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傷力極大的冷兵器,你真的認識苗刀嗎?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的兩軍作戰多以車戰為主,所用兵器主要是戈、矛及戟等長兵器。短小的刀劍對戰車上身穿鎧甲的士兵而言,無法構成威脅,僅可防身以及在棄車後的短兵相接中使用,所以刀劍沒有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武器。

殺傷力極大的冷兵器,你真的認識苗刀嗎?

戰國至秦滅六國時期,騎戰、步戰開始出現,迫切需要趁手的短兵器,劍的軍事地位驟然提高。西漢初期,成建制的騎兵大力發展。由於騎馬衝刺的速度很快,想要擊殺敵人,需要依靠揮臂劈砍的兵器而非用劍向敵人刺擊。如此一來,鋒利的劍尖長難以發揮作用,另外,劍身兩側的利刃在劈砍時只有一側能夠有效使用,加之劍的製作工藝複雜,需要兩側開刃,在實戰中極易因劈砍而折斷。為了提高騎兵的戰鬥力,許多更加適宜劈砍的長刀應運而生。

殺傷力極大的冷兵器,你真的認識苗刀嗎?

西漢以後,根據實戰需要,長刀經過不斷改良,發展出一種刀身修長、設有護手、刀柄可雙手握持的刀型。在長刀發揮作用的鼎盛時期,其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開展而流入日本。日本對中國長刀在製作工藝及結構上進行了諸多改進,而後,日本長刀傳回中國。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對日本長刀技法進行了研究和創新,研製出戚家刀,其與苗刀的形制已基本一致,刀形狹長,具有彎弧,刀柄也較長,可雙手握持。明朝嘉靖39年(公元1561年,古代紀年稱為辛酉年),戚繼光編著出《辛酉刀法》。"戚家軍"官兵按照該刀法,經過一番訓練,在抗倭戰爭中大顯身手。

殺傷力極大的冷兵器,你真的認識苗刀嗎?

長刀經過歷代演進至清末民初時期,開始出現"苗刀"這一稱謂。大軍閥曹錕在其直隸總督衙門組建有武術營苗刀連,選聘當時名震武林的劉玉春擔任苗刀教官,將苗刀隊作為他出巡時的儀仗隊,其場面甚為威風。

1928年,原西北軍愛國將領張之江為振興中華武術,在南京籌備成立中央國術館並擔任館長,他首先提議將歷史流傳下來的苗刀列為必修課,高薪聘請郭長生擔任一級苗刀教官,苗刀遂在這一時期得到進一步的弘揚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