的全面停工和兩個月的恢復期,同時,強颱風也對港珠澳大橋和他們承建的工程進行了提前“驗收”--大橋主體工程和湖南建工承建的房建工程皆在臺風中完好無損。

被喻為港珠澳大橋“神經中樞”的管理養護中心依山而建,用地總面積55畝,總建築面積約2.5萬平方米,由監控中心、綜合辦公樓、展覽中心、檔案中心及配套服務設施組成。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就在這裡辦公,他們對湖南建工的建設速度與質量給予高度評價。

經過3年的緊張施工,湖南建工集團承建的所有工程,今年2月都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為建築湘軍點贊!”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表示,湖南建工承建的工程是大橋的門戶工程、地標性建築,意義非同小可,大橋開通運行後,這些房建工程將在大橋的運營管理、維護養護及後期旅遊觀光開發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設備作業時間長、難度大、壓力重,但必須保證零故障,做到最好!”

“湖南製造”為大橋撐起“鋼筋鐵骨”

“湖南制造”撑起“钢筋铁骨” 看港珠澳大桥的湖南力量

“2012年5月底收到中標通知書,6月份開始供第一批貨1200噸,最後一批在2015年4月供完,前後為港珠澳大橋生產了4萬多噸橋樑鋼。”儘管已經成為“往事“,但作為當時華菱湘鋼港珠澳大橋項目駐點責任人的席明亮,對湘鋼“保供”的具體時間點,記憶猶新。

華菱湘鋼生產的橋樑鋼,有2.4萬噸應用在港珠澳大橋主橋面、側板及護板,是大橋鋼結構的重要部位。

接到訂單後,湘鋼五米寬厚板廠舉全廠之力開展攻關,而且為保供保質,相關事項辦理一路綠燈;

為了達到鋼板噴號的特殊要求,專門製作了印有“港珠澳大橋”標識的噴號模具。

這一切,只為保證港珠澳大橋所用橋樑鋼板,達到寬度尺寸超過4米、平整度差不超過2毫米的嚴苛要求!

“湘鋼按時、按量、按質交貨。”席明亮告訴記者,2014年底,因保工期、保質量等信用評價良好,華菱湘鋼作為“優秀供應商”獲得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表彰。

除湘鋼外,華菱漣鋼也為港珠澳大橋供應了2萬多噸橋樑鋼,用於建造橋樑護欄矩形管和鋼管樁。

華菱“出品”的橋粱鋼,外表明亮美觀、內在質量優異,為港珠澳大橋“龍之骨骼”添彩不少;而讓大橋如彩虹凌空、長龍臥波,湖南工程機械設備,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一重工,僅參與施工建設的混凝土機械設備,就將近60 臺(套);

中聯重科,泵車、塔機、起重機等40多臺(套)設備,從大橋建設伊始就深度參與;

龍鳳機械,專門為建設港珠澳大橋設計了市場上最大平臺的橋樑施工安裝車……

三一重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沉管澆注服務小組組長謝向陽回憶,2012年,三一重工為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沉管提供澆注方案時,對極端複雜的設備作業環境做了全盤考慮。

“必須保證設備具有高可靠性,混凝土泵送要大排量、快速度!”謝向陽稱,一片沉管長32米、重1萬噸,製成需要一次性不間斷澆注混凝土3400方,設備連續作業30至40個小時。

為保證設備正常運轉,三一重工特級服務工程師吳卓傑始終值守在現場。

沉管模板成形需要2至3天,他一刻也不敢閤眼,時刻注意設備施工狀況,油壓油溫等細節問題一個也不放過;澆注完一片沉管,便馬不停蹄做設備保養、維護、更換易損件。每當睡意來襲,吳卓傑或是拍打自己的臉,或是用冷水清醒頭腦。“設備作業時間長、難度大、壓力重,但必須保證零故障,做到最好!”吳卓傑說。

謝向陽和吳卓傑已經從港珠澳大橋施工工地下來兩年多了,中聯重科海外公司首席業務代表趙建舟今年國慶前還去了一趟施工現場。

2016年9月和2017年6月,中聯重科兩臺500噸的全路面起重機(QAY500)先後進場,主要任務是在香港段人工島建設中,吊運重量達80至140噸的橋面混凝土組件。

QAY500入場施工以來,設備重大故障率為零;項目整體完工之時,起吊重物近10萬噸。

今年9月16日,強颱風“山竹”勢如奔雷,直撲廣東沿海,瞬時最大風力達16級。

驚濤駭浪中,港珠澳大橋224根雄壯的橋墩巋然不動;風平浪靜之後,大橋主體結構及交通工程附屬設施完好無損!

港珠澳大橋之所以擁有如此強大的抵禦風險能力,離不開中車株洲所送給它的“定海神針”。

這枚“定海神針”,是世界上尺寸最大的橡膠隔震支座,長1.77米、寬1.77米,由中車株洲所旗下時代新材自主設計研發,安裝在每個橋墩與橋面之間。

時代新材橋建事業部總工庾光忠介紹,當地震、颱風等外力來襲,橡膠支座就像打太極一樣,“以柔克剛”,有效降低襲向建築物的衝擊力。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湖南製造,為港珠澳大橋撐起“鋼筋鐵骨”,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