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競房開食「鴉片」

限競房開食“鴉片”

北京越來越多的限競房進入市場。

據有關機構不完全統計,2017年限競房項目土地首次出讓以來,北京已出讓的這類項目總貨值約為2300億元。而由於政策原因導致集中供應,去化難度加大(備註:2017年北京商品房銷售額為2708.75億元。而2018年除此類限競房供應外,還包含大量在售存量商品房)。而可見的將來,擬出讓的土地,純商品住宅是別想了,基本還是各類限競房為主。也就是說,只要開發商還想在北京發展,限競房項目你不要也得要。

今年前9個月,有三十多個限競房項目拿到銷售許可證。當去年這批限競房都上市後,北京樓市就是限競房、共有產權房、公租房的天下了。也就是,這個城市終於要變成以政策性住房為主的市場了。

按理說,限競房既然政府在賣地時就限定售價了,到上市時相對價格更低,那就不愁賣了吧?不。

據相關數據統計:從已經開盤的限競房項目看,開盤當日平均去化率只有不足40%。

“活下去”有點誇張,冬天論也許只是警醒,但保現金流、回款率,都是共同的。進入10月,這個問題更迫切甚至嚴峻了。

怎麼辦?一切為了銷售,一切為了回款。

前些時候,我們說過,越是市場下行越考驗營銷能力,也越體現營銷價值。限競房也如此。

年底時間不多了,銷售指標和回款率壓力在前,啥招也得使。比如鏈家這樣的中介渠道。一批限競房也搭上了渠道“快車”,其中包括中介渠道。

說起中介渠道,就不能不提渠道費率。

據攸克君瞭解,今年年初,限競房項目使用的渠道費率約為千分之五至千分之八。因為那時限競房項目還不多,大多項目認為去化不是問題,使用渠道只是補充罷了。

據某項目營銷負責人介紹,下半年市場轉涼後,銷售方式一般是:蓄客大致可以去化50%或以上,剩下的,一是以老帶新,二是通過中介渠道,三是其他渠道(包括各種媒體渠道及看房團等)。

一、三的費率基本沒變,但與年初相比,中介渠道費暴漲。漲到什麼程度?至少1.5%,高者達到2.5%,甚至3%。

據北京北部某限競房項目營銷負責人告訴攸克君,他們項目的中介渠道費是1.5%,但去化效果非常一般。另一個西部項目是同時運用了中介渠道和網站電商,效果還算可以。南部某限競房剛跟某中介談好,一咬牙,2.5%,“沒辦法,老闆要求12月中旬以前基本清盤,銷售額第一,回款率並列第一,那就只有犧牲利潤率了”。

限競房項目對很多想留在北京發展的開發商來說,就類似“雞肋”,要的是走流量。不拿就沒活幹,團隊可能要解散。當然,也不是所有限競房項目都去競爭,比如有幾個操盤手告訴攸克君,“老闆說了,90/70規定得很死的限競房項目暫時不拿。”最近一段時間,包括北京在內,土地流拍現象增加,溢價率降低,既與開發商對未來市場走勢抱持疑慮有關,也與土地出讓條件仍然很嚴格有關。

限競房價格封頂,意味著利潤率封頂。開發商拿地時都要做項目測算,很多限競房項目利潤率只有5%左右。

如果50%的房源,渠道費一把拿走2%甚至3%,哪裡還有什麼利潤可言?所以,談起渠道和渠道費,不少營銷負責人一臉的無奈,苦笑。

問題是,使用渠道並付出了高昂的渠道費,效果也未必好,但不使用又擔心在老闆給定的deadline之前完不成銷售任務,因此限競房項目是左右為難。

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市場下行是業內共識,而下行階段將更考驗營銷能力、體現營銷價值,那麼,在銷售任務和回款率考核的目標面前,我們總是選擇甚至優先選擇中介渠道,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後面的問題:今後,營銷系統會不會患上渠道依賴症,是不是不用渠道我們就不會賣房子了?以及,如果總是依賴渠道,利潤率會不會因此削薄?

之前的5月28日,我們寫過一篇,《 》,講的是商品房銷售依賴中介渠道並被拿走高額渠道費的事;如今,限競房似乎也要走上這條鴉片之路。

不知道您對此怎麼看?如果有好的建議,請在後臺留言,算是給微涼的行業送來一些溫暖的薄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