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機票的價格是浮動的,不像火車票一樣固定呢?

想坐個飛機,感覺要買個票真不容易,一會高一會低的,為什麼沒有出臺機票的定價標準呢?感覺跟買股票一樣一下就漲上去了。

為什麼機票的價格是浮動的,不像火車票一樣固定呢?

網友一:

如果你從網上搜索上海到北京的機票,你會發覺就算是經濟艙的價格也是從500多元到1300多元不等。但實際上,經濟艙的全價票只有兩個價格,1360 元和 1240 元。

至於機票價格是怎麼定的,還得講講中國民航機票定價機制的歷史。

為什麼機票的價格是浮動的,不像火車票一樣固定呢?

1950年8月1日,新中國第一條民航航班從天津起飛,途徑北京和漢口最終抵達廣州,這趟航班在當時的票價是388元,而那是中國的人均GDP才100元出頭一點。

在那個年代,即便飛機上提供茅臺,老百姓也不會用多年血汗錢去坐一次飛機。但那時的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中國民航局在機票定價上擁有絕對話語權。

到了1992年,中國民航機票定價機制開始改革,各航空公司可以在官方票價的基礎上有上下浮動10%的定價空間。到了2004年,航空公司才終於有了部分機票定價權。

這兩次改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今天中國機票的定價邏輯。

中國民航局在2004年發佈的《民航國內航空運輸價格改革方案》。確定了每公里 0.75 元的經濟艙基準票價,以及航空公司上浮不超過 25%,下浮不限的定價空間。

民航局 2014 年發佈的《進一步完善民航國內航空運輸價格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基準票價的計算公式做了更新:

普通航線旅客運輸基準票價=

LOG(150,航線距離×0.6)×航線距離×1.1

*航線距離×0.6是底數,150是真數。

對數函數的引入可以有效的反映航空運輸的邊際成本遞減,這意味著航線距離越長,每公里的單價就越低。

這個票價算法沿用至今。以京滬航班的機票為例:上海到北京的航線距離為1181公里,帶入上述公式,再上浮 25%,就是各家航空公司在京滬航線的經濟艙全價票價格—1240元。

有了全價票的定價,就能確定不同的艙位的票價。這裡說的艙位,並不僅僅侷限於我們平時所說的三艙,即頭等艙、商務艙和經濟艙。航空公司對於艙位的劃分遠比三艙要詳細得許多。

如果你坐飛機的時候仔細留意過登機牌,就會發現除了航班、姓名以外,還有一欄叫艙位,後面有一個字母。這個字母就是艙位代碼,不同的艙位代碼對應著不同的機票折扣。

各家航空公司對艙位劃分相當細緻,以至於26個英文字母的每一個都有對應的艙位。以山東航空為例,經濟艙全價票是Y艙,9折是B艙,85折是M艙,8折是H艙。從9折到 4 折,每5個點的折扣都對應著一個艙位。

對於經濟艙來說不同的艙位雖然享受到的服務大致相同,但在積分里程、退改簽規則卻有著不同的權益。

在山航2017年發佈的《國內多等級艙位銷售管理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到26個艙位在訂座、退票的權益都有不同。

這種固定座位的分配問題,被稱為“存量分配”。決策者面對不同類型的乘客,需要制定不同的價格,而航空公司的最終的目就是要實現收益最大化。

網友二:

現在國內機票票價是浮動的,大部分人習以為常。越提前買票,就越可能買到便宜機票;遇到節假日,票價可能大漲;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搶到一些諸如“99元”的超低票價……總而言之,票價浮動,總能真實地反映出市場供需狀況。

為什麼機票的價格是浮動的,不像火車票一樣固定呢?

為何國內火車票價基本固定,而機票價格卻起落那麼大呢?這和國內航空公司的競爭格局有關。中國自從開放民航市場的競爭格局,就註定了票價競爭的局面。

中國民航發展的轉折之年始於1987年,當時政府決定改革民航業,將民航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瀋陽6個地區管理局的航空業務剝離出來,組建航空公司,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平等競爭。這六家公司是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中國西北航空公司、 中國北方航空公司。此後這六家航空公司再次重組,形成南航、國航和東航的局面。

這是今天中國航空業格局的前身。在此期間,國泰、海航和深圳航空等公司相繼崛起,中國航空業終於有了像樣的競爭。相比起體制改革,中國航空業的價格改革是比較遲的。這些航空公司組組和成立後,執行的是航空票價的全國統一定價。直到1993年,國務院才允許航空票價有10%的上下浮動。

航空業體制已經改變,雖然還是國企,可國企之間要自負盈虧,也就有競爭。況且還有國泰航空這樣的外資航空,民營航空也在蠢蠢欲動。和鐵路行業相比,各大國營航空公司都有很強的盈利衝動。

1990年代,航空業競爭都是圍繞著“價格戰”進行。民航總局明令航空公司不能打價格戰,並且規定機票折扣。在當時的觀念看來,航空公司之間發生價格戰,是無序競爭,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盈利能力下降。可是對航空公司而言,搶佔客源,樹立品牌,發展壯大公司,已遠比短時期的盈利要重要得多。

民航總局被逼得沒有辦法。2000年時,宣佈因油價上漲,國內的航線機票提價15%,可是一到年底,機票違規打折的現象再度盛行起來,民航總局威嚴掃地。抗拒趨勢,不如順應趨勢。從2002年起,國內航空票價改革,基本是圍繞著“允許更多票價折扣”“賦予航空公司票價權”這兩大領域展開。

最開始的時候,很多媒體和學者反對航空票價競爭。他們認為,放任航空公司競爭,票價豈不是漲到天上去?事實上,票價競爭同時,中國航空業有了很大發展。不僅地方航空公司崛起,運力提升,民營航空公司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國航、南航和東航”三足鼎力的局面,早已過去。

2004年,國務院出臺《民航國內航空運輸價格改革方案》,國內一大部分的航線,機票實行市場調節價,不規定票價浮動幅度。還有部分航線,票價實行浮動幅度管理,票價上浮幅度不得超過基準價的25%。此後,國務院幾次發文,陸續解除機票票價的政府指導。到近幾年,國內絕大部分航線的機票,都已實現市場定價。市場定價,根據市場供求情況定價,有淡季有旺季,不是很正常嗎?

網友三:

機票價格在定價策略裡面屬於典型的價格歧視; 理解價格歧視先要明白一個概念叫“消費者剩餘” 假設商品A成本100元 你最多願意支付200元,而成交價格是140元,成交價到你心理價格的60元就等於消費者剩餘,商家就是想辦法要把消費者剩餘吃掉,

價格歧視分三類:個體歧視、銷量歧視、區隔歧視,機票就屬於第三種區隔歧視。 回到機票價格問題、仔細觀察會發現、經濟艙和非經濟艙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退改簽的問題,還有就是白天到達的比凌晨到達的整體要貴,其實他們就要儘可能的把機票賣給時間成本高的人,而獲取更多的利潤,同樣使用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歧視的還有電影院、KTV等的上午場和晚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