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市紅旗大橋一座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空腹式雙曲拱橋

在臨川境內的崇仁河上有一橋樑如一道長虹飛架於南北兩岸,名紅旗橋,具體位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溫泉鎮白滸窯村,始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日軍侵境,國民黨軍政機關撤離前強令拆毀。一九五八年三月重建,一九七八年改建。橋樑主體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樑長度297.43米,高10.5米,寬12.16米,九墩十孔,主拱八孔,淨跨均為30米,引橋每端各一孔,淨跨均為6米,兩端建有橋頭堡各兩座,高16.1米,是臨川區最長的空腹式雙曲拱橋,橋名、橋型、裝飾圖案頗具時代和民族特色。

撫州市紅旗大橋一座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空腹式雙曲拱橋

撫州市紅旗大橋一座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空腹式雙曲拱橋

因此,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先後以橋名命地名為紅旗橋管理區、紅旗橋人民公社以及紅橋鎮。紅旗橋曾是臨川工業生產重要基地,見證了臨川工業發展歷史的輝煌時代,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修建的向樂鐵路穿境而過,在此設立臨川火車站,依託水陸交通齊全便利快捷的優勢,興建了臨川縣化肥廠、臨川縣磷肥廠、臨川縣農藥廠、臨川縣水泥廠、臨川縣罐頭食品廠等地方國營企業。本世紀初,紅橋鎮同溫泉鄉合併為溫泉鎮,不過至今當地民眾依然習慣口頭稱呼這個地方為紅旗橋。在紅旗橋下游不遠處的河邊小山崗上還散落著始於隋末唐初的白滸窯遺址,民間流傳“先有白滸窯,後有景德鎮”之說,而且所出土的瓷片大多為唐宋時期的遺物,都可以反映當地陶瓷燒造歷史的悠久。

撫州市紅旗大橋一座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空腹式雙曲拱橋

撫州市紅旗大橋一座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空腹式雙曲拱橋

為何說空腹式雙曲拱橋具有時代和民族特色?首先是橋樑名稱。紅旗是無產階級革命的象徵。解放初期,許多街道、地名、建築都以革命詞語命名,具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1958年2月,毛主席視察長春一汽,再次提出希望坐“自己的小轎車”。在那個“趕英超美”的“大躍進”年代,一汽積極響應領袖號召,提出了“乘東風,展紅旗,八一拿出高級轎車去見毛主席!”的口號。全國各地也是積極響應這一口號,臨川紅旗橋恰好建於1958年,故名。再則是橋樑造型。空腹式雙曲拱橋的雛型是古代的石拱橋。因主拱的左右拱肩上並排砌築數小拱形成空腹,拱圈由縱向拱肋和橫向拱波組成相互垂直曲線,故而稱空腹式雙曲拱橋。其主要優點是載重負荷大,施工便利,節省材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橋樑專家們繼承和發展了古代石拱橋的傳統工藝,諸如隋朝石匠李春設計監造的趙州橋等經典橋樑的建造技藝,運用現代強度理論以及工程學,成功設計出將橋樑承重受力部分結構做成橫向與縱向都用拱形曲線的大跨度拱橋。為此,1973年上海科教電影廠製成《雙曲拱橋》專題片,1978年郵電部發行《雙曲拱橋》特種郵票,在全國各地大力推廣空腹式雙曲拱橋建造技藝。最後是裝飾圖案。橋頭堡的牆面上有瓜果稻穗圖案以及“豐”、“收”字樣,也有著濃郁的時代特徵。

撫州市紅旗大橋一座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空腹式雙曲拱橋

撫州市紅旗大橋一座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空腹式雙曲拱橋

目前,我國最長的雙曲拱公路橋是江蘇省沐陽的新沂河大橋,建於1969年,全長1267米,有39孔。我國單孔跨徑最大的雙曲拱橋是河南省嵩縣的前河橋,建於1969年,孔距跨度達150米,矢跨比為1∶10。在鐵路工程中,也廣泛採用了雙曲拱型橋樑。我國第一座用於鐵路雙曲拱橋是位於湖南省長沙與韶山之間的東方紅雙曲拱橋,1967年底建成通車。臨川區境內具有代表性的空腹式雙曲拱橋還有開國元勳“西南王”李井泉倡建並題詞“發展經濟,方便交通”的唱凱鎮萬年橋和龍溪鎮龍溪大橋,分別建於1980年和1976年。不知這僅存的三座空腹式雙曲拱橋未來命運如何?據悉,唱凱鎮萬年橋正在計劃啟動拆除重建工程,筆者認為這是一座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代表性橋樑,有關當局啟動拆除重建事宜應慎之又慎。

撫州市紅旗大橋一座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空腹式雙曲拱橋

1983年5月22日,李井泉回鄉視察臨川縣唱凱公社萬年橋。

撫州市紅旗大橋一座與改革開放同齡的空腹式雙曲拱橋

夕陽下,流淌不息的崇仁河面上灑滿了鱗鱗金光,水天一色,帶給人一種極致靜謐的美感,已不覺目酣神醉。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這些空腹式雙曲拱橋歷經風風雨雨數十年開始漸漸地老化,無法承載日益增長的交通運輸壓力,但它們蘊含著曾經那個時代的記憶和縮影,也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輝煌成就。尤其是在當下大拆大建的背景之下,很多地方全盤否定上世紀中葉的建築,一律拆除,而諸如溫泉紅旗橋、唱凱萬年橋等經典歷史建築更是可遇不可求。對於這些歷史建築,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和保護,適時可以將其列為文保單位,否則在我們這個時代,將會不斷上演歷史虛無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