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力同心鋪出幸福路——皋蘭縣脫貧紀實

來源:蘭州日報 2018年10月10日 頭版頭題

2018年10月,皋蘭脫貧了!這一消息,猶如和煦春風,吹過隴原大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皋蘭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在與貧困不懈鬥爭中書寫出壯美歷史畫卷,也為全市其他貧困地區探索了經驗、樹立了標杆、提供了借鑑。

到2017年底,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以來的7795戶27838人減少到609戶1977人,貧困發生率由18%下降到1.28%,達到貧困縣摘帽退出標準——皋蘭縣委、縣政府曾作出莊嚴承諾,而今已如期實現目標。

皋蘭是蘭州近郊縣,乾旱少雨、土地貧瘠、一窮二白是皋蘭過去的真實寫照。

皋蘭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戰天鬥地的豪情,與貧困抗爭,向乾旱挑戰,鋪砂壓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命運,歷史性地解決了溫飽問題,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沐浴黨恩,信心百倍,直面貧窮,敢於擔當。懷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憧憬,皋蘭吹響了衝鋒的號角,朝著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目標砥礪奮進。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皋蘭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要求,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兩不愁、三保障”為底線,主動靠前,攻堅克難。深入學習調研,細化方案措施,及時部署要求,立下軍令狀,制定路線圖,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層層壓緊壓實責任,推動任務有力有效落實。市縣兩級領導帶頭包抓,幫扶單位定點聯繫,工作隊駐村幫扶,形成了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抓脫貧、苦幹實幹促攻堅的濃厚氛圍。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在精準識別上,按照貧困人口識別流程,對照標準、嚴格把關、多方評議、層層篩選,將真正貧困的群眾納進來,通過精準識別、動態調整、精細管理,確保扶貧對象識得準。在精準幫扶上,找準“貧根”,因戶施策,實現幫扶措施精準到戶、精確到人。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生產和就業,培育造血”功能。對於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政策兜底為其“輸血”。在精準退出上,不簡單以收入代替“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嚴格執行現行標準流程,不搞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來源:蘭州日報 2018年10月10日 4版整版深度報道

戮力同心鋪出幸福路——皋蘭縣脫貧紀實

西紅柿豐收

戮力同心鋪出幸福路——皋蘭縣脫貧紀實

採摘西紅柿

戮力同心鋪出幸福路——皋蘭縣脫貧紀實

花卉種植基地

戮力同心鋪出幸福路——皋蘭縣脫貧紀實

瞭解產業情況

戮力同心鋪出幸福路——皋蘭縣脫貧紀實

光伏發電

2018年10月,一個普普通通的秋日。皋蘭大地,一派充滿豐收喜悅的田園風光。

皋蘭脫貧了!這一消息,猶如和煦春風,吹過隴原大地,匯入歷史與現實的交響,展現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皋蘭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與貧困不懈鬥爭的壯美歷史畫卷,也為全市其他貧困地區探索了經驗、樹立了標杆、提供了借鑑。

到2017年年底,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以來的7795戶27838人減少到609戶1977人,貧困發生率由18%下降到1.28%,達到貧困縣摘帽退出標準——皋蘭縣委、縣政府曾作出莊嚴承諾,而今已如期實現。

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要求,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兩不愁、三保障”為底線,主動靠前,攻堅克難,立下軍令狀,制定路線圖,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層層壓緊壓實責任,推動任務有力有效落實。

皋蘭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戰天鬥地的豪情,與貧困抗爭,向乾旱挑戰,鋪砂壓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命運,歷史性地解決了溫飽問題,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2014年 貧困人口 27838人

2017年底 貧困人口 1977人

2014年 貧困發生率 18%

2017年底 貧困發生率 1.28%

戰天鬥地向貧困挑戰

皋蘭是蘭州近郊縣,乾旱少雨、土地貧瘠、一窮二白是皋蘭過去的真實寫照。

1955年,毛澤東同志為《皋蘭縣的三年發展計劃》題寫按語,稱讚“這些地方同志的頭腦能夠積極地想事情”。

皋蘭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戰天鬥地的豪情,與貧困抗爭,向乾旱挑戰,鋪砂壓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命運,歷史性地解決了溫飽問題,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沐浴黨恩,信心百倍,直面貧窮,敢於擔當。懷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憧憬,皋蘭吹響了衝鋒的號角,朝著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目標砥礪奮進。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要求,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兩不愁、三保障”為底線,主動靠前,攻堅克難。深入學習調研,細化方案措施,及時部署要求,立下軍令狀,制定路線圖,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層層壓緊壓實責任,推動任務有力有效落實。市縣兩級領導帶頭包抓,幫扶單位定點聯繫,工作隊駐村幫扶,形成了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抓脫貧、苦幹實幹促攻堅的濃厚氛圍。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在精準識別上,按照貧困人口識別流程,對照標準、嚴格把關、多方評議、層層篩選,將真正貧困的群眾納進來,通過精準識別、動態調整、精細管理,確保扶貧對象識得準。在精準幫扶上,找準“貧根”,因戶施策,實現幫扶措施精準到戶、精確到人。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生產和就業,培育“造血”功能。對於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政策兜底為其“輸血”。在精準退出上,不簡單以收入代替“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嚴格執行現行標準流程,不搞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流轉土地發展優勢產業

上三村位於皋蘭縣最偏遠的北部山區,歷來都是貧窮的代名詞。上三村為大橫村、石青村、白坡村的統稱。之所以能統稱,意味著它們連在一起,地域偏於中心城區,且有某種唯一性:乾旱程度極深。上三村佔了皋蘭縣六分之一的面積,卻只有1800多戶7000人口,最北邊的白坡村僅有300多戶1400人。“種地沒畝數、走路沒裡數、吃飯沒頓數”,這句順口溜說得好,是這裡“地廣人稀、廣種薄收、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有力寫照。精準扶貧,這一切奇蹟般地改變了。

在一眼望不到邊的大橫村苜蓿產業基地,甘玉梅和同伴正在地裡撿拾地膜。見到記者,她連忙把紗巾圍得更嚴實了。“我們這裡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不是婦女就是老人。不要看不起這些留守的,現在能在自己家門口打工,也算很長精神了。”甘玉梅大聲說,濃厚的方言加上圍巾的遮擋讓人有點聽不懂。

大橫村有4000多畝水地,由於乾旱和種莊稼利薄,很多青壯年基本外出打工,80%土地廢棄。精準扶貧開始後,2015年,皋蘭縣農牧局引進三合草業(現皋蘭三合草業專業種植合作社),讓大橫村開始有了生機。合作社進駐不久,就將全村土地幾乎全部流轉,全部種植優質苜蓿,年產優質苜蓿飼草4000噸,除供應周邊養殖場外,部分產品銷往寧夏、青海、四川和周邊地區。一方面,合作社通過種植優質苜蓿、培肥地力、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增強抗旱抗澇能力、改善耕地土壤結構,變廢地為寶,且讓土地能長久保墒;另一方面,合作社每年招收100名農民參與整地、修渠、播種、澆水、施肥、裝卸、拉運等勞務輸轉,再加上300元/畝的地租,每年能帶動大橫村500多戶增收250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社打工的基本都是5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這讓部分家庭有了雙收入。

皋蘭三合草業專業種植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說:“我們掙錢不掙錢先不說,但的確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直接經濟效益,一家如果有一兩個人在合作社上班,家裡就絕對脫貧了。”

住著磚瓦房喝上了自來水

九合鎮高山村為56歲村民朱武祖補貼1萬元修繕的房子完工那天,朱老漢激動地說:“政府真是好”;朱翠蘭在院子裡盛了一桶自來水進屋做飯,半年前才入戶的自來水讓她從此告別了吃窖水的歷史;貧困戶朱宗賢早上剛批發了850斤辣椒,兜裡又變鼓了;錢家窯村村民王道明賣掉了接近2000斤菜花;幾十名貧困村民正在開隆、豐隆、榮富源3個合作社打工……像皋蘭縣九合鎮高山、錢家窯這樣山大溝深的偏遠山村,在精準脫貧政策的強勁指引下變得生機勃勃,讓每戶村民都感觸到了屬於自己的中國夢,過上了好日子。記者每次入戶,村民們都熱情地邀請落座、泡茶,“盤腿拉家常”,他們無不發自內心地對新生活進行讚美,並稱“現在的生活就是做夢也能笑出聲來!”

多年來,高山村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窖水,直到2017年秋天,自來水才通到了家家戶戶。村民朱翠蘭至今還能想到當時的興奮勁兒,“來水的那一天,有人直接用手接著就喝了!”

一次暴雨後,朱武祖的房子地基下陷,政府補貼1萬元為其修繕。“活了56年了,沒想到政府對我們這麼好!”朱武祖動情地說。朱宗賢家有3個孩子上學,屬貧困戶,要不是政府支持種植兩畝露天蔬菜、3個蔬菜大棚,他的好日子肯定會來得更遲些。

這些生動活潑的縮影還不夠,用心的高山村人還做了細緻總結:一出門就走上了硬化的紅磚路,夜晚出門有路燈,收入有了顯著提高;危改、教育、醫療、產業扶貧等惠農政策的落實,讓我們確確實實得到了實惠,加上今年實施的“三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農戶的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以前我們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窖水,現在住的是磚瓦房,喝上了自來水,以前老百姓對村幹部工作不配合,現在不一樣了,村幹部心裡想的是如何幫助貧困戶脫貧,貧困戶也有了脫貧動力;村上修建了4座塘壩,大力發展高原夏菜,我們掌握了種植技術,產量和質量都有了提高,收益也高了……”日子越過越紅火,村民你一言我一語說起脫貧後的幸福事兒。

採訪中,記者發現錢家窯村的“亮點”還真不少。村上爭取扶持資金60萬元,通過資金變資產、資產變股金的方式入股開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建設了塑料製品加工廠。“我們村每年銷售西紅柿要用掉超過20萬個‘菜籃子’,以前都是從靜寧採購,現在自己村裡生產,1個‘菜籃子’比之前便宜了1.5元,整個節約了超過30萬元。”村民朱宗其說。其實,這便是錢家窯村以“村集體股”的股權形式參與合作社的發展,取得的股份收益。

“土地股”方面,農戶提供其確權頒證的土地,加入企業進行蔬菜種植產業發展,以土地資源入股。合作社對其土地入股實行保底分紅的方式,旱地每畝每年收益不低於300元,水地每畝每年不低於600元。公司每年為持股方支付分紅收益;“資金股”方面,錢家窯村將扶貧互助資金30萬元,量化給本村最困難的30戶貧困戶(每戶1萬元),資金整體投入合作社,讓貧困戶獲得股份收益,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公司按每年不低於600元向貧困戶支付保底分紅收益。“技術股”方面,引導農戶以自身技術、管理經驗入股合作社,持股方與合作社簽訂勞務合同,採取基本工資+利潤分紅的方式,獲得技術收入;“管理股”方面,為加工廠相關負責人配置一定數量的管理股;“企業股”方面,為合作社投入蔬菜生產、塑料製品加工廠建設的資金、資產等方面的股份,保障持股方的分紅收益。

“一戶一策”對症精準發力

楊慶祿是皋蘭縣水阜鎮砂崗村一個本分勤勉的農民,家裡雖然談不上多富裕,但日子過得也算有滋有味。不幸的是,2016年12月楊慶祿在家中突然暈倒,緊急送往醫院救治後被確診為腦梗死,前前後後住了幾次院,花了十幾萬,高昂的醫療費用讓一個還算殷實的家庭瞬間成了經濟負擔極重的貧困戶。鎮村兩級第一時間行動起來,幫助他報銷醫療費用、享受大病保險和救助政策。同時按照政策和程序將他納入低保戶和貧困戶。

暫時的醫療費用算是解決了,但他們一家的生計依然是問題。“一戶一策”就是要精準對接、精準幫扶、精準施策,為此,幫扶幹部在全面細緻準確瞭解貧困戶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多次登門拜訪,和貧困戶一起討論交流,共同商議脫貧路徑和方式,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

翻開楊慶祿的“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就能清楚地看到他住院的次數、每次的花銷額度、報銷額度、個人自負額度和享受救助額度,數據都精確到了小數點後兩位。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些數據都是幫扶幹部從醫療報銷的賬單上算出的精準數據。脫貧計劃從產業培育、大戶帶動貸款、惠農政策落實等5個方面分別列出了切實可行的脫貧措施,每項措施都預計了年收入,在轉移就業方面,還考慮到如果楊慶祿病情有所好轉,不需長時間陪護,就鼓勵妻子方雪蓮參加技能培訓,提供就業信息,聯繫就近務工。

這樣詳盡的計劃並不是個案。在皋蘭縣彬草村,翻開幫扶幹部為方梅霞制定的脫貧計劃,僅收入預計這一項,密密麻麻寫了一大頁,時間跨度從2017年一直到2020年,每年都有每年的賬。

“以前覺得脫貧還很遙遠,現在扶貧幹部三天兩頭就來家裡,有問題隨時商量,不少困難都能很快得到解決。”方梅霞說,現在很有信心和幫扶幹部們一起打贏脫貧仗。

“一戶一本賬,各家不一樣,‘一戶一策’讓精準脫貧工作更有目標性,情況更清了,底子更明瞭。”皋蘭縣扶貧辦主任李清凌說。

進入2018年,皋蘭縣根據省市精準脫貧計劃工作部署,全力推進“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縣上採取以會代訓的方式,對縣鎮村幫扶幹部進行了專門培訓,縣委農辦重點就加強駐村幫扶工作隊管理進行了強調和要求,縣扶貧辦重點對計劃表填寫進行了解讀說明。各鎮、村也組織對村社幹部、駐村工作隊隊員和幫扶責任人進行了培訓,進一步熟悉工作流程,規範標準要求。同時,在每鎮選定1個村、選定2至3戶不同致貧原因的貧困戶進行現場培訓,有效指導鎮村科學合理制定幫扶措施,進一步提高幫扶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各鎮積極組織村社幹部、幫扶幹部和駐村工作隊隊員深入所有農戶家中,深入瞭解農戶收入情況,住房、飲水情況,教育、醫療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落實情況,為完善落實“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奠定了良好基礎。通過調查摸底,確定了已脫貧但收入不穩定、需要制定鞏固提高計劃的農戶97戶,對未脫貧的609戶農戶家庭有關情況進行再次深入細緻地瞭解,進一步摸清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縣上安排747萬元專項扶貧資金,優先保障“一戶一策”到戶項目落實。相關行業部門根據“一戶一策”幫扶措施和脫貧措施,積極籌措資金,重點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到戶項目的實施,有效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民生為本壯大縣域經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皋蘭縣不斷擴大高原夏菜、蘭州白蘭瓜、旱砂西瓜、紅砂洋芋、優質林果、畜禽養殖等特色種養產業規模,形成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519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加入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2144人穩定脫貧。縣委、縣政府從群眾最關切的民生入手,著力解決好“三保障”問題,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在義務教育保障方面。實施改造薄弱學校項目,新建村幼兒園16所,改建中小學22所,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確保貧困學生都能有學上、上好學。在基本醫療保障方面。覆蓋城鄉的多層次醫療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完善,新農合分級診療制度使群眾就醫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惠民政策為廣大群眾織就了一張健康“保障網”。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通過政府定額補助和全額兜底的差異化補貼措施,全面改造農村危房,累計投入2754.5萬元,使1531戶貧困群眾住上了整潔亮堂的新房子。

昔日的一條條“瓶頸路”、“難腸路”脫胎換骨變通途,鋪就了群眾增收致富的“小康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是脫貧攻堅的基礎。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累計投入各類涉農資金26.4億元,整合資金8億多元,先後實施道路交通、安全飲水、人居環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進村項目,著力破解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

壯大縣域經濟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物質基礎。皋蘭縣立足區位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積極建設市區出城入園項目建設基地、現代商貿物流集散基地、都市消費品生產加工配送基地、生態文化休閒基地,形成了“一鎮一園區”的發展格局,園區建設成效明顯,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增強,園區入駐企業超過400家。全縣工業企業達到23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家。園區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皋蘭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每一道風景都是堅實的腳步和辛勤的汗水。全縣廣大幹部深入基層接地氣,轉變作風聚民心,講政策、察民情、解民憂、辦實事,最終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