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房企發展樣本解讀,碧桂園的規模與質量的「平衡術」

在2017年在房地產行業登頂之後,碧桂園2018又將迎來“豐收之年”。

8月21日,碧桂園在港披露半年業績。截至2018年6月30日,碧桂園實現合同銷售額人民幣(下同)4124.9億元,同比增長42.8%,完成去年全年銷售額的74.9%,合同銷售面積438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1%。

報告期內,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318.9億元,同比增長69.7%,毛利潤349.7億元,淨利潤163.2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04.6%、94.9%。此外,本公司股東應占核心淨利潤同比增長80.2%。

在房企們積極追求高週轉之時,碧桂園又把目光瞄向了工程安全與工匠精神。

在業績發佈會現場,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表示,公司發展將逐步進入平穩、健康、持續發展的“提質控速”新階段,保證有質量的發展。“下半年把安全質量放在第一位,放慢發展速度。但這是相對我們自己而言,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相信未來還是會給投資者和社會一個滿意的答卷。”

破除“萬科魔咒”的碧桂園,如何在擴大資產和規模,兼顧利潤和質量的基礎上,又有效避免了行業風險,不走尋常路,地產金融視界將碧桂園作為一家樣本,深入研究。

業績暴漲下的精細化管理

業績是檢驗公司戰略以及發展模式的試金石。

從2016年到2018年,碧桂園業績飛速增長。

龍頭房企發展樣本解讀,碧桂園的規模與質量的“平衡術”

2016年,碧桂園集團及其合營企業及聯營公司實現合同銷售金額3088億,同比增長120%;2017年,公司實現合同銷售金額5508億,同比增長78%;2018年上半年,公司繼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合計錄得合同銷售金額4124.9億元。

合同銷售金額的連續大漲,為碧桂園營業收入的增長奠定堅實基礎。2017年,該集團便實現營業收入2269億,同比增長48%。營業收入增長率是衡量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佔有能力、預測企業經營業務拓展趨勢的重要標誌。不斷增加的營業收入,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條件。一般來說,如果營業收入增長率超過10%,說明公司產品處於成長期,將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

2018年上半年,集團總收入約為1318.9億元,同比增長69.7%;毛利約349.7億元,同比增長104.6%;淨利潤約為163.2億元,同比增長94.9%。

財務報表顯示,截至6月30日,公司賬上還有預收賬款4694.94億,以及3511.86億貿易及其他應收款,合計已售未結轉資源超過7000億,這在很大程度上鎖定了公司未來兩三年內業績平穩提升空間。碧桂園今年上半年營收中,房地產開發銷售確認收入依然佔據最大比重,上半年合計結轉1268.85億,同比增長70.4%,佔總收入比例為96.2%。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內部運營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碧桂園整體盈利能力和收益質量表現不俗。數據顯示,該集團毛利率和淨利率在2016年、2017年穩步回升,於2018年中期分別達到26.5%和12.4%。

受到業內關注的是,2013-2018年,隨著碧桂園市場規模的提升,該公司銷管費用卻逐漸下降,2018年上半年,集團銷售及管理費用僅佔合同銷售金額的2.4%,較去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行政及營銷費用的控制,顯示碧桂園在精細化管理方面已然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資本市場持續看好

快速去化的背後,需要合理補倉。對於房企而言,土地既是維護企業正常運作的基本生產資料,也是獲得資本支持重要物質基礎。土地儲備面積是評價公司成長性的核心指標之一,與公司的發展潛力以及企業的融資能力密切相關,選擇合適的土地儲備直接決定了房企的後續盈利能力。

數據顯示,上半年,碧桂園新獲取項目530個,涉及地價支出2242億,預期建築面積8478萬平方米;其中權益內預期建築面積為6008萬平方米,總代價1434億,平均地價為2387元/平方米。

截至6月30日,集團擁有土地儲備建築面積約3.64億平方米,已簽約或已摘牌的中國內地項目總數為1991個,分佈於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61個地級市,總計覆蓋1051個區/縣,足夠公司未來幾年的正常運轉。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上半年合同銷售同比增長42.8%的前提下,該公司淨借貸比率為59%,保持穩健,並且自上市以來連續11年將淨借貸比率保持在70%以下。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人民幣2099億元,營運資本充裕,其財務狀況也得到了評級公司及主要金融機構點贊和認可。

2017年11月10日,碧桂園獲恆生指數有限公司納入恆生指數成份股。據瞭解,恆生指數一直被視為反映香港股票市場表現最重要的指標,其成份股包括市值最大及流動性最高的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而碧桂園是50只成分股中唯一的民營內房股,反映資本市場對碧桂園穩健經營業績和清晰發展前景的堅定看好。

反省與行動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2017年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事故情況的通報》提到,據統計,2017年全國共發生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事故692起、死亡807人,比2016年事故起數增加58起、死亡人數增加72人,分別上升9.15%和9.80%。

龍頭房企發展樣本解讀,碧桂園的規模與質量的“平衡術”

工程安全是每一家房企不可忽視的重要細節。

“反省與行動”,主席報告中,楊國強專門用了一個段落坦誠的對外表露工程安全事故對他的觸動,對碧桂園的觸動。反省的是,“過去兩個月內發生的安全事故,我們檢討是對安全質量的重視程度不夠,我們正在重新審視公司的管理系統,為了立基百年,寧可放慢一些發展速度,追根溯源地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行動,從制度到執行都已落到細處。在發佈會上,莫斌公佈了外部監督與內部管控相結合的安全質量強化方案。從內部管控來看,一方面是針對事故進行全面停工整頓、區域交叉巡檢以及針對惡劣天氣防範等重點問題的專項整改,另一方面是常態化管控,包括成立安全生產委員會、每週至少一次工地安全巡查、激勵機制與安全質量強相關、加強合作施工單位管理、加強工程監理、嚴控原材料等。在施工合作方的管理上,碧桂園提出要在合同條款中進一步明確承包人需在確保安全質量的條件下履行合同。如果項目的工程施工指令存在安全質量方面的隱患,施工企業可以拒絕執行,並上報集團總部。

外部監督方面,一是全天候工地開放,定期邀請業主、媒體參觀在建項目工地,展示施工過程,接受監督並倒逼工程質量的提高;二是實際交付前邀請業主進行預驗收,從業主視角出發檢驗瑕疵並迅速整改,真正實現完美交樓。

碧桂園還致力於通過技術手段消除安全、質量問題。據介紹,截至8月初,碧桂園在SSGF的創新和研發方面組建的團隊已經達到600人,投入的研發費用達20多億元,目前已在400多個項目試點推廣創新SSGF高質量建造體系,成熟後將全覆蓋所有的項目。

而機器人的研發也使得事故減少成為可能,據瞭解,未來碧桂園的機器人項目將在建築板塊發力,有望以機器人來代替人進行危險的施工操作。

楊國強希望除了規模增長外,碧桂園也能成為行業內安全和質量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