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江西南城县活水亭桥的故事

这日,与一群小伙伴行游至南城县上唐镇,已近黄昏时,我们仍决定顶着萧萧北风继续借道前往当地的源头村一探。为何?只因早有耳闻,宋代大家朱熹曾在此地寓居多时。有人认为朱熹的《观书有感》即作于此,“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源头”即指此地。

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江西南城县活水亭桥的故事

活水亭桥速写

别急着否定,这其中,其实是有一段故事的。

以前的源头村,并不叫源头村,而是叫一个乡土气息浓郁的名字——“蛤蟆窝”。然而这个蛤蟆窝,并不可小觑,因为它有两个不一般的读书人,即吴子直、吴子常两兄弟。两人急公好义,深得村人拥护爱戴,村里的重大事件基本上都是吴氏两兄弟说了算。他们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希望子孙后代也有书读,特地建造了一座“吴氏书楼”来藏书,这座藏书楼在当时知名度相当高(从《建昌府志》和《南城县志》中收录的内容可以看到,当时的朱熹、陆九渊、陆游等同时期的大咖男神们都跟“吴氏书楼”有交集、有记文),好名声传出了十里八乡,以至于把大咖朱熹都吸引了,要亲自前往一睹书楼风采。

这可乐坏了吴家两兄弟,要知道,朱熹是他们十分仰慕崇拜的偶像啊!他们在村里兴建社仓都是依照朱熹社仓模式来弄的。当他们听说偶像要来蛤蟆窝指导工作,立即安排了全体村民敲锣打鼓夹道欢迎,还好酒好菜地盛情款待偶像。场面如此隆重朱熹自然很高兴了,对蛤蟆窝也就不生分了。当酒足饭饱之后,朱熹立刻去参观了吴氏兄弟的书楼,发现里面藏书居然达万余卷,更是喜欢地不得了,就决定在此好好呆一段时间,研读藏书吸取精华,接下来他天天都是博览群书,饮酒作诗,讲学授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便是他读书心得写照。朱熹在蛤蟆窝忘情书香,逗留数月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江西南城县活水亭桥的故事


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江西南城县活水亭桥的故事

他一走,蛤蟆窝就不再是蛤蟆窝了,这可是名人呆过的地方,怎么可以再叫那么农家乐的名字呢?于是,村人就取了朱熹所作的《观书有感》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头”来做地名。吴氏兄弟还将源头村东北方向的溪流改名“活水”,并倡议在“活水”上兴建一座廊桥,以示纪念。这座桥横跨于活水之上,形制特别,亦亭亦桥,故名活水亭桥。桥是麻石结构,两墩三拱,船形桥墩,长约30米、宽约5米、高约5米,设有八间廊屋,第三间凸起为歇山式屋顶,部分桥栏板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缠枝卷草祥云等纹饰。这桥一建,便从宋代一直保留至今,连同它所承载的朱熹读书的故事,一直穿越岁月流传下来。

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江西南城县活水亭桥的故事


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江西南城县活水亭桥的故事


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江西南城县活水亭桥的故事

且不说这“源头”之说的真假,故事是被一再传诵,吴氏书楼与诸名人之渊源也有实录,而那活水亭桥的实物也依然静卧村里,“源头”的典故就这么有鼻子有眼的,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说攀附名人也好,说历史虚构也罢,不可否认的,是源头村自古以来崇文好书的书香之风。攀附的是“名人效应”,其实是在用读书的故事向文化致敬,并濡染后人。

附:

吴氏书楼

在东平源头。陆象山记:南城吴君子直、子常兄弟作社仓盖用朱待制元晦所建社仓明敛散补助之制。又筑书楼,为子孙讲习之所。其设意深远,流俗未易测。或者乃谓吴氏捐赀以为社仓,凶岁免民于死徙。其有德于人甚大,后世当有兴者。子孙不学则不足以承之,此其所以筑书楼之意。使吴氏之意信出此,是市道也。是市道不可以交于乡党自好之士,其可以与天下乎?吴君之意,盖曰:“吾为是举非徙一世也。吾兄弟他日要当付之后人。又不可不知,吝则啬出,贪则渔利,怠荒则废事。虽面命之或不听,于遗言何有?惟学则免是三者之患,虽百世可也。此吾兄弟之本指。若夫富贵贫贱则吾不能自知,乃欲为后人谋,而责报于荒忽不可致诘之地,则愚矣。”嘉定戊辰夏六月望日记。吴伯宗诗:吴氏东平好社仓,楼前更有读书堂。欲知当代传家意,看取濂溪志学章。吴与弼诗

:森森乔木旧云林,义叶仁根雨露深。十世清芬见遗躅,高山仰止寄遐心。(摘录于明正德《建昌府志》)

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抚州人文历史,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izhengshit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