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關區如何爲農村廁所「美顏」

原標題:讓“方便”之地更方便 ——看北關區如何為農村廁所“美顏”

“百米之外知其方向,經過時掩鼻而步疾,進入時一鼓作氣”,這便是當下農村許多並不予人方便的“方便”之地——廁所的真實寫照。

小康不小康,廁所是一樁。廁所,常常被視作衡量文明的標誌之一。一方面,它不僅對應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且直接關係公共健康;另一方面,圍繞現代化的廁所文化建設所做的努力,亦是地方公共治理是否現代、文明的體現。

今年年初以來,北關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將農村“廁所革命”作為基礎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高度重視、精心部署、強力推進。通過全面摸清底數、科學編制建設規劃、合理選擇改廁標準和模式、試點示範、同步推進廁所糞汙無害化處理等措施,該區農村廁所得到了深層次、高標準、全方位的提升改造,成效明顯。截至目前,該區已拆旱廁2700餘座,改廁4000餘座,新建公廁2座。

應改盡改

有步驟滾動推進

在中原高新區黃家營村,有一條“使命不凡”的村道。它直通創業大道,曾是安陽人上韓陵山的必經之路,它就是村裡最西側的主幹道——西街。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車流量非常大的村道,在過去,卻與大大小小近100座旱廁緊緊相鄰,頗有“味道”。“那些旱廁密密麻麻,一個挨著一個,可煞風景。”一個村民回憶,夏天路過,若不緊閉車窗、掩口捂鼻,讓人討厭的氣味和蚊蟲便會撲面而來。

然而,這些旱廁僅僅只是村裡旱廁總數量的二分之一。

“我們村共2860人,是中原高新區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村子,也是轄區內旱廁最多的村子。”該村黨支部書記段愛軍說,如此多的旱廁嚴重影響著人居環境,制約著村子的發展,村裡的人想出去,村外的人不願來。

今年4月,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在充分考慮村子位置、經濟水平等因素後,黃家營村進行了改廁:投資500餘萬元在村內鋪設了接入中華路市政管網的7300餘米汙水管網,並計劃在全村新建900餘座水衝式廁所。

如今,西街成排的旱廁已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農戶精心種下的蔬菜,整整齊齊、生機勃勃。“等到明年開春,我們計劃將這裡拓寬一點,然後鋪上路沿石、搞點綠化,使西街徹底告別過去的髒、亂、差。”段愛軍說,“廁所革命”不僅讓村民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方便”日子,也讓村“兩委”對村子的未來發展愈發有信心。

從區域內廁所配備最薄弱、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地方入手,從數量的增加到質量的提升……不止是黃家營村,眼下,本著民之所難、所急、所盼便是工作著力點的原則,北關區在4個涉農街道(園區、鎮)內轟轟烈烈地推進著“廁所革命”。

為把廁所真正建成衛生實用、節水節地、生態友好的“方便角落”,該區綜合考量各街道(園區、鎮)、村子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對城鎮近郊汙水管網覆蓋到的村,實行生活汙水集中收集處理,建設完整下水道水衝式廁所;在沒有條件建設汙水管網的農村,提倡選擇推廣三格化糞池等衛廁類型。

試點示範

“要我改”變為“我要改”

作為村裡第一批進行改廁的人,柏莊鎮前林都村黨支部書記桑金家“蹲坐結合”的廁所成了“樣板間”——那些對改廁猶豫不決的村民會經常來參觀。

看著老桑家老少皆宜、乾乾淨淨、亮亮堂堂的衛生間,大多數村民回家都作出了改廁的決定。“能用上冬天不冷、晚上不黑、屋裡不臭的廁所,為什麼還要茅房?”一位村民參觀之後表示,還是改了好。

“廁所革命”表面上看是對農村廁所的新建、改建和擴建,但其本質是對傳統觀念、傳統生活方式、農村環境建設的深刻變革。

“要咋改?改了之後是啥樣子?能比現在好多少?”“廁所本來就是髒的、臭的,我不想把時間和金錢花費在這上面。”“祖祖輩輩都用的茅坑,我沒覺得不好使。”……由於衛生習慣、生活空間、設施配套等方面的制約,“廁所革命”推行之初,免不了會有質疑和否定的聲音。

為此,北關區加強引導,營造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的良好氛圍。村幹部或鄉賢以上率下、帶頭行動,現身說法;召開座談會、組織觀摩,宣傳改廁經驗做法、典型模式和主要成效,讓基層幹部群眾學有榜樣、幹有遵循;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橫幅、標語、倡議書等,為村民普及衛生知識,幫助村民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北關區住建環保局改廁工作小組工作人員表示,農民是講究實效的,只有看到成果、享受到成果,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保證廁改工作順利進行。

“自從改了廁所,院子裡不臭了,晚上起夜不怕了,城裡來的親戚朋友也願意多待兩天了!”柏莊鎮東蘇度村村民劉喜平家的衛生間是一個擁有近6平方米的“豪華”衛生間——洗漱池、馬桶、電燈、花灑一樣不少,白色瓷磚一塵不染。享受到廁改成果的她如今有了新打算,隨著天氣逐漸變冷,她準備給衛生間裝個浴霸,徹底跟城裡人同步。

高度重視

加大投入

小廁所,大民生。補齊農村廁所落後這塊短板,對於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北關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改廁工作,從講政治的高度,把推進農村改廁作為當前一項重要工作。該區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和督導全區改廁工作;採取一把手負責制,壓緊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責任。在推進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北關區委書記程利軍,區委副書記、區長李富生等區主要領導先後多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相關工作,強調必須打贏、打好這場硬仗,使村民徹底告別“挖個坑,鋪倆磚,圍個圍擋露著天,夏天蟲、冬天冷,一年四季臭烘烘”的土坑、茅廁,並帶領住建、環衛、農工委等部門對轄區內改廁的村莊進行實地調研,及時解決官網建設、推進速度等方面的複雜問題,瞭解農戶改廁後廁所的使用情況;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履職盡責,堅持一線工作,將相關問題解決在一線,工作任務交辦在一線現場。

推進農村改廁是一項複雜的長期性、革命性系統工程,下一步,該區將繼續凝心聚力、真抓實幹,按照“有序推進、整體提升、建管並重、長效運行”的基本思路,推動農村廁所建設標準化、管理規範化、運維市場化、監督社會化,引導農民養成良好如廁和衛生習慣。該區計劃到2020年基本完成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廁所糞汙基本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管護長效機制初步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