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濟源市概況

濟源市,河南省省轄市。濟源市歷史悠久,上古時代這裡就是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遷都原,即今濟源市區西北部火車站一帶。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鄰接晉城市。北依太行,西距王屋,南臨十三朝古都洛陽,東接太極故里焦作。濟源市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與山西省毗鄰,屬暖溫帶季風氣候。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春季氣溫回升快,多風少雨、乾旱頻發;夏季炎熱,熱量充足,降雨集中,局部易澇易旱;秋季秋高氣爽,氣溫降幅較大,雨量減少;冬季寒冷,雨雪稀少。累年年平均溫度14.5℃,累年年平均降雨量567.9mm,累年年平均相對溼度68%。

濟源市是中原經濟區充滿活力的新興中心城市。王屋山、五龍口、小浪底、黃河三峽、濟瀆廟形成旅遊業的五大品牌。工業經濟發達,濟源鋼鐵、豫光金鉛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礦產資源豐富,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業生產體系。手工藝品天壇硯為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土特產有黃花菜、冬凌茶等。

建制沿革

​濟源市歷史悠久,上古時代這裡就是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遷都原

河南省濟源市概況

市政廣場

,即今濟源市區西北部火車站一帶。商代濟源一帶有向國、召國。西周、東周時期,濟源一帶有原、樊、向、蘇、單等諸侯國。春秋戰國濟源一帶先屬鄭國,後屬晉國,再後屬韓、魏。秦代(前221-前206)濟源境內設軹縣。一說屬三川郡,一說屬河內郡。漢代(前206-220)濟源境內設軹縣、波縣(今裴城一帶)、沁水縣(今王寨一帶)。三國時代(220-280)濟源境內設有軹縣、沁水縣,屬魏國河內郡。西晉(281-316)時濟源境內有軹、沁水二縣,屬河內郡。東晉(317-420)時期,濟源屬前秦。北魏後分為東魏和西魏。濟源東部屬東魏,境內有軹、沁水二縣。西部屬西魏,境內設有邵郡。轄萇平縣。北周(558-580)和北齊(551-577)時期,沁水縣併入軹縣,改萇平縣為王屋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大業三年屬河內郡。從此有了濟源縣。唐代(618-907)濟源一帶政區變化較大,屢建屢廢。唐末,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其中濟源屬孟州,王屋、河清屬河南府。北宋時期,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屬孟州。金時期,濟源屬金國(1115-1235),設濟源、王屋二縣。屬孟州。元代,王屋縣併入濟源縣,屬懷慶路孟州。明清濟源縣屬懷慶府。1913年屬豫北道,1914年屬河北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屬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區。至1949年。

1942年7月,豫北道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後,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49年8月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銷,屬新鄉專區,1970年,屬新鄉地區。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縣級)、濟源縣。197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濟水與長江、

河南省濟源市概況

濟源位置

黃河、淮河並稱“四瀆”(《爾雅•釋水》中記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面積1931平方公里,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鄰接晉城市。北依太行,西距王屋,南臨十三朝古都洛陽,東接太極故里焦作。

地質地貌

濟源市地形北高南低,北部為群峰崢嶸,絕壁林立的太行山脈,主峰天壇山號稱豫北群山之冠,海拔高度為1711米,鰲背山、鬥頂峰海拔高度分別為1930米、1955米,由西向東延綿起伏,蟒河上游的白賊嶺海拔高度為1359米,花園嶺1212米。岩層組成底部為片麻岩、片岩與石英岩,中部多為石灰岩、夾頁岩及部分砂岩,上部為厚層石灰岩。有喀斯特發育,故可見到裂隙水、溶洞水出現。東南部為黃土丘陵,地形起伏,海拔高度為150~400米,成土母質為泥頁岩、砂岩和風積黃土,土層深厚,疏鬆,易遭沖刷,故切割強烈,水土流失嚴重,形成殘垣階地,溝壑密佈,地形破碎。

氣候環境

濟源市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與山西省毗鄰,屬暖溫帶季風氣候。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春季氣溫回升快,多風少雨、乾旱頻發;夏季炎熱,熱量充足,降雨集中,局部易澇易旱;秋季秋高氣爽,氣溫降幅較大,雨量減少;冬季寒冷,雨雪稀少。累年年平均溫度14.5℃,累年年平均降雨量567.9mm,累年年平均相對溼度68%[2]。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濟源市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40餘種,煤、鐵、銅、鋁、磷、鋁釩土、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儲量可觀。動植物資源3200多種,藥材1180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植物逾百種。水資源充沛,地下水年可開採利用量達10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總面積1931平方公里,山區丘陵面積佔88%,地貌複雜、河流縱橫、氣候多樣,森林覆蓋率44.39%,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較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全市野生動物中,獸類34種,佔河南獸類總數的47%;鳥類140餘種,佔河南總數的46%;兩棲類8種,佔河南總數的42%;爬行類19種,佔河南總數的51%;軟體動物30種,已鑑定的昆蟲485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3種。有高等植物197科、1760種,其中,苔蘚植物34科,76種;蕨類植物20科,87種;裸子植物4科,12種;被子植物139科,1585種。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金錢豹、林麝、白鸛、黑鸛、金雕、玉帶海雕、大鴇。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獼猴、水獺、斑羚、斑嘴鵜鶘、大天鵝、小天鵝、禿鷲、鳶、大鵟、灰鶴、勺雞、白尾鷂、雀鷹、蒼鷹、松雀鷹、紅腳隼、黃爪隼、紅隼、紅腳鴞、領角鴞、雕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短耳鴞,小葦鳽、大鯢。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太行王屋山千年銀杏[3]。

文物資源

濟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是首批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

河南省濟源市概況

文物古蹟分佈圖

也是河南省的文物大市。濟源曾為夏朝之都城,春秋戰國時期先為韓都,後為魏之重鎮,自隋朝設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目前保留已確認不可移動文物有948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9處。現有館藏文物30000餘件,其中珍貴文物3327件,以出土的漢代釉陶和近現代紙質文物藏品最具地方特色。在我市地上文化遺存中,古代木結構建築所佔比例較大,共計約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築190餘座600餘間,並且許多單體建築無論是從年代、規模、價值或結構來說,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被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稱為是“中原地區宋、金、元、明、清古代建築的系列博物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瀆廟、奉仙觀、大明寺、陽臺宮、軹國故城、柴莊延慶寺塔、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盤谷寺、二仙廟、廟街遺址、軹城關帝廟、慄樹溝遺址、沁河谷棧道、聶政冢、引沁渠工程、迎恩宮、靜林寺、西關湯帝廟、南天門、北勳石佛寺、塘石關帝廟、沁園遺址、南姚關帝廟和湯帝廟、清虛宮、東逯寨三皇廟、白鶴堂、西石露頭玉皇廟、報恩寺。

濟源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麻姑廟、裴休冢、綺裡季墓、孫思邈墓、古軹國門匾、溫府君神道碑、趙衰墓、盧仝泉石、盧仝故里碑、連地遺址、李願墓、荊浩墓、東陽店遺址等109處。

區域人口

人口詳情

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濟源市常住人口為72.9萬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時相比,5年共增加5.32萬人,增長7.9%,年平均增長率為1.6%。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71264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9777人上升為10579人。2015年濟源市城鎮化率為58.02%。

全市年末總人口69.78萬人,出生率13.1‰,死亡率6.48‰,自然增長率為6.62‰。

歷年數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626478人,其中:濟水街道40186人、北海街道31426人、雙橋街道25211人、天壇街道22679人、克井鎮62262人、五龍口鎮47216人、軹城鎮77930人、承留鎮60270人、邵原鎮38505人、坡頭鎮25808人、梨林鎮40662人、大峪鎮31661人、亞橋鄉33541人、思禮鄉26983人、王屋鄉29914人、下冶鄉32224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67571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77521戶,家庭戶人口為640172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44348人,佔50.96%;女性人口為331362人,佔49.0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97下降為103.92。全市常住人口中,0至14歲人口為116241人,佔17.20%;15至64歲人口為515163人,佔76.24%;65歲及以上人口為44306人,佔6.5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至14歲人口比重下降9.03個百分點,15至64歲人口比重上升8.8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0.19個百分點。

民族詳情

濟源共有24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5%,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5%,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1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0%以上[4]。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紅色文化:濟源的革命鬥爭是一部不畏強暴、蕩氣迴腸的悲壯史,是一部浴血奮戰、風雷激盪的抗爭史,又是一部波瀾壯闊、氣壯太行的勝利史。革命戰爭年代,濟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英勇頑強,從1927年6月第一個中共濟源支部的誕生,到第一個晉豫邊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從第一塊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闢,到抗日烽火燃遍玉川大地;從平息紅槍會反革命暴亂,支援陳謝大軍強渡黃河,到南下福建建立政權、剿匪反霸,無數優秀的愚公兒女進行過多少艱苦卓絕的鬥爭,作出過多少驚天動地的壯舉,也付出了多少鮮血和生命的代價!據不完全統計,為贏得新中國的解放,曾有數萬人支援陳謝大軍強渡黃河,有3000餘人參加臨汾戰役和解放晉西南戰役,共有12300多名優秀子弟踴躍參軍,有1800多名將士為革命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濟源人民捨生忘死,前仆後繼,杜八聯、金六聯、硯仙聯、王屋山、大河裡等地多支武裝成建制地改編為正規部隊,從濟源這塊紅色熱土上誕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23團、130團、540團三支英雄團隊;湧現出一批省、部、軍級領導幹部,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愚公文化:愚公移山的故事源於太行、王屋二山,載於《列子·湯問》,經過千百年來文學家、思想家們的凝練,閃耀著熠熠光彩。古人愚公憑著勤勞勇敢,以一種虔誠的心感動上帝,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讓他們看到了北山阻隔千年的柔和陽光和一片開闊溫潤的土地;戰爭年代和建設時期,領袖借用愚公精神,樹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實踐中,還會遇到許多“山”,我們更有必要弘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毅力,攻堅克難,去爭取新的勝利。愚公精神對任何一箇中國人的影響都是無法估量的,它比任何一種宗教對人的感染力都更為深遠,因為,它不是才子佳人情結,也不是某些鄉野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的曇花一現和侷限,而是一種事關社會進步、人生智慧的大文化,是一種中華多元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文化。愚公文化的產生和傳承,決定了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在當代世界的發展格局中,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 ,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續寫新的輝煌。

茶藝文化:濟源茶文化源遠流長。以茶為村名的茶房、茶店,印證著濟源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見到遠道而來的客人必請“到家喝茶”,是濟源古風猶存的樸實民風;石茶、冬凌茶、菊花茶、蒲公英茶以及各類涼茶,反映出濟源茶文化的包容大度;煎茶、泡茶、煮茶、分茶,可以看出濟源人對茶事的講究;上茶、敬茶、受茶、品茶,一招一式,都蘊含著古老民族的鄭重禮儀。濟源茶文化最值得引為自豪的是“茶仙” 盧仝和他的《七碗茶歌》。盧仝是濟源這塊土地上養育出的驕子!他的《七碗茶歌》,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感受、放逸的語言,道出了芸芸茶人心中理想的茶境:“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千百年來,《七碗茶歌》傳唱不衰,“七碗”、“玉川子”成了茶人、茶事的代名詞,以至於聲名遠播,被日本、韓國尊為茶道始祖。時至今日,濟源人民仍然對盧仝的事蹟津津樂道,玉川大地上仍保留著諸多的茶文化遺存,石榴寺、玉川泉、花洞、泌泉、盧仝茶館、盧仝別墅、盧仝墓……,都還在娓娓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濟水文化:濟水,一條古代曾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並稱“四瀆”的河流,曾是夏王朝的貢道,從春秋時期開始,就和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起,受到先民們的祭拜。歷經數千年滄桑鉅變,一千八百里濟水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英姿。在濟水源頭,它已經蛻變為一條淺淺窄窄的小河,灌溉之利不足萬畝。然而,濟水留下的歷史遺蹟和文化遺產,不但證實著它的存在,而且記述著它昔日的高貴與輝煌。濟水源頭的濟瀆廟,是奉詔而建的祭祀濟水之聖殿,其建築群落之宏大,內涵之豐富,超過了長江、黃河、淮河沿岸所有水神廟;濟源因濟水發源而得名,濟水下游的濟南、濟陽、濟寧,都以它們特有的名稱,無可爭議地記錄著濟水曾經流過的廣闊地域;《禹貢》、《水經注》、《詩經》等重要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濟水的身影;魏文帝、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乾隆都為濟瀆寫過祭文,下過詔書,褒揚濟水之德,祈求水神護佑國家平安;孔丘、孟軻、墨翟、孫武、管仲、李清照、蒲松齡、賈思勰……,這些在濟水流域成長起來的歷史人物,代表了那個時代華夏文明的最高成就,同時也印證了古濟水流域的富庶與繁榮;白居易、李頎、文彥博、王鐸等著名詩人,都為濟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姓氏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中原,這是當今全世界華人的共識。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絕大多數也在中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漫長的歷史文明進程中,經不完全考證,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在河南或部分在河南。濟源地處中原,歷史悠久,史上曾是諸侯建國的名邑,得姓授氏的必眾。當時西周的三公和苗姓封地就在濟源,即召公、芮公、毛公、苗亭。另外,濟源也是東周在此分封采邑較多的地方,見諸史料的就有13個。它們有的以國或以邑為氏,有的以封地或住地為氏,因此而發源於濟源的姓氏就有5個之多,它從另一個側面彰顯出濟源歷史的古老與久遠。

民俗文化

濟源是中原歷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可溯源到數千年前的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傳統的農耕習俗,手工業習俗,民間的語言習慣、交際禮儀等,都在發生著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新舊文化的碰撞,舊有的風俗隨之嬗變、淘汰和更新,民俗文化也在傳承中不斷更新。

婚嫁:男婚女嫁,古今皆然。新中國建立前,濟源由於地域緣故,當地群眾因受封建儒教思想影響,看重多子多福,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早婚早得子,這就促使了早婚現象的發生。在婚姻習俗上,山區多見“娃娃親”,前提是兩家老人關係密切,知根知底,相處比較合得來,另外,還有“童養媳”、“指腹為婚”、“換親”等由父母包辦婚姻的情況。總的來說,舊時婚嫁,不僅講究門當戶對,而且頗有迷信色彩,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請算命先生指點。解放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舊時婚俗的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改變,改革開放後則出現了新的婚育觀。傳統婚俗中的一些程序在現實中有保留,也有演變。

育兒:男女雙方結婚後,家裡人就盼望著生孩子,婦女在婚後一至三年內即開始生兒育女。既然是添人進口,又是新生兒,風俗習慣自然少不了,主要是表達人們的一種喜慶、追求健康和諧的願望。

喪葬:喪葬當地人又叫“白事”,對一個家庭而言,辦“白事”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又複雜的事情。民間的喪葬事宜相沿成習,世代相傳,雖然較為繁瑣,但在辦理中也充分表達了對亡者的禮敬。

方言俚語

濟源市地域遼闊,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又處晉豫兩省交接地帶,方言狀況複雜。東部平原和西部山區,語言差別頗大,邊遠村鎮受城外語言影響亦較明顯,而市內各地又普遍存在語言文化的相互滲透現象,因此,要對語言區片作準確的劃分是非常困難的,只能取其主流,以市城區為中心,把市區方言作為全市代表方言,與普通話作一比較。

名優特產

天壇硯:產於河南濟源,其石產於城西的王屋山天壇峰盤谷泉畔,

河南省濟源市概況

天壇硯

因山頂有傳說的軒轅黃帝祭天之壇,故名天壇或盤谷。天壇硯歷史悠久,據濟源市梨林鄉漢墓考古發現推算,天壇硯早在東漢時期已有製作,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已經開始批量生產,清代天壇硯發展到鼎盛時期。天壇硯主要產於濟源市的西許村、東許村、盤谷寺、小西莊、南莊等。

寺郎腰大蔥:是濟源市大峪鎮寺郎腰村的特產。寺郎腰大蔥的品質特點,用四個字概括,即:高、長、脆、辣。高是指寺郎腰大蔥的植株高大魁偉;長是指寺郎腰大蔥的主要產品部分--蔥白很長,很直。一般50-60釐米,備受人們喜愛;脆是指寺郎腰大蔥質地脆嫩,味美無比;辣是指大蔥的蔥白辛辣,生食熟食都很可口,尤其是作為調味品最佳。寺郎腰大蔥含水分92.37%~92.43%、維生素C168毫克/千克~174毫克/千克、鈣449毫克/千克~455毫克/千克、鉀1517毫克/千克~1523毫克/千克、總磷461毫克/千克~467毫克/千克。

濟源冬凌草:主要分佈在該市北部800-1200米山區,這裡氣候溫和,

河南省濟源市概況

冬凌草

雨量充沛,光照條件好,極利於冰凌草生長,蘊藏量達1200多噸。據分析,其主要內含物為冰凌草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還含有揮發油生物鹼、苦味成分、內脂和黃酮等。其中冰凌草甲素和乙素為其抗腫瘤有效成分,有明顯的殺菌作用,對各種癌病均有一定療效,尤以早期食管癌療效較明顯。此外,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等上呼吸道菌株也有較強的殺傷作用,現已廣泛用於咽炎、扁 桃體炎和口腔炎的臨床治療,被譽為“中藥裡的盤尼西林”。

濟源玉皇李:又名中國櫻桃李。產於河南濟源。濟源縣北、西、南三面環山,東部為山前傾斜平原。形成獨特的小氣候。陽光充足,氣候溫暖,形成李樹樹幹低,樹冠緊湊,枝條粗狀,花芽豐滿等優良品性。單果重約20克左右,一般株產100-200公斤,最高達600公斤以上。玉皇李果實近圓形,果皮底色為玉黃,陽面呈櫻桃紅色,貯放4-5天轉呈紅色。果頂稍平而微凹,縫合線深廣,果實個大,果粉果實多,呈橢圓形,果點小而密集,果皮薄,柔軟多汁,肉淡黃色,甜酸適中,香味濃郁。離核,核面粗糙,種子較秕,耐貯藏。玉皇李外形呈扁平長方狀,色白稍黃,果肉橙黃,質軟稍韌,香甘如蜜,易於消化,不易生蟲,耐貯運。

濟源土饃:是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區的特產。王屋山土饃顏色似土呈微黃,噴放香氣,誘食慾,口感好,外酥裡軟,硬中有脆,酥香味濃,磨齒滲唾,順利下嚥,柔和入胃,回味無窮,可食可藥,食之充飢,藥用消滯,防止水土不服。土饃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雞蛋、芝麻、香油、蔥花等為輔料,並以王屋山特有的白麵土為烘焙介質,精心炒制而成。(所謂白麵土即為觀音土,饑荒時人們以此充飢,觀音土富含礦物質,但若大量食用腸胃不消化,終導致腸胃潰爛。)經有關部門檢測,王屋山中的白麵土中含鐵、鋅、鈣、鉀等多種元素,對於改善人體機能,調節腸胃有一定作用。

濟源牛肉丸:來到濟源你會發現,牛肉丸不再只是過年時候才能吃到的“奢侈品”,街邊不僅隨處可見地道的牛肉丸小飯店,濟源巧手的主婦們也總會幾個人合夥支起一口大地鍋,炸出一盆一盆金燦燦、香噴噴的牛肉丸。剛出鍋的牛肉丸最合適幹吃,丸子內炸的酥焦的孜然粒在嘴巴內釋放,香而清新,完全不同於孜然粉香的那麼濃郁;一把牛肉丸、一小撮香蔥和香菜、加上一碗高湯,就成就了一碗清新開胃的丸子鮮湯,這樣的美味怎麼可以錯過?

特色小吃:雞蛋不翻、肉夾火燒、炒麵、綠豆酥、疙星湯、麻燙、油各表、牛肉丸、炒雞、雞蛋蒜辣撈麵條、菜糕、煮饃、土饃、小凹饃。

市樹市花

2010年10月28日,濟源市民投票選出的市樹和市花,由濟源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媒體正式向外界公佈:市樹為國槐,市花為紫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