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和旺運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和旺運習俗


一、中秋節的來歷

民間傳統故事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中秋這一美好節日的神話起源。

最早關於中秋節的記載來源於《周禮》,史籍記載,魏晉時分“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是最早的中秋慶賀儀式的雛形。後唐朝初年,“八月十五中秋節” 成為固定的節日,被記錄在《唐書·太宗記》。後宋朝至明清時, 中秋節盛行,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是僅次於春節和元旦的傳統節日。部分認為,中秋節起源於秋報,稻子成熟時,祭拜土地神,後流傳至民間。

《西湖遊覽志餘》中有記載,“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曾提及,“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人們會在中秋之際烙“團圓”,吃團圓飯、製作月餅、祭月,都是為求閤家團圓。

二、中秋節的旺運習俗

“秋暮夕月” 祭拜月神,舉行迎寒儀式,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後中秋賞月、玩月,以月餅相贈,進行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後各地方形成不同的習俗,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1)賞月吃月餅

《禮記》中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舉行迎寒和祭月儀式,最傳統、正規的是設香案,擺月餅、蓮花狀的月餅和時令水果等,祭祀月神,許下美好心願。“走月”,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現在更多的是賞月,互贈月餅,吃月餅,部分會在中秋假日回家團圓,變成了一種流行社交活動。

(2)摸秋偷菜

在淮河兩岸、合肥等地,中秋節要到田裡偷蔥、偷菜、偷瓜果,稱為“摸秋”。只要是成熟的瓜果菜蔬、大豆玉米,不論是何人家的都可以摸取。但是不能帶照明工具,只能在黑夜裡用手摸,摸到了是運氣。

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部分會摘南瓜以互送,以互祝早生貴子。未婚者摸取瓜果,以瓜果優劣,預示能否覓得如意夫婿。民間有句俗語,“八月半摸秋不算偷。”

(3)燃燈觀潮

中秋之夜,“燃燈”以助月色。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有制燈船的節俗。“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4)玩兔兒爺

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玩兔兒爺這一活動就是中秋遊玩性質凸顯的表現。兔爺是北京老傳統玩具,最早出現在明末,用來祭月的,明人紀坤《花王閣剩稿》中記載著“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天津地區,媽媽會讓孩子穿兔鞋,戴兔帽。天津人給嬰幼兒戴上豎著兩隻長耳朵的兔帽,寓意驅邪祈福、健康長壽。

(5)吃芋頭食螃蟹

中秋時節,除了吃月餅外,很多地方會吃芋頭,把芋頭帶皮煮熟,先以芋頭來祭拜祖先,然後圍坐在一起剝芋頭皮,再把剝好的芋頭吃掉。河溪對嘴,芋仔食到。” 清朝的《潮州府志》中有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中秋食芋頭,有寓意辟邪消災之意。

有舊俗,買回幾隻肥蟹,養在盆中,中秋月圓之時,用制錢(老錢)包裹浸油紙捻,綁在螃蟹背上,點燃後放到院中,任其四處爬行,以卜來年財運走向。

中秋節的習俗還有很多有趣的活動,但是不論做什麼,和心愛之人在一起,便是最好的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