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

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23日電 題:瓦罕走廊: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

新華社記者李坤晟、張寶印 解放軍報記者呂德勝

從新疆塔什庫爾幹縣城出發,沿著314國道的中巴友誼公路一路向西,道旁的人煙很快稀疏起來。兩側光禿禿的山岩矗立在帕米爾高原上,車窗外的風景格外蒼涼。

空氣越來越稀薄。經過4個小時車程,記者終於來到海拔4860米的南瓦根基達坂,眼前是一道鐵絲網,鐵絲網的另一側是阿富汗。

這就是中阿邊境的瓦罕走廊。

今天,瓦罕走廊依然處於反分裂反恐怖反滲透最前沿。這裡沒有海關、沒有口岸,有的是戍守邊關的邊防戰士,有的是守衛家鄉的護邊員,他們共同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堅決把國際恐怖勢力阻擋在國境之外。

“我們就像國家的神經末梢,無時無刻不在感知邊境線上的變化。”站在鐵絲網前,剋剋吐魯克邊防連連長肖博文說。

剋剋吐魯克邊防連組建於1955年10月,連隊駐地海拔4300米,距2號界碑所在的南瓦根基達坂23公里,巡邏點位高達5420米。

在這裡,最大的考驗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從連隊到海拔5420米的3號點位,至今還有6公里沒通路,馬也沒法騎。在不到平原含氧量一半的瓦罕走廊,走完這段路,全副武裝的戰士們最快也得走5個多小時。

2015年冬,肖博文帶隊去2號點位巡邏。途中,他的右腳被馬蹄踩到,卻因凍傷而毫無知覺。後來在牧民的臨時房裡,戰士們生了堆火,卻不敢直接烤他的腳。幾個人輪流用雪搓,整整2個小時,肖博文的右腳才慢慢恢復了知覺。

為實現“一個進不來,一個出不去”邊境防控管控目標,新疆一直在打造“黨政軍兵警民”六位一體的邊境管控模式。在瓦罕走廊,除了解放軍戰士,塔吉克族護邊員也是守衛邊疆的重要力量。

在南瓦根基達坂總共有3個護邊員班組輪崗,30位護邊員負責15公里邊境線的護邊任務。“保衛祖國,為祖國守邊,這是我們的義務。”57歲的薩發裡克說。

薩發裡克是這個班組裡年紀最大、資歷最老的護邊員,2006年開始護邊守邊的他得過厚厚一疊獎狀。有一次,他收到兩名阿富汗人非法越境的線索後,第一時間向連隊彙報。最後,兩名非法越境者被及時控制,最終遣送出境。

瓦罕走廊的中國一側是塔吉克族老鄉的夏季牧場,建有臨時居住點。塔什庫爾干鄉鄉長帕米爾介紹說,這些紅頂黃牆的臨時居住點都是由政府出資建造的,牧民可以免費入住。

29歲的護邊員胡加正在山上護邊,父親達巴依和母親帕熱斯則在山下放牧。每年5月,他們都會趕著100只羊、15頭犛牛,從180公里之外的村莊過來放牧,直到10月再返回。

達巴依的鄰居馬達提打開了房子裡的太陽能燈,說:“過去他根本不敢想象在夏季牧場還能通電。”

馬達提今年57歲,家裡有20頭犛牛。“變化太大了。”他忍不住感慨,“過去牧場只有氈房和石頭堆的土房子,現在我們住進了磚房。”

“我們守在邊疆,最大的底氣就是祖國實力蒸蒸日上。”肖博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