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金融危機十年一次,08到現在時間已經夠了,金融危機會來嗎?

都說金融危機十年一次,08到現在時間已經夠了,金融危機會來嗎?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它既可以在區域地區發生,比如97東南亞金融危機,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比如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

都說金融危機十年一次,08到現在時間已經夠了,金融危機會來嗎?

那麼,金融危機週期性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政治經濟學的範疇裡,馬克思是這麼解釋的:資本是逐利的,資本家的本質是剝削無產階級的剩餘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家手裡錢不斷積累,資本集中導致壟斷,長期下去,資本家會生產更多商品,而工人手中錢相對就更少,不足購買多餘的商品,工人的實際需求和收入不成比例,爆發危機。危機以後,社會大生產就下降,從而趨於一個緩和的階段,但是時間推進,社會化大生產又提高,同樣問題又出現,從而新的危機出現,週而復始,不斷循環,其根本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制度必然詬病。

而在西方經濟學裡面,他產生的原因是這樣的:經濟總是發展的,當經濟發展過熱的時候,一切金融體系都是寬鬆的,社會財富高速流轉,借貸越來越容易,人均債務會逐漸升高,一旦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比如08年的次貸危機),整個社會金融體系將會遭到破壞,人人自危,財富流轉速度大幅下降,從而引起整個社會的金融動盪,引起金融危機。當金融危機過後,人的需求會使市場會趨於平衡,恢復到正常金融秩序。而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在社會生產恢復之後,人們就會渴望擁有更多的財富,社會財富的流轉就會加快,繁榮——蕭條——繁榮的週期性就會呈現。

隨著經濟理論的發展,國家機構對宏觀經濟的認識越來越深,為了避免經濟週期性出現,整個社會從最開始崇尚完全自由的市場發展到現在的國家干預經濟。但是,即便是國家插手管理經濟,也不能管的太死,管的太死社會經濟是失去了活力;而且國家管理也並不是面面俱到的,受到一些因素影響,有些問題國家也是無能為力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干預經濟只是能夠減緩金融危機的出現,並不能完全的避免金融危機的出現。

都說金融危機十年一次,08到現在時間已經夠了,金融危機會來嗎?

那麼,我國的金融危機會出現嗎?

我國現在的社會經濟具有一定的問題,首要的問題,就是高負債的“灰犀牛”。這裡面既有地方政府過高的債務,也有普通平民過高的債務。中國9月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升至18.26萬億元,這是財政部公佈的數據。而標普的報告顯示,他們估算的2017年中國“隱性”地方政府債務高達40萬億元人民幣(合6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0%,這一比例高得驚人。

個人債務方面,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末,中國的居民債務總額是40.52萬億元。居民貸款/GDP的規模48.98%,看似比發達國家居民部門債務動輒超過GDP的70%、80%少了很多,我們應該安心才是,不過,與之相對的是,發達國家人民收入佔GDP比例很高,我國居民地位雖然高,但收入佔GDP比例卻很低。根據相關數據,如果按照可支配收入來計算,我國的居民債務總量/可支配收入總量居然達到112%,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要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總人口13.9億人,全體居民2017年可支配收入為36.1萬億元)。一旦經濟不景氣,企業破產發生連鎖的債務違約,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都說金融危機十年一次,08到現在時間已經夠了,金融危機會來嗎?

而經濟發展方面我們現在也已經遇到了瓶頸,我們都知道,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消費。投資,曾經是我們拉動經濟發展的利器,但是隨著基建的完善,社會財富的增長,新的基建投入已經沒有多少的實效了,而如果單純是為了投資而投資的基建,達不到效果不說,反而增長了負債。而且外資撤離的加速,讓投資拉動經濟變得更加艱鉅。

出口,我國曆來是貿易順差的大國,全球大部分國家都對此耿耿於懷,出口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勁的原動力,但是出口是最容易受困於國際形勢的不確定因素的,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就是為了對付我國的貿易順差,隨著局勢的發展,我國還能不能保持這麼大的貿易順差存在著很多的未知數。。

消費,無需多言,個人負債率那麼高,特別是房貸的佔比非常高,都去還房貸了,哪還有錢去消費?

三駕馬車現在都已經出現疲態,一旦經濟增速放緩,股市、債市、匯市將面臨巨大的拋售壓力,金融市場也會有動盪的風險。

目前我國的經濟,存在著發生金融危機的導火索,經濟週期性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希望我國政府可以妥善處理社會矛盾,使經濟軟著陸,雖然進入蕭條的經濟週期,但是不至於引起金融危機。但是,如果不能妥善的解決這些問題,或許金融危機真的會如同一些人說的那樣——只會遲到,不會缺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