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訪華·專訪|吳寄南:中日關係互相定位和調整仍在進行時

安倍访华·专访|吴寄南:中日关系互相定位和调整仍在进行时

吳寄南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即將開啟訪華之旅之際,中日關係迅速回暖的基調不斷增強。此前,安倍也公開表示,中日關係“已經完全回到了正常”。

不過,上海日本學會會長、資深日本問題專家吳寄南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就此提醒說,中日關係仍然處在爬坡過坎的階段,“中日關係相互定位和調整還處在進行時,”他表示,“我們不能過於樂觀,中日之間的結構性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談及釣魚島問題,吳寄南認為,承認爭議是第一步,管控紛爭是第二步,而解決問題則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要等兩國關係真正轉圜,真正建立相互信賴關係,才可以談解決的問題。

安倍訪華兩大訴求:外交、經濟

澎湃新聞:您認為此次安倍訪華,日方的最大訴求是什麼?

吳寄南:此次訪華,日本主要有兩大方面的訴求。從安倍本人來說,希望訪華成為其外交上的一個加分點。日美關係現在矛盾較多,日俄關係、日韓關係都沒有較大突破,唯有對華關係能夠取得看得見的成果,對於安倍鞏固執政地位非常重要。現在“安倍經濟學”已經是強弩之末,明年消費稅又要增稅,日本明年經濟走勢如何令人擔憂。

從經濟方面來說,訪華是順應經濟界要求緩和對華關係、深度佈局中國的呼聲。特別是11月份中國要舉行進口博覽會,日本有400家左右的企業希望來參加。日本政府希望幫助企業深耕中國市場。此外,日方希望中日之間就維護現有的國際貿易秩序,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達成共識,通過與中國謀求共同立場來應對挑戰。這一點中日兩國領導人可能會在宣言裡要有所表示。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當前的中日關係?

吳寄南:我對中日關係只能是謹慎的樂觀。中日關係仍然處在爬坡過坎的階段,用習主席的話來說就是正在重返正常軌道。安倍說已經完全回到了正常,我們還不能這麼說,現在中日關係相互定位和調整還處在進行時。

兩年前,王毅外長還說中日關係病得很重,病根就是日本當局者的對華認知出了問題,沒有將中國看成是夥伴,而是看成是對手。雖然這幾年“中國崩潰論”已經沒什麼市場了,但“中國威脅論”還頗有市場。比如日本防衛省上個月發表的《防衛白皮書》,就有相當篇幅在說中國威脅。在日本的精英層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崛起根本上改變了東亞地緣政治格局,本來這個格局是美日主導,而現在中國為首的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這個改變日本難以接受。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一直有相對於亞洲國家的優越感,但這個優越感正在逐漸消失。現在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還沒有到達轉換日本對華思路的臨界點。因為雖然中國GPD總量超過了日本,但人均還只是日本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在很多領域日本仍佔有優勢,比如諾貝爾獎的數量、製造業領域等等。

普通民眾中間也有不希望看到中國強起來的心態,在日本書店裡,有關“中國威脅論”的書一直有較好的銷量,反映出的就是這種社會心理狀態。日本國民對華親近感還是處於比較低的水平。

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中日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可能會成為常態。一段時間內,兩國之間的戰略猜疑要大於戰略信任。對於中日關係,我們不能過於樂觀,中日之間的結構性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稍有處理不慎,中日關係就可能會“引爆”。

建立信任才可以談解決問題

澎湃新聞:日本當前改善對華關係最大的動力和阻力來自哪裡?

吳寄南:改善中日關係,日本國內既有動力又有阻力,且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都在增長。從積極因素來看,中國經濟的不俗表現打破了日本甚囂一時的“中國崩潰論”,一些日本企業也從中國的發展中得到了實際的好處。目前日本企業在華有超過3.3萬家,佔日本海外企業的44%,可以說企業是最大的動力。

第二驅動因素是民間,有調查顯示日本民間認為中日關係重要的人數佔70%,民間認為有必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這也是促使安倍改變政策的原因。

自民黨內也有推進改善對華關係的勢力,現在二階俊博是一面旗幟,是“知華派”旗幟,他現在擔任幹事長,在自民黨黨內地位比較高,但其所在派系的力量在削弱。不過,至少二階俊博對凝聚自民黨內的知華、友華力量還是非常有用的。同時二階俊博堅定地支持安倍,是安倍身邊起積極因素的角色。

阻力則主要來自日本的右翼力量,比如右翼團體“日本會議”,它仍然在日本國內有非常大的影響,同時也支持安倍的基本盤。

澎湃新聞:未來中日之間如何處理好島嶼爭端問題?

吳寄南:首先,承認存在爭議是一個大前提,不能說不存在爭議。釣魚島的主權歸屬問題、東海的劃界問題都需要雙方妥善處理。

現在我們已經走出了第一步,建立了海空聯絡機制,未來要更好的管控危機,我們還要做很多事情。比如中美之間已有的海上相遇規則,以及中美之間的重大軍事活動相互通報制度,中日之間目前沒有,在海空聯絡機制的基礎上雙方是否可以進一步談判升級也值得探討。

此外宮古水道的航行問題,以及抵近偵察問題也要解決。戰略信任措施需要兩國防衛部門進一步談判建立。在這一方面,兩國防務會談能否考慮升級,重新舉辦擱置多年的中日防長會談。

總之,承認爭議是第一步,管控紛爭是第二步,而解決則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要等兩國關係真正轉圜,真正建立相互信賴關係,才可以談解決的問題。

澎湃新聞

:您如何看待日本對華的外交決策?

吳寄南:安倍本身當然是最後的決策者,此外,我認為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正太郎的角色非常重要,許多政策是谷內拍板了後再告訴外務省的,外務省目前在外交決策上的地位在下降。

從安倍政府的政治運作模式來看,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谷內和經濟產業省,但兩者方向不一致,經濟產業省是從日本的經濟界的利益出發,希望儘快緩和對華關係,開拓第三方市場合作。谷內是代表日本的戰略利益派,他們認為維護日美同盟是第一要務,他們考慮對華關係時更多從戰略和安全利益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