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個斯坦國未來有沒有可能會統一成一個國家?

軍史吐槽君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雖然靜夜史很希望中亞五國能夠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中亞五國統一成一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中亞五國走向統一要受制於內外多方面因素,比如:

1、中亞五國內部並不和諧

今日的中亞五國,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面積400.34萬平方公里。

歷史上,中亞五國曾出現過數個強大的地區政權,但並未真正真正統一中亞地區,比如薩曼王朝、塞爾柱王朝、花剌子模、察合臺汗國以及帖木兒帝國等。除了這些割據政權,歷史上,漢朝、唐朝以及清朝先後統一西域,將勢力範圍延伸到中亞地區。

而隨著18世紀沙俄勢力的東擴,中亞逐漸成為其勢力範圍,並在19世紀末成為沙俄的一部分,至此沙俄成為俄國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

因為中亞五國位於亞洲的中心位置,東部受到中華帝國影響,西部受到阿拉伯的影響,南部受到波斯影響,北部則受到遊牧民族和沙俄影響,因此中亞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演化。

今日的哈薩克斯坦等五個國家,之所以後面都有一個“斯坦”,說明其是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即深受突厥化的影響。

因為各勢力的走馬輪換,今日的中亞五國仍舊沒有一個民族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這對於中亞五國走向統一極端不利!

十月革命後,列寧提議沙俄境內的各民族在人數達到一定要求後可以獨立建立自己的國家,然後以自願的形式加入蘇聯大家庭。

1924年烏茲別克、土庫曼2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29年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36年12月,原屬俄羅斯聯邦的哈薩克和吉爾吉斯2個自治共和國改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

列寧去世後,斯大林上臺,為了加強對中亞五國特別是哈薩克的控制,斯大林將大片俄羅斯的土地劃給哈薩克,意圖以加大哈薩克境內俄羅斯族比例的辦法加強對哈薩克的控制,不曾想蘇聯解體,俄羅斯損失了大片土地。

雖然哈薩克佔到了領土的便宜,但是因為俄羅斯族的加入,導致哈薩克民族的比例下降,更加難以實現內部的統一,不得已哈薩克斯坦遷都阿斯塔納,抵禦俄羅斯的影響。

蘇聯解體後,西方勢力趁俄羅斯孱弱,開始向中亞地區滲透,其中土庫曼斯坦和美國等關係密切,併成為永久中立國。其他四國雖然沒有宣佈永久中立,但是相互間的認同感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漸行漸遠。

由於周邊勢力的大相徑庭,中亞五國表現出的差異越來越明顯,這都導致了中亞五國難以協調一致,更遑論走向統一。

2、周邊勢力從不希望中亞統一

作為亞歐大陸的中心,中亞五國深受周邊勢力的影響,這些勢力不僅僅是歷史上的遊牧民族等,在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面臨的局勢更加複雜。

簡單說來,除了傳統的大哥俄羅斯,中亞各國還深受西方國家的影響,我國在中部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經貿合作的領域也越來越寬廣。

而在這些大國之外,南亞的印度和西亞的土耳其也來橫插一刀。雅利安人從中亞南下統治印度,印度人將中亞看做自己的根;中亞的今天深受突厥化影響,所以土耳其人認為中亞和自己同根同源。

在這樣的條件下,中亞地區成為各國爭奪的角鬥場。

俄羅斯經歷了長達10年的休克療法,雖然至今經濟仍未有較大起色,但是俄羅斯仍然提出了自己的重返中亞的戰略。不過隨著各國老一輩領導人的故去,新一代領導人和俄羅斯的關係勢必更加漸行漸遠。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直關注著中亞局勢的發展,除了倡導建立上合組織,還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直接將中亞納入協同發展的格局之中。

對於俄羅斯而言,中亞地區是名副其實的腹心地帶,因此中亞成為西方國家爭相滲透的地區,使得中亞成為圍堵俄羅斯的重要戰場。

蘇聯解體後,我國西方國家新的威脅,因此西方國家在中亞地區佈置的基地也可以對我國造成巨大的威脅!

從海上的三道島鏈的,到圍繞我國大陸的“C”形包圍圈,中亞成為西方國家圍堵我國的重要一環。

這樣一個重要的地區,任何勢力都像得到制,但又不希望其太過強大難以控制。所以維持當下的分裂狀態符合各國的現實利益。


所以,即使中亞五國摒棄爭議,決定組成一個大家庭,其外部虎視眈眈的勢力也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中亞五國還會再次統一嗎?|Booker不客

2005年2月18日,執政長達14年的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哈薩克斯坦議會發表國情諮文時充滿激情地說“中亞近500年來首次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地區。大國為自己在區域內的經濟領導地位而爭奪,我們對待這一全球地緣經濟問題的立場正確與否,顯得非常重要。現在我們面臨著一個選擇,是繼續充當世界經濟永久原料型的附庸、等待下一個帝國的到來,還是走向中亞地區正規的一體化?我希望是後者。我們未來的一體化,是通向地區穩定、進步和經濟獨立的道路。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地區才會得到世界的尊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安全保證,並有效地與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作鬥爭。我建議成立一箇中亞國家聯盟。”

由此,聯盟的聲音自蘇聯解體後再次出現在中亞上空。然而,除了吉爾吉斯斯坦積極響應外,其他中亞國家皆沉默以對。蘇聯已經過去27年,中亞能否再次走向統一,統一的中亞能夠帶來什麼?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來探知中亞未來再次走向統一的可能性。

『 統一,中亞共同的記憶

對於中國人來說,遙遠的“夏商周”創造了統一的文化,這種文化賦予了亂世諸侯一統華夏的使命與野心。對於中亞來說,遼闊的俄國和強大的蘇聯就是它的“夏商周”,它們雖已遠去,卻讓曾經統一的歷史存留於中亞民族的記憶之中。

其實,統一的中亞遠不止俄國和蘇聯,早在公元9世紀,波斯人所建立的薩曼王朝就統一了中亞大部分。而在10世紀到13世紀間,突厥人逐步強大,幾乎整個中亞都成為突厥人所建立的喀拉汗王朝、加茲尼王朝、塞爾柱王朝的領土,此後蒙古人入主中亞,中亞歸屬於察合臺汗國。

14世紀中期,突厥貴族帖木爾以中亞撒馬爾罕為中心,建立強大的帖木爾帝國。此後錫爾河北部的烏茲別克人南下,建立起烏茲別克布哈拉汗國,取代了帖木爾王朝的統治。19世紀末,四處擴張的沙皇俄國統一了中亞各國並使之成為帝國廣闊領土的一部分。俄國十月革命之後,蘇聯繼承沙俄衣缽,中亞成了蘇聯的一部分。從波斯人到突厥人、從蒙古人到俄國人,中亞雖幾度易主但卻長期保持了相對統一的歷史局面,這是中亞共同的記憶,它為中亞再次走向統一提供了歷史依據。

1991年,一紙《主權國家宣言》讓蘇聯廣袤的中亞部分一夜之間變為五個主權國家。與解體後的俄羅斯和波羅的海三國不同,獨立後中亞五國仍然保持兄弟般的關係。這種密切的關係很大程度得益於他們的領導人。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領導人長期執政,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有著濃厚的蘇聯情懷。他們成長於蘇聯時代、學習於蘇聯時代,在蘇聯時代走向各加盟國權力的巔峰,這些因素如同血液一般在他們身上流淌,蘇聯這個大家庭雖早已不復存在,但中亞五國曾經一家人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這將為中亞再次走向統一“添磚加瓦”。

『 統一,意味著更強大

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席捲全球,經濟一體化風靡各地,各國力求通過經濟一體化打通國家經貿往來障礙。經濟一體化必然導致地區共治進而推動政治一體化,歐盟正是這一理論的產物。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抱團取火”,政治經貿往來密切,共同度過了解體後經濟改革轉型的艱難時期。1994年 “中亞經濟聯盟”成立,四年後更名為“中亞經濟合作組織” ,從而開始了中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為中亞走向聯合統一鋪平了道路。

統一的中亞將更有力地應對蘇聯遺留的環境惡化與生態破壞問題。從1954年開始,蘇聯用了短短十年時間就從中亞地區開墾了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蘇聯糧食年產量隨之增加了三分之二。但很快蘇聯就為這種無視自然的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60年中亞境內接連出現了大面積黑風暴,僅哈薩克新墾區農田就被毀約20萬平方公里,新墾區農耕系統幾乎癱瘓,連上千公里以外的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塵霧迷漫。

更要命的是,蘇聯在卡拉庫姆沙漠附近修建卡拉庫姆列寧運河,每年從鹹海水源阿姆河和錫爾河中調水截流大量河水灌溉農田棉田,導致下游的鹹海水位急劇下降,面積驟減,進而分裂成相對獨立的兩部分。

為保護北鹹海,2003年,哈薩克斯坦修建大壩阻斷了鹹海南北流通。然而,這種截留舉措無異於給幾乎位於烏茲別克斯坦的南鹹海判了死刑。由於缺乏北鹹海補給,南部鹹海在水面持續下降之後成東鹹海和西鹹海兩部分並面臨徹底乾涸的危險。

無論是沙化的耕地還是銳減的鹹海,都與發源於帕米爾高原的河流息息相關。然而這些河流往往流經中亞多國,經由各國打算的河水根本難以拯救日益荒蕪的耕地和日漸縮小的鹹海。哈薩克斯坦修建水庫正是這種利益糾葛與短淺目光的產物。中亞環境與生態的恢復需要一個聯合或者統一的中亞。

『 統一,充滿未知

然而,中亞的再次統一也充滿了未知與不可能。五國雖然歷經數次統一,但這種統一往往使它們在風光一時之後迅速衰落,最終以分裂走向失敗。強大的蘇聯時期,中亞作為超級大國的一分子風光無限,但蘇聯的解體又給中亞以重創,這種危害延續至今,很多中亞國家自蘇聯解體後經濟一蹶不振、社會長期動盪不安,這讓中亞國家再次面對統一問題時變得謹小慎微。

如果說曾經的失敗對結盟只是一段灰色的記憶,那麼民族問題就是統一面臨的最大挑戰。中亞雖然縱橫千里於亞洲腹地,但諾大的土地上沒有一個居於絕對多數的民族,這對於一個穩定的國家至關重要。自國家誕生以來,因民族問題先後滅亡或分裂的國家數不勝數。雄踞中歐的奧匈帝國曾經盛極一時,但卻沒能像英法一樣歷經一戰而保持統一,最終隨著一戰的結束而分崩離析,沒有主體民族是壓死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歷史竟如此相似,如今的中亞,又怎麼不是當年的奧匈帝國?從這個角度看,中亞再次統一,將何其艱難。

時間在一點點流逝,中亞國家的領導人在慢慢老去。中亞各國相繼進入了新老交替權力更迭的時期。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卡耶夫因鬱金香革命而流亡海外,緊接著2006和2016年時隔十年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和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相繼病逝。

五國之中只剩兩國總統健在,而健在的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又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國內反對浪潮迭起。繼任的領導人沒有蘇聯背景,蘇聯的記憶與情懷逐漸褪去。中亞在過去二十年沒能走向統一,未來這種可能勢必變得更加渺茫。

1995年12月12日,第50屆聯大通過決議,承認土庫曼斯坦為永久中立國。2001年,中亞同中國和俄羅斯創建上海合作組織,中亞四國赫然在列卻唯獨不見土庫曼斯坦,永久中立特徵開始凸顯。2005年,正值土庫曼斯坦成為永久中立國家十週年之際,土庫曼斯坦公然宣佈退出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為蘇聯解體後第一個退出獨聯體的原蘇聯加盟共和國,這讓曾經兄弟加同志的中亞其他四國和俄羅斯愕然。在他們眼中,土庫曼斯坦成為永久中立國的伊始,就是中亞再次統一期望的終結。

神秘的西域,遼闊的亞洲中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古城撒馬爾罕的陽光依舊明媚,一望無際的哈薩克草原萬馬奔騰,未來的中亞,統一與否?或許它的命運不會聽任於他國,因為它的明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Booker不客


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中亞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中亞的主要民族是哈薩克人、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和土庫曼人以及一些斯拉夫民族。

在俄國人沒有徵服中亞之前,中亞民族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塔吉克人與突厥人的矛盾,或者說遊牧民族和定居民族的衝突。

中亞和南亞塔吉克人等伊朗語民族和說突厥語的民族鬥爭了幾百年,最後的結果是突厥人在中亞佔了主導地位,許多塔吉克人被突厥人同化,使塔吉克人在中亞喪失了影響。

塔吉克斯坦現在是中亞領土最小的國家,人口也不多,蘇聯解體之後,將塔吉克人的聖城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劃給了烏茲別克人,這是讓塔吉克人最耿耿於懷的,當年阿富汗的抗蘇首領塔吉克人馬蘇德到撒馬爾罕做了奈麻子,很多塔吉克人青年高喊著要收復聖城,當然也只是喊喊。

除了塔吉克人和突厥民族的矛盾,那四個突厥民族之間也是水火不容的,中亞四個突厥語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和排外性非常強,他們只認同各自的民族,哈薩克人就是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就是烏茲別克人,土耳其和他們套突厥語民族的近乎?人家壓根不會甩的,或者只是嘴上說說,把這些國家合併成一個,更不可能。

敘利亞、埃及、利比亞曾經聯盟成一個國家,納賽爾擔任總統,後來怎麼樣了?這些統一民族的的國家後來都不得善終,更別說那些有著不同歷史和語言差別的民族了。




太陽底下無新事


中亞五國走向統一是大勢所趨,這個趨勢既有歷史的趨勢也有時代的趨勢。從歷史上看中亞地區符合我國的那句老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蘇聯解體28後中亞迎來了再次統一的時機。


在地理上雖然這裡地域雖廣,但適合人類定居的地區主要就是錫爾、阿姆兩條河流和興都庫什山脈附近的兩個盆地(如上圖),這造就了中亞地區相對集中的人口分佈,有利地促進了各民族彼此的認同感!使得統一變得相對容易了!歷史上中亞地區多次出現大一統的王朝。

所謂時代的趨勢可以用哈薩克斯坦領袖納扎爾巴耶夫所說的那樣,時代讓中亞地區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重要一環,在這個歷史機遇時刻各大國都開始爭奪中亞的控制權,中亞五國必須做出抉擇,是繼續甘願成為世界經濟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直到一個帝國到來佔據整個中亞,還是團結起來成為影響新時代一股力量?



很明顯,後一個選擇對所有中亞人民都極具吸引力!走向統一的中亞必將成為在全球極具影響力的政治體。而這裡的經濟狀況就像1871年統一前的德意志帝國,已經高度融合了,尤其是資源經濟有效拉動了各國走向統一。


目前為止,哈薩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三國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三國探明300多億噸石油、1000萬億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中亞因此被稱為小波斯灣(中亞油氣資源分佈如上圖),拋開其它礦產資源不說,單單這些資源就足以確立中亞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了。

由於歷史原因,蘇聯在中亞建設的油氣管道和基礎設施高度串聯和依賴,其中哈薩克斯坦佔據中亞經濟的主導地位,五國彼此獨立嚴重妨礙了資源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就像當年的普魯士領導北德意志聯邦一呼百應一樣,哈薩克也有機會成為中亞的領袖,這就為統一奠定了基礎。



再加上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政策,將進一步刺激中亞五國經濟一體化,把中亞統一推向這個時代的主題。最後是民族問題,雖然中亞民族眾多,但是它們都是屬於突厥族系的民族,彼此的語言互通性很強,語言相通是統一起來的最可靠基礎,這位中亞走向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兵器世界


地區不同民族與文化要統一成一個國家,從全球歷史看,一般要有如下任一特徵:

首先是有“統一”的傳統。中國、法國、伊朗、墨西哥四國現有版圖是典型的具有統一傳統的國家,在文明史上統一佔絕對多數時間,即使曾經分裂過,但追求統一的力量超強。主因是文化與價值觀趨同。也許今天的俄羅斯也算一個,至少其90%以上土地上居民是追求統一的。很多西方學者強調有強勢民族因素,本質是居心不良,沒有尊重其歷史文化。

其次是有共同利益訴求。美國、印度、日本是典型,分散則弱,統一則強,抱團取利,形成統一的國家。

第三是有共同的壓力促成。德國是典型,曾經四面是強國,促成了統一。現在的歐盟、東盟、歐佩克組織,雖不是國家,但抱團的因素相似。

第四是有強力維持壓制。典型如當年的蘇聯,歷史上的羅馬、波斯等。

中亞五國,不具有上述任何特徵,缺乏統一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