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賞賜不公,功臣無感恩之心,唐朝漸露衰退現象

世人都有獲得公平的心理

結合社會環境,透徹人之所欲,人之所懼,賞賜公平,處罰得當,則人心所向,事業自成。

唐代宗(李豫,生727年1月9日-卒779年6月10日,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762年-779年在位)。

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大曆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諡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葬於元陵。

只因賞賜不公,功臣無感恩之心,唐朝漸露衰退現象

唐代宗

唐代宗是安史之亂之際宦官發動宮廷政變登基,因此他登基後只相信身邊的宦官,對於幫助他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很是猜忌。

勇將來瑱因為得罪唐代宗身邊宦官被賜死。功臣們兔死狐悲,人心惶惶。大戰落幕,唐王朝劫後重生,論功行賞,理論上是按照功勞大小封賞功臣,唐代宗卻不這樣做,他對於功勞最大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明升實貶,剝奪兵權,對於功勞很小的將領則大肆提拔,紛紛重用,這導致僕固懷恩鬱鬱寡歡,怏怏不樂。

當初史朝義(史思明兒子)造反謊稱大唐帝國已日薄西山,入綿羊一樣任人宰割,鼓動回紇登裡可汗一起出兵攻打唐朝。

只因賞賜不公,功臣無感恩之心,唐朝漸露衰退現象

史朝義之亂

僕固懷恩是回紇大汗的老丈人,危機時刻受唐代宗指令,僕固懷恩出使回紇,面見回紇大汗,力勸他與唐朝結盟,最終回紇登裡可汗答應老丈人要求,出兵幫助唐王朝平定史朝義之亂,僕固懷恩因此立下力挽狂瀾的砥柱之功。

可是這樣天大幾乎等同挽救唐王朝的功勳,僕固懷恩不僅不被唐代宗看重,反而不斷猜疑,僕固懷恩委屈萬分。

廣德元年,僕固懷恩奉命護送登裡可汗回漠北,軍隊裡宦官、監軍駱奉先聽信太原尹辛雲京謠言,竟向朝廷誣告僕固懷恩與回紇勾結,企圖謀反。

唐代宗寵信宦官,猜疑功臣,隨即急召僕固懷恩入京面聖,想借此將他擒拿審問,但僕固懷恩心知唐代宗多疑,自己根本無法自證清白,深知此去凶多吉少,於是只能推脫,打算派一個兒子前往覲見,但被手下勸阻,說:陛下已經不信任將軍,將軍無論派誰前去都解除不了嫌疑。

只因賞賜不公,功臣無感恩之心,唐朝漸露衰退現象

叛亂

騎虎難下,不得已僕固懷恩憤恨只能派兒子僕固瑒領兵攻擊汙衊自己的辛雲京。

獲悉僕固懷恩不僅不來覲見,還擅自出兵作亂,唐代宗大驚,打算派顏真卿召回僕固懷恩,顏真卿卻說:

“僕固懷恩身為領兵重臣,沒有勤王之名,原本是不能貿然來京參見陛下的,但不來又無法解除眾人的猜疑,進退無據,怎麼會來呢,況且現在只有辛雲京、駱奉先、魚朝恩幾個人認為他會謀反,其他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臣下以為,僕固懷恩所率領的兵將以前是郭子儀部下,不如派郭子儀去收服他的兵將,這樣他沒有兵權,就解除危機了。”

唐代宗認為顏真卿言之在理,旋即派郭子儀前往,果然兵將部眾紛紛歸附郭子儀。

只因賞賜不公,功臣無感恩之心,唐朝漸露衰退現象

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與回紇可汗藕斷絲連,莫須有的事情無法解釋,不敢前往京城,又無法擺脫猜忌,只能讓兒子僕固瑒繼續攻打辛雲京,可惜因為缺兵少將,戰鬥不利,僕固瑒最終被士卒所殺。

走到這步,僕固懷恩悲憤交加,走投無路,心一橫當即謊稱唐代宗駕崩,聯合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等異族,彙集幾十萬大軍攻擊唐朝。唐代宗急命郭子儀領兵抵抗。

只因賞賜不公,功臣無感恩之心,唐朝漸露衰退現象

郭子儀

郭子儀用兵如神,各異族又不齊心,戰事無功。僕固懷恩不服,十月又召集吐蕃、回紇十幾萬精兵再次入侵,但還沒來得及大戰一場,卻死在營中。

自此,唐朝名將,曾經立下擎天之功,終究因為幾個宦官的讒言,加上君王不信任,給予不公平待遇,心中憤憤不平,走向造反作亂的道路,最終悲劇落幕,在歷史上留下叛臣汙名,著實令人惋惜。

加之他的叛亂,導致唐王朝安史之亂後再與異族開戰,國力江河日下,盛大帝國就此分崩離析,逐漸陷入人命如草芥的五代十國混亂時期。

只因賞賜不公,功臣無感恩之心,唐朝漸露衰退現象

勤王

歷史教訓慘痛,我們據此該理解一個得不到公平待遇,心懷不滿的人是多麼瘋狂了。

結合社會環境,透徹人之所欲,人之所懼,賞賜公平,處罰得當,則人心所向,霸業自成。

放到社會和生活中,需要注意兩點關鍵:

一是每個人心理對公平的定義不一致,有尚物質,有尚精神,有好名、有好利,需仔細觀察,隨機應變,因人施策,靈活制宜;

二是對自己而言,儘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避免受到不公正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