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孫氏的崛起


富春孫氏的崛起


從《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典籍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富春孫氏發跡的大致脈絡:

據《宋書·符瑞志》記載:孫堅之祖名鍾,家在吳郡富春,獨與母居。性至孝,遭歲荒,以種瓜為業。忽有三少年詣鍾乞瓜,鍾厚待之。三人謂鍾曰:“此山下善,可作冢,葬之,當出天子。君可下山百步許,顧見我去,即可葬也。”鍾去三十步,便反顧,見三人並乘白鶴飛去。鍾死,即葬其地。地在縣城東,冢上數有光怪,雲氣五色上屬天,衍數里。父老相謂,此非凡氣,孫氏其興矣。

這是見之於正史的記載,而相類似的記載也比較多,魯迅先生的《古小說鉤沉》,也輯錄有類似的記載。當然,古史的記載附會的成分較多,意在宣揚“天人感應”。只是各類典籍的記載所不同的:有些說孫鍾是孫堅的父親,有的說孫鍾為孫堅的祖父;也有的說孫鍾葬在這裡,也有說孫鍾葬母於此。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除去玄秘的部分,都可以說明:孫鍾在富春江邊種瓜、生活,墓葬在富春江邊,是確有其事的。至今在富陽境內,還有許多與孫鍾種瓜、生活有關的遺蹟。

而裴松之注引《吳書》中的記載:“堅世仕吳,家於富春,葬於城東。”意思即說:孫堅一族世代在吳郡做官,家在富春縣,祖墳在縣城東面。這可以說是有關孫堅的家居及其祖上墓葬地的最早記載,而且也是最為確鑿的信史了。眾所周知,裴松之注引的《吳書》是吳國編修的國史,應該是最為可信的。但不難發現,“葬於城東”這個大致的方位和範圍,應當是在現今富陽市府的東南面(在古代,東與南是相通用的)。其後,特別是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史料的大量發現,有關的記載也漸漸多了起來,其地理位置的記述也越來越明細了。如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浙江又東北逕富春縣南,江南有山,孫武皇(孫堅諡號武烈皇帝)之先所葬也;漢末墓上有光如雲氣矚天。”還有:“浙江又東北逕亭山西,山上有孫(權)〔堅〕父冢。”(清朝考據學家楊守敬考證:“權”字當為“堅”字之誤。)這個記載是比較早的,也比較具體地指出了墓葬地的地理位置,與《宋書·符瑞志》中:你可下山百步的記述也較相吻合。由此判斷孫鍾在富春江畔的亭山邊種瓜、居住是符合史實的。其後,《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三更為確切地記述:“堅居陽平山,其祖種瓜於此。”這就明確指出了孫堅家居富春縣的陽平山。而這一史實也得到了《富春孫氏宗譜》等許多民俗史籍、地方史志的印證。

陽平山是亭山山脈的餘支,山下有浦名陽浦,瀕臨富春江。當時的富春江江面很寬,江南春江、大源一帶有的還處在江水中。孫鍾就在這富春江邊的陽平山隱居種瓜。據在富陽發現的東吳《皇家玉牒》的記載:孫鍾母親翁氏與孫鍾夫婦以及長子孫羌夫婦、幼子孫靜夫婦七穴合葬於陽平山。由於孫權建吳稱帝,因此“陽平山”也稱“天子岡”(見《中國名勝大辭典》1981年版)。斗轉星移,歷經倉海桑田,孫氏祖居早已蕩然無存,陽平山下也已變成了熱鬧的小城鎮了,但從現今遺存下來的一些地名,如“陽平山路”、“瓜田”、“孫家墳灘”、“孝橋”、“下馬墩”等等這些地名,彷彿還能依稀想象出孫鍾當年種瓜的情景,以及孫氏發跡後車水馬龍的盛況。

此外,在今富陽場口鎮的王洲,相傳孫鍾也曾在這裡種過瓜。據明朝《杭州府志》記載:“在縣西南四十二里,週二十三里,今名洋漲沙,一名瓜江村,相傳孫鍾曾種瓜於此。”據說,當年孫鍾種瓜之地,因結瓜少而被稱為“雄瓜地”,流經瓜地南面的那條富春江的支流也被稱為“瓜江”,孫鍾種瓜所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瓜橋埠”,亦名“瓜江村”。現在遺址處建有一四角石亭,立有一塊“孫權故里”的石碑,供遊人懷古憑弔。

現在,富陽又有了一處旅遊勝地——龍門古鎮,孫權故里。這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龍門古鎮,打孫權牌可謂是找準了點子,因為龍門古鎮與孫權是有很深的淵源關係的。當然,這個孫權故里不是說龍門就是孫權故里,而是指龍門古鎮在孫權故里——富陽,知道孫權是富陽的人就比較多了。最近,龍門裡人何滿子所題的“來龍門,讀懂中國”,又是何等的氣派啊!確實,龍門古鎮有豐厚的民俗文化遺存,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要了解中國,龍門就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讀的書。

當然,富春孫氏的真正崛起是從孫堅開始的。

據《三國志》記載:孫堅,字文臺,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出生於吳郡(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富春縣,與魏武帝曹操同年。

富春孫氏的崛起


孫堅出生、生活的時代,正是東漢王朝積弱難返,積弊已深的漢桓帝、靈帝統治的時期,這是社會最黑暗最動盪的時期,統治集團腐朽到了極點,整個社會的矛盾尖銳到了極點。官逼民反,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正是這個動亂的時代,為孫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能力的機會和舞臺。

孫堅生性寬弘大度,有奇俠氣節,少年時代就表現出了不同凡響的應變才智和果敢勇猛。17歲那年,孫堅與父親孫鍾一起乘船去錢塘(今浙江杭州),半路上遇到了胡玉為首的一夥海盜,其實也是一些為生計所迫的農民,落草為盜,搶掠了商人的財物後,在岸上分贓。而來往的船隻、過往的商人旅客,都不敢前行。

這時孫堅對父親說:“這些海盜完全應該捉拿,請讓我去捉拿他們吧!”

孫鍾回答說:“這種事不是你能幹得了的!”

但孫堅還是執意拿了刀上了岸,用手東西指揮,好象在部署官兵圍捕海盜的樣子。這夥海盜見了,還真以為是官兵來圍捕他們了,於是慌忙丟棄了搶來的財物四散奔逃。孫堅衝向前緊緊追擊,斬殺了一個海盜,提著首級才回來,父親孫鍾見了大為驚訝。

對於一個只有17歲的少年來說,能夠臨危不懼,去做這樣一件大事,用自己的智謀與膽略,趕跑了海盜,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的,要知道海盜胡玉能夠在歷史上留下令名,也是個厲害的、有點名聲的主。為此年少的孫堅名聲遠播,並被官府特聘為假尉,即非正式的武官,暫時代理以負責維持本郡的治安,輯捕盜賊。從此,少年孫堅踏上了仕途,懷著夢想,抱著一股忠君為國的熱情,走向了征途,開始了他那短暫而驚險的武將生涯。

第二年(172),孫堅被任命為吳郡司馬,參加鎮壓了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句章縣(今浙江餘姚城山)許昌、許昭父子領導的農民暴動。後因功升任為徐州(今江蘇長江以北)鹽瀆縣的縣丞(縣長的輔佐,相當於副縣長)。這一年孫堅年僅20歲,一干就是10年。

直到漢靈帝中平元年(184),爆發了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孫堅才以“佐軍司馬”(協助參贊軍務之官)的身份,率軍參與鎮壓,並因功被朝廷授予為別部司馬,可以自領一軍,成為了孫堅立足於高級軍事將領的一個新的起點……這時孫堅才30歲。不久後,孫堅又以“參軍事”(軍事參謀官),隨大軍西討涼州少數民族的起義。孫堅參與謀劃,多有奇謀,得到了朝廷議事大臣的讚賞,後被任命為議郎,備皇帝顧問應對,參與朝廷議政,成為有六百石俸祿的朝廷大員。

33歲時,孫堅又由議郎(掌顧問應對)外調為長沙太守(今湖南長沙),應驗了父老鄉親的祝願之言。太守的俸祿為二千石,且掌管一郡的軍政大權,是手握實權的朝廷命官,官秩是很高的,相當於省部級高官。

在富陽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富陽縣城前的富春江中,有一塊狹而長的沙洲,孫堅被徵召為郡吏前去上任時,鄉親們熱情歡送,在沙洲上為他餞行,父老鄉親舉起酒杯祝願說“此沙狹而長,君其為長沙太守乎!”後來果然應驗了父老之言,當上了長沙郡(今湖南長沙)的太守,因此而把這沙洲稱為“孫洲”。這個流傳很久遠的傳說,早在北宋時期的《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三中就有記載。

在長沙太守的任上,孫堅又因功被賜封為烏程(縣名。治所在今浙江吳興南)侯。東漢列侯分為縣、鄉、亭三種,烏程侯為縣侯,是最高等級的侯,

位同三公。

可以說孫堅從一個下級軍官一路高升,是這個動亂的時代,為他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武將風範和軍事鬥爭能力的機會和舞臺。孫堅靠鎮壓農民起義發家,以鎮壓農民起義為己任,為東漢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也為自己立足於高級軍事指揮官的行列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在孫堅的一生中,最值得一書的,也是最為輝煌的業績,當數參加了關東(函谷關以東)義軍對董卓的征討,併成為了討董運動的急先鋒。

中平六年(189)四月,漢靈帝劉宏病死,年僅34歲,又是一個短命皇帝。這時,涼州豪強董卓,利用外戚與宦官的矛盾,帶兵進京,控制了朝政,並擅自廢殺,廢除了少帝,另立獻帝,還鴆殺了何太后。

董卓的種種逆行,不僅引起了貴族、官吏的反對,也招致了廣大民眾的厭惡。最終激起了關東義士的壯舉,孫堅便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一位。

富春孫氏的崛起


孫堅從長沙起兵,一路北上,投依於後將軍袁術,並被表薦為代理“破虜將軍”(臨時出征時的將軍稱號),任豫州剌史(今河南東部、安徽北部)。表薦是向朝廷上表推薦,僅僅是種形式而已。事實上孫堅也是以“破虜將軍”自號,以“豫州刺史”為任的,而且也得到了其他州郡的認可,就是孫堅身後的立傳也以“孫破虜”為名的。

在當時的討董聯盟中,只有兩位是敢打真打的,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孫堅。但遣憾的是曹操一戰而敗,還險些掉了命,而孫堅卻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斬殺都督華雄,兩次大敗呂布,拒絕和親,收復洛陽。也真是老天爺有眼,後來的劉家天下,也單單的就有了這曹、孫兩族的子孫各佔得了一份子去。

孫堅得到袁術的表薦後,率軍北上,在陽人遭遇戰,大敗胡軫、呂布兩員大將,斬殺了都督華雄,大獲全勝。這是討董運動以來所取得的笫一次重大勝利,對鼓舞孫堅軍隊的士氣,打擊董卓軍團的囂張氣焰都有重要的影響。但是這一件功勳,到了《三國演義》中,卻被戴到了關羽的頭上。“關羽溫酒斬華雄”,使關羽白白地撿了個大便宜,大大地露了一回臉,這真是開了個歷史的大玩笑啊。

這一次又損兵折將,使董卓對孫堅的威猛雄壯更為忌憚,於是就想到了拉攏孫堅,以高官厚祿為利誘,誘惑孫堅為己所用。為此特派了將軍李傕等人為使者,前來向孫堅請求和親,並請孫堅開列出要求出任刺史、郡守的親屬子弟名單,答應上表任用他們。董卓想用這一套慣使的伎倆,來達到拉擾誘惑孫堅的目的,當然這些條件也是最為優厚的。但哪裡想到孫堅根本就不為所動,還不禁勃然大怒地說:“董卓逆天無道,傾覆王室,如今要不屠滅他三族,昭示四海,我孫堅死都不會瞑目,難道還會與他和親嗎?”

句句擲地有聲,義正辭嚴地予以拒絕,李傕碰了一鼻子灰,大為掃興而回。孫堅的這一舉動,可以反映出孫堅卓爾不群的英雄氣概,在大義面前,一身凜然正氣,決不以自身的私利為重。

孫堅拒絕了董卓的和親後,乘勝進軍。董卓眼看求和親不成,孫堅軍又逼近洛陽,無奈之下被迫撤離洛陽,退入關中(陝西潼關以西地區)。但是還要最後猛撈一把,派呂布帶了軍隊,去發掘皇陵墓室及公卿百官的墓冢,盜取墓室中的珍寶,這使得董卓的野蠻和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可以說董卓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了,並對中國古代文化遺產造成了極為嚴重地破壞。

當孫堅得知董卓軍正在盜挖皇陵時,即率軍攻擊,董卓也親自統率大軍迎戰。雙方在歷代皇帝的陵墓間,展開決戰。董卓又被打敗,倉惶而逃,向西撤退。為了阻擊孫堅的追擊,指派“飛將軍”呂布斷後。孫堅追擊,進攻洛陽,在宣陽城門(洛陽城南面從東第三門)外,再次與呂布率領的斷後部隊決戰,呂布又被打敗,倉惶逃走。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又有了一回劉、關、張“三英戰呂布”,不過也剛好打了個平手。而其實,真正戰呂布的,不是劉關張,而是孫堅,而且呂布還常常是孫堅的手下敗將。

在關東(函谷關以東)聯軍中,孫堅的部隊戰鬥力是最強的,一方面是由於孫堅長於謀略,能徵貫戰,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孫堅善於撫卹士卒,親附吏民,善於用人。

孫堅是討董運動的急先鋒,也是討董運動中戰功最為卓著的。孫堅的義舉,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南朝著名史學家裴松之說:“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

唐朝詩人呂溫有詩讚曰:

忠驅義感即風雷,誰道南方乏武才?

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子弟最先來。

遺憾的是,就在孫堅設制方略,部署兵力,分兵到新安(今河南澠池東)、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之間,切斷董卓的後路之時,反董聯盟的盟主袁紹為了搶佔地盤,挑起了軍閥混戰,葬送了來之不易並即將完成的勝利,而孫堅也在後來的軍閥割據混戰中,身死沙場。

袁術為了奪取荊州,擴展地盤,派遣孫堅去攻打荊州的劉表。孫堅能征善戰,有勇有謀,一戰而勝,一直追到襄陽(今湖北襄樊)城下。

孫堅聚兵攻城,劉表緊閉城門,不敢應戰。天黑後,劉表派部將黃祖潛出襄陽,秘密地去搬救兵增援。黃祖帶了援兵想返回城中,被孫堅發覺。孫堅指揮士兵阻擊,黃祖又被打得大敗而逃,竄入峴山(在襄樊南九里)之中。孫堅雖然有勇有謀,然而性格急噪、輕率,打起仗來勇猛無匹,常常是身先士卒,奮不顧身,衝鋒在前。特別是他的戰馬跑得快,這時也來不及等待部下,就單騎追入峴山之中。這峴山,是襄陽城南的一個重要關隘,被稱為鳳林關,北起峴首山,東臨漢水,西靠峴山,是一條長約四華里的狹窄走廊,兩旁山林茂密,地勢十分險要。孫堅單騎闖入鳳林關,冒險突進,不料被黃祖的部下用亂箭射殺,英年墮命,年僅37歲。

一位討董運動的先鋒與功臣,就這樣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過早的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走完了人生短暫而輝煌的旅程。

如果從孫堅這一輩算起,富春孫氏在《三國志》中單獨有傳的多達23位,要是再加上附傳及注的話就更多了。

在孫堅的一輩中,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的記載,我們可以瞭解到一些相關的情況:孫堅有兄弟三人,長兄孫羌,字聖臺,年輕時就去世了,史書上沒有什麼事蹟記錄下來,但留有二子,孫賁和孫輔,兄弟倆最早跟隨孫堅、孫策父子征戰。

小弟孫靜,字幼臺。孫堅率領軍隊在外征戰時,孫靜則在家鄉帶領宗族部曲保衛鄉里。後來,孫策率兵轉戰江東,進攻會稽時,孫靜帶著宗族家兵,前來助戰,並向孫策獻計說:“會稽太守王朗的士兵憑藉險固的城池來防守,很難馬上攻破。在這裡以南幾十裡有個叫查瀆(浙江杭州蕭山西南)的地方,是通往會稽的重要道路,我們應該從那裡攻進城去,這就是所謂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我親自率領先頭部隊,一定能取勝。”

孫靜對本地的地形非常熟悉,孫策馬上接受,依計而行,先在軍隊中下了一道蒙敝敵人的假命令:“近來連日下雨,飲水混濁不清,兵士喝了大多腹痛,命令趕快備辦幾百口瓦缸,用以澄清飲水。”

在黃昏又點燃了篝火來迷惑敵人,而暗中則由叔父孫靜率領先頭部隊,悄悄地從上游趕赴查瀆,迅速迂迴到敵人的後方,突襲高遷屯(今浙江杭州蕭山),截斷王朗守軍的退路,一舉攻克固陵,並與孫策聯兵,打敗了王朗派來的故丹陽太守周昕率領的增援部隊,斬殺了周昕等人,進而平定了會稽。孫策上表任命孫靜為奮武校尉,想要授以重任,但孫靜眷戀家鄉故土,不樂意到外面去做官,請求留守,孫策答應了孫靜的請求。孫權掌權時又升遷為昭武中郎將,仍然留守家鄉,終老一生。

孫靜不願到外面去做官,但對孫策平定會稽,保衛鄉里,穩固地方統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孫靜甘於平凡,淡泊一生,終老鄉里,死後與父親、祖母等合葬於陽平山。而他的幾位子孫卻迷戀權勢,並在後來的東吳政權中左右著局勢,影響很大。

在《富春孫氏宗譜》中,還記載有一位弟弟孫謀,但在《三國志》及裴注中卻沒有留下孫謀及其子孫的任何蛛絲馬跡,這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因此,我的觀點是不大可能有這位兄弟,如果真有這麼一位兄弟,他及他的家族是一定會有所表現的,不可能沒有一點記載。僅供參考。

孫堅也有一位親妹妹,有兄長孫堅的風範,孫堅把她嫁給了同鄉好友徐真,兒子徐琨年少時曾在州郡任職,這樣看來,徐真家族也是富春地方上有一定勢力的家族,只是徐真死得早吧,沒有什麼事蹟記載下來。漢末大亂時,徐琨捨棄官職,跟隨舅舅孫堅征伐,立有有功,被授為偏將軍。後隨孫策南下渡江,由於渡船不夠,便想駐軍安營來尋找船隻。徐琨的母親得知後,審時度勢,對兒子說:“恐怕揚州刺史劉繇會派水軍來阻擊,這已是很不利了,怎麼還能夠駐紮下來呢?應該趕緊砍伐蘆葦紮成排筏,輔助船隊迅速渡軍過江。”徐琨的母親不愧為是一位諳熟戰事的傑出女性,她對周邊環境的觀察十分細仔周詳,並能夠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判斷,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徐琨聽了母親的忠告後,立即把這一建議報告給孫策。孫策當機立斷,馬上行動,軍隊全部迅速地渡過了長江,登上東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佔牛渚營(今安徽當塗西北長江邊),奪取了劉繇的糧倉及兵器庫,控制住這一戰略要地,為以後轉戰江東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孫策渡江轉戰的第一戰,因此有史學家認為徐琨母親的“佐軍渡江之策”,是“渡江第一戰功”。孫堅的這位妹妹在不經意間,就在歷史上揮寫下了濃重的一筆,這“東吳開國第一功”受之無愧。雖然她象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優秀女性一樣,沒有留下自己的芳名,然而歷史會永遠銘刻著她們的事蹟的。

此外,孫堅還有一位堂妹,嫁給了俞氏。這位堂妹和俞氏的事蹟也沒有在歷史上留傳下來,但他們有一位兒子俞河,字伯海,年少時就跟隨孫堅征戰,深得孫堅的喜愛,被委以心腹之任,掌領左右親兵。後隨孫策平定江東,授予威武中郎將。孫策很喜歡他,賜以“孫”姓,列入孫氏族籍中。孫河的這一族也改為孫姓了。

孫堅還有一位堂弟孫孺,字仲孺,曾任郡府的主簿、功曹。他的兒子孫香,字文陽,也跟隨孫堅征伐有功,官拜郎中。後被袁術所阻,為其軀馳,沒有回到江東,後來病死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從孫堅這一輩來看,富春孫氏家族也算是有一定的地位與勢力的地方大族,屬於中下層地主階級。《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評述孫堅時說:“孤微發跡”,是指孫堅家族沒有世家豪族的背景,在地方上沒有連州跨郡,把持州郡地方大權的勢力,還算不上士流。這在當時重門閥、講家世的社會里,孫堅出生於一個地方上的中小地主階級的家庭中,也確實算是孤微了。而孫堅的發跡,也是當時動亂的社會給他提供了機會與舞臺,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吧。

遺憾的是孫堅過早的隕落了,留下了幼兒寡母,長子孫策只有17歲,次子孫權才10歲,還有幾位還都是幼兒,沒有為子女留下一片可以立足的土地,也沒有留下可供遣使的一兵一卒(部隊都被袁術收編了)。對於吳國的創建來說,更是沒有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可以說是孫堅聚集了人脈,是孫堅拉開了東吳創建的序幕。在後來東吳的創建中,四大元老朱治、程普、黃蓋、韓當,是追隨孫堅出生入死的;四大宗親孫賁、孫河、吳景、徐琨,是跟隨孫堅東征西討的,他們都對東吳的創建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因此,對於孫吳的發脈來說,還是得從孫堅算起的,要說吳國還得談論孫堅。

孫堅戰死後,餘眾由長侄子孫賁代理統率,扶送靈柩回到江東(長江下游以南地區)。長子孫策,把父親的靈柩安葬於曲阿(今江蘇丹陽),後來再遷葬於吳縣(今江蘇蘇州)。孫權建國稱帝,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尊奉孫堅廟為“始祖廟”,孫堅墓為“高陵”。

一代戰將終於歸宿於江東。

孫氏網(sunshi178)

推薦微信群聊:孫氏宗親交流群、孫氏尋根問祖群。

加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maotaijiujiu),發送“加群”,第一時間邀請您入群。

富春孫氏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