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的軍事才能到底怎樣?爲何他的幾次大戰都遭遇慘敗?

在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期間完成了唐末五代以來所有帝王都沒有完成的夙願——統一中原。但是呢,他取得這樣的成就可以說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

成就源於坐享其成

宋太宗趙光義的軍事才能到底怎樣?為何他的幾次大戰都遭遇慘敗?


後周兩位雄主——郭威和柴榮都給後周留下了非常雄厚的軍事實力,宋太祖趙匡胤是優秀的政治家更是優秀的軍事家,平定南方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太祖朝完成的。趙光義基本上就是坐享其成——吳越和漳泉都是迫於政治壓力而主動納土歸降。

​對外作戰多次遭遇慘敗

宋太宗趙光義的軍事才能到底怎樣?為何他的幾次大戰都遭遇慘敗?

唯一用軍事征服的就是可謂彈丸之地的北漢,而趙光義打北漢的戰爭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隨後趙光義御駕親征,準備收復燕雲十六州,卻遭遇慘敗,甚至本人都差點被俘,並且造成了宋朝軍隊“談遼色變”的消極情緒,低迷的士氣“終宋不振”。知不可為而為之

宋太宗趙光義的軍事才能到底怎樣?為何他的幾次大戰都遭遇慘敗?


如果說趙光義的失敗是因為契丹太強大了,那人家柴榮怎麼收復了關南十縣,如果不是驟然病逝,那後周歷史可真是未可知了。再說了,軍事才能不一定是要在戰爭中取勝,明知不可為而不為也是難得的才能,趙匡胤為何放棄了大渡河以西的領土,為何設置“封樁庫”而不是直接出兵?為何要指定“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即便是這樣,千百年來也從來沒有人說趙匡胤膽小懦弱啊!

泥古不化的作戰思路

宋太宗趙光義的軍事才能到底怎樣?為何他的幾次大戰都遭遇慘敗?


從趙光義的作戰方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不知兵的一面——他太喜歡畫陣圖遙控軍隊了!比如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十月,契丹大舉南下,州觀察使劉廷翰率兵抵禦,隨後崔彥進、李漢瓊、崔翰等人也領兵前來援助,宋朝的軍隊並不少,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敢輕舉妄動——因為他們手中拿著皇帝早已準備好的“錦囊妙計”呢,而這個錦囊中是一副對陣契丹騎兵的陣圖,而若按這個陣圖和多變的騎兵作戰,就等於送死!一番爭論之後,趙廷進、李繼隆決定抗旨不尊,最後終於取得了大勝(斬首契丹騎兵一萬餘人,俘虜三萬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