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

黨的十九大以來,陝西省委、省政府把鄉村振興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農”重要論述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部署,落實五級書記和部門責任,初步形成省級實施規劃,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工作。

特別是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以後,省委加緊籌備全省鄉村振興推進會,今年全省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64.7%,一產增加值增長3.6%,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9.1%,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充分發揮了經濟社會“壓艙石”作用。

今年主抓五項重點工作

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近日,陝西省農業廳廳長文引學在全國農村工作座談會上表示,省農業部門立足前瞻性和機構改革要求,在全面落實鄉村振興各項部署的同時,確保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穩中有進,今年主要抓了五項重點工作。

“3+X”工程統領特色產業發展。省委、省政府謀劃提出農業特色產業“3+X”工程,省委三次全會作出系統安排部署。省農業廳在集中調研的基礎上,制定意見、編制規劃,圍繞“果業打造百年產業、羊乳打造世界級產業、設施農業打造西部強省”目標,拿出近4億元新增資金,全力打造蘋果、羊乳、設施農業三個千億級產業;切塊下達近4億元支持貧困地區獼猴桃、茶葉、肉羊等區域特色產業,提高產業的覆蓋度、區域性和精準化,推動“3+X”特色產業板塊式集群化發展。

農業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主動參與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推進農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以關中地區為重點,統籌用好中央3億元專項資金,突出秸稈“飼料、肥料、基料”綜合利用,探索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推進畜禽糞汙處理,省級財政投入1億多元再建50個萬噸有機肥廠,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60%;推行PPP模式,建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

農村集體資源要素快速激活。落實中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求,結合陝西實際,全面開展清產核資,集中推進“三變”改革,實施“百村示範千村試點萬村推進”行動,省上直接抓100個示範村,市縣分頭抓1000個試點村,整體帶動1萬個村,放大“黨支部+”效應,發揮農村能人作用,組建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農業企業聯合開發,對接實施產業項目1700多個,撬動資金18億元。

陝牌市場開拓走出新路子。啟動“三年百市”大營銷活動,以“辦百場活動、建千家形象店、抓萬家搭載網點”為路徑,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開拓市場、創優品牌、以銷促產。開發展會大平臺,緊盯一線城市,強化蘇陝協作,集中在北京、南京舉辦陝西特色農產品宣傳推介周,傳播覆蓋1.5億人次,簽訂產品訂單70億元。對接合作大集團,與中石化、京東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藉助大型銷售網絡,推進農產品“借船出海”。推動蘋果期貨在鄭州商交所上市交易,加速優質果品走向中高端市場,陝西蘋果已成為期貨市場的新網紅。

產業脫貧打造出陝西樣板。堅持“產業是基礎、帶動是關鍵、機制是核心、幫扶是保障”,因地制宜佈局8大類主導產業和27種小眾產業,實現貧困戶產業全覆蓋。培育一業一龍頭、一村一主體,持續深化帶貧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引導3萬多個經營主體把貧困戶嵌進去、帶起來、進市場。實施科技“110”精準幫扶,創建省市縣114個指揮服務平臺,組織近2萬名土洋專家,全天候解決貧困戶技術難題。設立省級產業扶貧財政專項引導資金,下決心推進資金切塊下達、精準投放;組建產業扶貧基金,財政注資10億元,投決農業扶貧項目18個,撬動百億元社會資本投入。

面臨新的發展特殊時期

明年亟須解決三個突出問題

文引學坦言,當前農業農村工作處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農業生態環保並存和交匯的特殊時期,面臨新的發展形勢,有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農民增收難度較大。陝西農民收入長期徘徊在全國後進位次,上半年儘管保持較高增速,但家庭經營收入比重首次跌破30%。

分析認為,一方面是農業生產受災,夏糧因災減產0.7%,50年一遇的“倒春寒”造成600萬畝果園受災,蘋果、獼猴桃減產近兩成;一方面是市場價格走勢下行,水果品質下降,價格跌多漲少;豬肉產能階段性過剩,單頭生豬虧損150元;生鮮羊乳從最高位下降20%多;果汁因中美貿易摩擦出口放緩。

農業企業運營困難。在國家金融貸款政策緊縮之下,農業企業面臨缺資金、融資難的瓶頸制約。

集體經濟培育滯後。全省經濟空殼村比重過大,只有41%的村有經營性收入,只有不足10%的經營性收入達到十萬元;儘管產權制度改革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但真正能夠正常運營的也就10%左右,這是西部地區盤活資源、振興鄉村亟須補齊的短板。

面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文引學認為,2019年將站在鄉村振興的視角,重新梳理發展思路、工作定位和重點任務,將主要抓好五項工作:抓特色產業,夯實鄉村振興基礎;抓環境整治,打造生態宜居鄉村;抓人才培育,推動鄉村持續振興;抓集體經濟,優化鄉村治理架構;抓產業脫貧,補齊農民增收短板等任務。 華商報記者 郭魂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