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上圖,內蒙古呼倫貝爾莫日格勒)

蒙古行思錄是我精心準備了若干年的遊記體綜合性長篇大論,其內容涉及到旅行、地理、歷史、宗教、經濟、人文等等方面的內容。

我將從內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開始,遊走內蒙古全境和東三省、青海、甘肅、新疆的蒙古族自治州縣(以後還要去蒙古國、俄羅斯、中亞五國),把有蒙古人生活的地區看個究竟。

本文的核心內容首先是歷史,初衷就是想把那些眾說紛紜的遊牧民的歷史搞清楚,匈奴突厥鮮卑契丹柔然都是咋個回事呢?

其次就是地理,我想看看那些夢中出現的遼闊美麗的天堂草原,現在究竟是莊稼地、礦山、荒漠還是真的像攝影雜誌和電視宣傳片裡的一樣靚麗呢?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騎馬的牧民

第三就是文化、思想和宗教。

我想感受一下游牧民族熱愛自然、眾生平等、彼此尊重的傳統文化;反思一下中國的儒家文化和主義帶給我們的影響;並且會以藏傳佛教為主線,研究一下過去和現在的宗教問題。

這些我會在後面遊記中穿插為大家整理、歸納、介紹,現在,我們先拋開這些拘束的概念,踏上我們的輕鬆之旅,隨我感受內蒙古的風情吧。

第一站,呼和浩特,開始。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的首府,這半句話,包含了幾個概念,在我們旅行之前,先要弄弄清楚:

1、內蒙古的內、外概念

大部分人的概念是蒙古是中國的一個地區,民國初年趁亂分裂出去一半,成立了蒙古國,既然不在一起混了,就是外人了,叫外蒙古吧。那麼留在大家庭裡的自然是內人了,叫內蒙古吧。

非也、非也。

內外蒙古是大清初年,征服漠南和漠北蒙古各部後,冊封了蒙古各部王公貴族為扎薩克(首領、政權領導),實行了盟旗制度。把漠北蒙古各部統稱為外扎薩克蒙古,漠南蒙古各部統稱內扎薩克蒙古,這就是內外蒙古的由來。

But,需要指出的是,內外兩個詞,是漢語的詞彙。在蒙古語裡,不叫內外蒙古,而稱為山陰蒙古和山陽蒙古。蒙語的南面和陽面是同一個詞,北面和陰面是同一個詞,內外蒙古完全是地理概念上的劃分,山的南面、陽面的叫內蒙古,山的北面的、陰面的叫外蒙古,說白了都是一家人。

類似的稱呼又阿魯科爾沁、阿魯察哈爾、阿魯蒙古等等,都是山陰、北面的意思。

內外蒙古名稱的由來,是有大清朝廷重大用心在裡面的。

蒙古是威脅大清國最大的力量之一,內外蒙古臣服大清時,大清國局勢相當不穩(新疆當時還是衛拉特蒙古人的準噶爾汗國呢)。為了儘量使蒙古人的力量分散、分裂,大清刻意的使用了內外蒙古的名稱,山南蒙古各部先投降依附大清,叫內附蒙古諸部,山北的蒙古各部後來才臣服大清,叫外藩蒙古。(蒙古本部的大汗從成吉思汗開始,一直都有,最後一個林丹汗在皇太極時期才病死)

(以上來龍去脈咱們日後慢慢分說啊)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

2、呼和浩特的蒙語漢譯

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建呼和浩特城(蒙古語,青色的城)。明史叫庫庫合屯(咋不翻譯成酷酷河豚呢?),說起這個明史的譯名,我忍不住先掰扯掰扯。

呼和,蒙語青色的意思。這個詞在蒙古語和蒙古文化裡是相當牛的,蒙人尚青色,如同漢人叫炎黃子孫一樣,蒙古人自稱呼和蒙格勒,就是青蒙古的意思(還有個原因說蒙古小孩生下來屁股和身上有青色的胎跡,確實如此。)

但是在明史裡,翻譯出來就變成庫庫和闊闊了(金庸、倚天裡面的趙敏她哥王保保,蒙古名字就是闊闊帖木兒),哇,我這個呼和浩特人,可以叫成闊闊城人了,大大地有錢啊。

你們不覺得庫庫和闊闊有點搞笑的意味嗎?是的,有深意的。

明朝和蒙古打了幾百年,明人對蒙人恨之入骨又無可奈何,只能在漢字上做文章,比如常見的蒙古名字巴圖,在明朝的漢字裡就翻譯成把禿兒,還有什麼丙兔、俺答、脫脫、墩多步、車稜等等,明顯的是有酸澀的貶義。

(這都是漢語翻譯裡的老傳統了,以後我講匈奴柔然歷史的時候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2、首府及內蒙古特色行政區劃名

首府就是省會,自治區不是省,所以叫首府。

首府(省會)的第一個標準就是行政中心,其次呢,一般都是最大城市、最核心的城市、經濟也最好的城市,但也有不少例外。 比如呼和浩特人口300萬是內蒙古第二大城市,第一是包頭市。但是呼和浩特的歷史、地理位置等等方面在內蒙古是很符合首府標準的,順便提一個內蒙古的特色行政區劃名字:

盟=地區=地級市;

旗=縣;

蘇木=鄉;(現在的蘇木經過合併鄉鎮後,部分已經不是鄉鎮級別了,只是村級,但地名依然叫某某某蘇木)

嘎查=村(看多了就記住了)

呼和浩特有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四個區,武川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托克托縣四個縣,土默特左旗一個旗。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瞭解了基本概念,想要全面認識一個城市或者地區,還是應該先從地理入手,因為地理環境決定了生活、生產方式。搞清楚地理,很多歷史現象、現實情況、經濟問題、人口自然、旅遊等等都能明瞭。

我先更正一下大部分南方朋友的潛在觀點—— 內蒙古都是大草原,大家都會騎馬,這是錯誤的。內蒙古很多地方是林區、農業區、城市,草原面積佔60%,但是會騎馬的牧民不到5%。

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的首府,是一片農田環繞的城市,根本沒有大草原。不要奇怪,在農業化、移民如此普遍的近代和當代社會,大城市都是一樣的。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總體的位置,是內蒙古中部偏西,中國的正北方,蒙古高原南端。

敕勒川、陰山下,就是呼和浩特最典型的地理特徵。

陰山,就是現在的陰山山脈,其中段在呼和浩特的北部,叫大青山。

陰山下,就是黃河衝擊平原——敕勒川,也叫黃河前套平原、土默川、土默特平原。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這個平原為什麼叫黃河前套平原呢?請看上圖:

黃河的幾字,在內蒙古中西部形成了兩個套,前套平原在幾字東北角,也就是土默特平原。

後套平原在幾字西北面,就是巴彥淖爾市,著名的河套地區。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現在大部分是灌溉型農業區。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土默特平原的農作物以玉米、小麥、土豆為主,除了作為糧食外,主要是提供給牲畜作為冬季飼料,以及生物製藥等等用途。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這是黃河前套地區非常大的一條黃河支流——大黑河。

漢唐時期叫金河,蒙古時期叫依克圖爾根河(大激流),可想當年的輝煌啊。

可惜現在,灌溉和工業用水、持續增長的人畜飲用水,大激流金河成了涓涓細流。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北靠陰山中段的大青山,海拔1000-2000米。

植被覆蓋率較西北內陸部分山脈要好一些,但仍然屬於植被較差的山脈,近年來已經採取了保護措施,植被在逐漸恢復中。

客觀的講,在西北乾旱地區,這樣的植被已經非常好了。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大青山北面是一個農業縣武川縣,屬於高原農業區。

(上圖藍色區域,武川縣在清末之前,乃茫茫草原也)

呼和浩特最南邊與山西接壤的是清水河縣,全縣大部分位於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接壤的山地區,屬於較為貧瘠的黃土高原區。

(上圖黃色區域,到處是窯洞,長城在南端分開了中原與草原地區)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如果你認為呼和浩特和山西河北一樣,就是北方的農耕地區而已,那也不完全對。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呼和浩特地區,歷史上都是草原為主的遊牧區(秦漢等朝代又短暫且小規模的農墾),清中後期以後才逐漸成為農業區的。

呼和浩特目前還保留小型草原三處。

兩處位於武川境內的大青山高山草原:哈達門高山草原、淖爾梁高山草原。

一處位於南部清水河縣境內烏蘭木倫草原。

上圖為淖爾梁高山草原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那麼:

呼和浩特從草原到農耕是如何形成的?

歷史上這裡究竟是誰的地盤?

是什麼人在這裡生活?

現在的呼和浩特經濟文化發展如何?

有什麼好吃好玩的?

下面,我們逐一回答以上問題,看看內蒙古首府的歷史和現狀。

(上圖,呼和浩特在民國時期的城門)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歷史

公元前306年,趙國趙武靈王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境內築城,設立雲中郡(上圖)。(雲中是呼和浩特市的別稱之一)。呼和浩特有城市的歷史2300多年了,這在中國塞外應該是相當早的了。

那麼,在此之前呢?

是的,一片大草原(但是還不到唱那首著名的天蒼蒼野茫茫的時候呢,那首歌出現還要過八百年呢)。

在北朝之前,呼和浩特是匈奴人的牧場。

匈奴,就是趙武靈王學習胡服騎射的主要對頭,我將陸續詳細介紹之。

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繼續在呼和浩特範圍內設立郡縣,短暫開墾農田,處於長期和匈奴爭奪的階段,大小戰鬥相當的多。 中原王朝第一個大規模戰爭的遊牧民對頭,就是匈奴。蒙恬、李廣、衛青、霍去病和冒頓單于、老上單于、達頭單于這些名將帝王譜寫了很多壯烈的歷史。

從我的觀點上,這些都是正常的國際關係,應該平等的看待。隨著我們旅行的深入,我的一些歷史觀點將逐步展現給大家。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西漢初期,由於秦末戰爭創傷很深,而此時匈奴空前強大,大漢採取了和親防守的外交政策,隱忍了數十年。 經過文景之治後,到了漢武帝時期取得了對匈奴的戰爭優勢。陸續佔領了鄂爾多斯、黃河兩套平原,恢復在此設立雲中郡、定襄郡、中部都尉等(上圖)。

大漢帝國一面駐軍防守,一面移民農墾,人口鼎盛時期達到幾十萬人。這在當時,已經算是非常多了。此後的呼和浩特地區,再一次達到幾十萬人口,要到明清時期才有了。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東漢幾乎複製了和西漢一樣的歷史:王莽之亂後的東漢初期,衰弱的大漢國失去了這些地區,只好繼續和親隱忍。到了中後期,趁著匈奴南北分裂,又取得了一些優勢,逐步恢復了對呼和浩特地區的管控。

此時,南匈奴和北匈奴分家了,部分南匈奴投入到了他們孃家的懷抱(匈奴皇族後來都隨了大漢公主的母姓了,姓劉),這是秦皇漢武之後,遊牧民重返內蒙、陝西、山西北部,也是中國北方邊塞地區的第一次大規模民族融合。(各位陝西山西姓劉的朋友們注意啦,十有八九你們有匈奴和大漢公主的血統)

魏晉南北朝時期,呼和浩特地區第一次迎來繁榮和輝煌。

大興安嶺的鮮卑人南遷塞北,融合了留守草原的匈奴人,成為草原新的霸主。 鮮卑拓跋部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建立北魏的都城——盛樂,同時在陰山南北麓建立以武川軍鎮(現武川縣,上圖)為代表的六大軍鎮,防禦北方草原的柔然人(匈奴和鮮卑人的近親部落)。

武川軍鎮培養了大量地方軍閥勢力,匈奴鮮卑漢人互相聯姻通,最終發展成為赫赫有名的關隴貴族集團。其後人楊堅和李淵分別建立了隋唐。(不要奇怪,隋唐皇室的鮮卑匈奴血統早已公認了)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鮮卑人和南匈奴逐步漢化後,住在的阿爾泰山的柔然人的鍛奴(打鐵工人部落)突厥人,擊敗柔然統一草原各部,到了隋唐時期,草原霸主換成了突厥人。

盛唐時期,呼和浩特是突厥東受降城的所在。

由於大唐對突厥的戰爭沒有取得全面長期的優勢,這裡沒有設置郡縣和農田,全境都是草原,功能只限於接納投降的東突厥部眾。名為城,實則都是帳篷睡袋的露營點。

唐亡後,經過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契丹人的大遼統一了北方草原。大遼在呼和浩特地區建立豐州城及天德軍,屬於大遼重鎮,以軍事和貿易為主,對抗西夏和北宋(上圖)。

金元時期,豐州城繼續沿用,至今仍有城市遺址、文物和遼代佛塔存在。 到元末明初,經過紅巾軍的戰爭和大明朝出征蒙古,豐州城和長城外的其他幾十座草原城市一起遭到攻陷焚燬,最終廢棄。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明朝中期,東蒙古的土默特萬戶阿拉坦汗勢力強大,土默特部佔據陰山南北、東起燕山 西到青海的廣大區域,這就是現在的土默特平原、土默特旗的由來。

阿拉坦汗於1572年建庫庫和屯城(呼和浩特),大明自己記錄在史書裡稱之為:歸化城(蒙古人並不認可這個稱號),雙方開始貿易互市。 這段歷史從前一直被視為蒙漢友好的象徵,其實,阿拉坦汗如同後世的英法聯軍,為了打破大明國的貿易壁壘,進行了數十次的邊境戰爭,直至打到北京城下才逼著明朝皇帝簽訂了貿易通商條約。

清朝初年,蒙古最後一個大汗林丹抗擊滿清失敗,從呼和浩特西逃青海,清軍攻陷呼和浩特城並縱火焚燬了大部分建築。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康熙33年,大清重修呼和浩特城,並在城東新建了一座四方型的綏遠城,派駐滿洲八旗兵四千人及其家屬共上萬人進駐,這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市的新城區。

也就是說,呼和浩特由一個蒙古人建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和一個滿洲人駐軍的綏遠城組成,這就是呼和浩特現在的舊城和新城的名稱由來。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民國,呼和浩特叫做歸綏(歸化和綏遠,上圖)市。日據時代,叫做厚和市。 歸綏,一直是綏遠省的省會。 解放後,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簡單說完歷史,再聊聊呼和浩特的人文。

先說舊城,舊城也就是阿拉坦汗建的呼和浩特城,也有一個俗稱叫召城(上圖,呼和浩特大召寺前的阿拉坦汗雕像)。

從康熙朝開始,呼和浩特成為滿清統治蒙古,防禦西北強敵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 除了軍事征服和封王賞賜外,弱化蒙古人好戰性格的最好武器,就是讓蒙古人篤信藏傳佛教,讓蒙古的男丁去寺廟當喇嘛。

所以滿清一朝,在呼和浩特地區建了將近100個大小寺廟,至今流傳的七大召、八小召、72個免免召,所以呼和浩特也叫召城。這些召廟文革大部分被毀,至今只有不到10個存在,包括著名的大召、席力圖召等。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清中後期開始,隨著對西蒙古準噶爾汗國的征服,蒙古和西域歸於平靜,貿易開始越來越多。呼和浩特成為晉商的根據地,著名的大盛魁等旅蒙商、旅歐商都是在呼和浩特開設公司總部。

所以,現在的呼和浩特舊城,雖然政府力圖打造蒙元文化街,但現實中的呼和浩特舊城人,絕大部分是山西商人的後裔,滿大街都是濃濃的晉語方言。(你根本聽不到說蒙語的)

舊城現在叫玉泉區(康熙徵噶爾丹時在此挖出口井,賜名玉泉井),到處都是生意人和手藝人,說舊城人會做買賣,就是源於此。玉泉區只保留了土默特衙門舊址和一個蒙古族學校作為蒙古人曾經的印記。(上圖、大盛魁舊址)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再說新城,也就是綏遠城。

綏遠城是清朝一品封疆大吏綏遠將軍府的所在,是防禦漠北和漠西蒙古的重要軍事基地,管轄著歸化城土默特蒙古各部。所以,清朝中前期,綏遠是一個標準的軍鎮。

從清中期以後呢? 戰爭平息,生活安逸,於是綏遠城變成類似北京皇城根的地方。大量的滿州兵丁將官拿著俸祿沒仗可打,於是提籠架鳥開始享受生活。清中期以後直到解放,綏遠城是個遍佈玩家的休閒城市。 (上圖為綏遠將軍府,現在的將軍衙署博物院)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解放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大量的政府部門和軍隊進駐新城,新城就成了內蒙古的行政中心,所以新城人通行的漢語沒有方言,只是有點山西味道的普通話。

現在的新城。除了當年的滿洲八旗後裔外(現在還有滿族幼兒園和滿族小學),還有大量蒙古族的幹部群眾從草原來首府工作,尤其是2000年以後,隨著內蒙的經濟騰飛,越來越多的蒙古人從牧區到呼和浩特打工生活。(大街上終於可以聽到很多蒙語了)

上圖是滿都海公園,得名於北元時期中興蒙古的大汗達延汗(明史著名的小王子)的夫人滿都海(她是小王子父親的側夫人,秉承祖先匈奴習俗,後來又嫁給了小王子,撫養幫助他中興蒙古),此段歷史頗為有趣,留待日後詳述。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還有一個回民區。清朝的時候,回族人向中國各地遷移。如同北京的牛街、天津的紅橋、濟南西安的回民街一樣,大部分中國的城市都有回族人遷來生活。

呼和浩特的回民區在舊城的北部,是清政府在歸化城北(舊城北門北面),劃出的一片區域,讓這些回族人居住。

現在的回民區,以伊斯蘭風情為主,回族人的方言也是山西話,大部分人以手工業為主。(上圖為呼和浩特清真寺)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境內的農業區,基本保持著山西人的文化傳統,尤其是南部的清水河縣,由於接近黃土高原,大部分民居還是住在窯洞裡。

(上圖是清水河縣,黃河老牛灣窯洞民居)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在清末之前,長城以外的呼和浩特包頭全境,都是蒙古人遊牧的地區。隨著清末放開移民,大量山西人走西口到呼和浩特地區租種蒙古人的土地種糧食。土默特部的蒙古人逐漸和山西人同化了,大部分人的蒙古文字和語言都不會了,通用漢語和山西方言,還有很多蒙古人給孩子起滿族人的名字(也是漢語,多取吉祥意味的字眼)。

如今,隨著經濟發展、文化進步,近些年,呼和浩特的蒙古民族有明顯的迴歸傳統的趨勢。蒙語、蒙古文化開始逐漸復興起來。

(上圖,呼和浩特蒙元文化街。類似的蒙古風格的建築和裝飾,在現在的內蒙古牧業地區尤其盛行)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我們再聊聊經濟。

呼和浩特的經濟在計劃經濟時代,雖然也有鋼鐵廠、煉油廠、紡織廠等,但完全不具備競爭能力,所以改革開放後,呼和浩特的經濟幾乎沒有亮點。 隨著伊利和蒙牛的崛起,呼和浩特打造了中國乳都的牌子(上圖),但是我們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要想靠大企業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的提升,呼和浩特這樣規模的城市至少因該有20個以上的伊利蒙牛才行。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生物、IT、文化、旅遊、礦產、醫藥這些行業在呼和浩特當地政府的扶持發展下,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服務業水平的落後,嚴重製約了呼和浩特的經濟發展。 修路造橋搞房地產就不用說了,全國都一樣,這是GDP數據的勝利,不是經濟實力的體現。

呼和浩特有內蒙古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區縣旗三級大的行政單位,這也就是首府的特點:從人口和城市面積來看,比其他同等城市多了很多政府部門的大樓和各級公務人員。就是這樣一個城市,服務業比較落後、城市的管理水平相對低下,不但是遊客有意見,當地人也有意見,這就嚴重影響了投資人和各級人才的駐足。沒有投資和人才,經濟發展始終緩慢。

呼和浩特距離北京比較近,400多公里,目前是飛機、火車和高速公路連通,2018年高鐵開通,距離北京2個小時的鐵路,也許會促進呼和浩特的發展。 (也有亮點:呼和浩特是中國醫藥保健品銷售行業的鼻祖,每年的全國藥交會都在呼和浩特召開)

(上圖,呼和浩特西南部,化工電力企業數量不算多,但還是造成了一定的空氣汙染)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看完呼和浩特的總體情況,我們到青城裡面,看看古蹟、博物館,初步體驗一下蒙古風情。

呼和浩特是一個歷史古城,解放前,歸化和綏遠兩座城池非常雄偉。四面都是城牆,城內四合院、商鋪、衙門、軍營、廟宇林立。 遺憾的是(中國文物古蹟的普遍現象,在各種書上都可以看到後面幾句):大部分的建築在解放後,尤其是文革時期被拆除和破壞。

目前,呼和浩特只剩下綏遠城東北角小段城牆、一個將軍衙署、一個公主府、幾個寺廟和部分老式四合院(很少了,能供參觀的最後一片也在2000年後的房地產大潮中被拆光了),只有以鼓樓、南街、馬神廟為地名的久遠印記了。加上一些博物館,總結起來就是: 兩個府:公主府、將軍衙署

兩大館: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館

兩大召:大召、席力圖召

一大冢:青冢(昭君墓)

當然,還有很多中小型的寺廟、博物館、展覽館等,我這就帶大家看一看,瞭解一些歷史和蒙古民族風情(上圖,呼和浩特舊城北門的老字號店鋪)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館

195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0週年(內蒙古自治政府於1947年在王爺廟成立,現在叫烏蘭浩特市)的獻禮性建築,也是呼和浩特幾十年來的標誌性建築(確實很漂亮)。

內蒙古博物館位於呼和浩特市中心的新華大街2號,這一片區域,當地人現在依然叫做博物館。博物館面積不大,但一直是內蒙古文物保護與研究的中心機構。

2007年內蒙古成立60年大慶,呼和浩特新建了一個超級大型的文藝綜合場館,把科技館、烏蘭恰特影劇院、博物館都搬了過去,這個老館就當建築擺設了好多年,2014年不知道哪個領導想起來了,才又恢復成內蒙古博物館(新的那個叫內蒙古博物院)。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當初的內蒙古博物院成立的時候,老博物館的東西都搬過去了,現在恢復了,只好四處徵集,拼湊了四個館:

古生物陳列,內蒙古化石很多;

革命文物陳列,這是必須有的;

歷史文物陳列,有幾個振館之寶:戰國時期匈奴金冠(鄂爾多斯出土的,意義非凡)、元代鈞窯香爐等;

民族文物陳列,這也是內蒙古的優勢。尤其是北方騎馬民族的文物,還是很有特色的(主要是馬具、兵器、服飾)。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館經常還有些專題的展覽,大部分是蒙古歷史、文化、藝術、民俗為主題的。如果遇到,還是不要錯過,尤其是蒙古藝術類的展覽,非常與眾不同,值得好好欣賞(上圖,唐代鐵塔)。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是內蒙古最大的綜合類博物院,有以下陳列室:

遠古世界:自然古生物化石

高原壯闊:自然現生生物陳列

地下寶藏:地質礦產標本陳列,這裡展出了比較全面的各種石頭,諸如巴林石、雞血石、瑪瑙石、多晶石等等,喜歡收藏投資玉石、奇石、玩串串的朋友可以好好看看

草原烽火:內蒙古革命史

草原風情:近代民族風情(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團結)

草原天驕:蒙古史

草原雄風:除了蒙古以外的其他北方遊牧民族歷史陳

草原日出:新石器時代文物

風雲騎士:古代鞍馬文物

草原華章:古代美術文物,巖畫、石雕

古道遺珍:草原絲路文物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整個博物院的亮點就是內蒙古的歷史文物:匈奴時代的金器、東胡的青銅、唐遼時期的歐洲西亞銀器、紅山文化玉石、元明清的瓷器等等,值得看看。

(上圖:皮畫,蒙古歷史上的36位大汗像,最後一位是右下角光頭的那位西藏人,1912年登基,叫做共戴皇帝——哲布尊丹巴。這不是外蒙獨立的罪魁禍首嗎?怎麼會被尊為蒙古大汗呢?賣個關子,以後告訴你們)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如果您經常旅行參觀古蹟,尤其是石窟類的,會發現大部分的佛像、人像的頭都被盜走了。象上圖這個難得的保存下來的頭像,十足珍貴。

此造像最大的價值在於這個女菩薩的人種,小嘴小鼻子是典型的黃種人,眉毛眼睛又是白種人的特徵。這是東西方混血的早期產物,也是中亞人混血的歷史證據,今後我們到新疆旅行時講西域中亞歷史的時候希望大家記得這個頭像。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福建朋友們看過來啦,真正明代的泉州德化瓷。這種瓷器出現在內蒙古的意義在於,這是明朝後期明蒙貿易互市的物品之一,而明蒙貿易,不是我們以前知道的皆大歡喜的歷史,而是金戈鐵馬的歷史,我們下面會講到。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清將軍衙署博物院(上圖)

綏遠將軍的衙署,位於呼和浩特市中心,現在變為博物院,收費參觀。

這個將軍衙署是中國保存較好的清代將軍府,建築都是清朝和民國的老房子老物件(雍正13年,1735年建成),雖然外圍被拆了不少院子,但主體還都在。

將軍衙署在民國是綏遠省政府衙門(傅作義辦公室保存著),解放後是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

衙署內有比較完整的歷史資料和實物,你可以瞭解清代蒙古盟旗制度、八旗制度:當時的綏遠將軍管轄烏伊兩盟蒙古王公、歸化城土默特蒙古、調遣宣化大同等鎮綠營兵,權力非常之大,地位相當顯赫。

參觀衙署,還可以感受一下清代中式建築的風格和四合院的院落佈局,以及綏遠古城的佈局和歷史。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綏遠將軍在清代,與北面的外蒙古烏里雅蘇臺將軍和西面的寧夏將軍互為犄角,構築了大清國西北軍事防線(防守的對象是西蒙古的準噶爾汗國)。

綏遠將軍管轄(上圖):綏遠城防士兵、內蒙古烏蘭察布和伊克昭盟13旗蒙古兵、土默特特別旗蒙古兵、山西大同鎮標、太原撫標、河北宣化鎮標的士兵。 其中,綏遠城有滿洲兵2400人、蒙古兵500人、漢族綠營兵1000人。

這些士兵從乾隆朝後期開始,就基本沒有參加過任何戰鬥。 只有土默特的蒙古兵,隨蒙古科爾沁部親王僧格林沁去和天平軍戰鬥過,具備一定的戰鬥力。(首領叫烏爾圖納遜,就是呼市八拜村的,尊號叫烏大人,他同時還是黑龍江來的索倫馬隊的指揮官)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圖海,是蒙古族的一種服飾。套在腰帶上掛在跨上,圓環上可以掛東西,常見的就是紗巾。 (康熙的時候正黃旗都統、禮部尚書叫圖海,滿洲人,我不懂滿語,不知道是不是和蒙語的意思一樣。圖海,應該就是蒙語的套海,彎曲的圓或半圓型的河灣,巴彥淖爾市有很多地方叫套海)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清公主府 位於城區西北,現在是呼和浩特市博物館,免費參觀。

這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好的清代公主府,是康熙第六女固倫和碩恪靖公主的府邸(出生的時候叫和碩公主,出嫁的時候封和碩恪靖,雍正時期加封固倫稱號)。 這位公主的同袍弟弟是九阿哥,也就是最後被雍正忌恨而令其改名叫賽思黑的那個九爺。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滿清一朝,最大的敵人和安撫對象就是蒙古各部,所以,清朝有8個皇后是蒙古姑娘,同時也出嫁了33個公主到蒙古各部。 大清國基本國策之一:“南不封王,北不斷親"。意思就是在南方再也不封吳三桂這種漢人藩王了,在北方永不斷絕和蒙古各部聯姻。

這位六公主,就嫁給了外喀爾喀蒙古四大部之一的土謝圖汗部的王子(今蒙古國中部地區)。 和碩公主可以說是優秀的公主代表,下嫁之初,先是到呼和浩特南邊的清水河縣住了幾年,對當地農業和經濟建設貢獻了巨大作用。後來才搬到呼和浩特,在歸化城外單獨劃出一片很大的地方,建造了佔地600畝的公主府(建築面積15畝)。 當時的呼和浩特,是山清水秀,小河流淌,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地方。 但是到了綏遠城竣工後,有句話叫做“綏遠城工竣,大青山林盡”。意思是從康熙到乾隆30年,歷代朝廷建城、修府、造廟,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對大青山進行了掠奪性的濫砍濫伐,鬱鬱蔥蔥的大青山從此變為禿山,直到現在,依然很難恢復。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公主為什麼不去外蒙古婆婆家呢? 因為當時西蒙古的準噶爾汗國還和大清打仗呢,葛爾丹還曾打到河北了呢。清蒙戰爭隨時一觸即發,還是別給葛爾丹搶人質的機會了。

六公主和蒙古王子夫妻感情很好,非常恩愛。蒙古王子繼承土謝圖汗位之後,把辦公室也搬到了公主府,在呼和浩特處理外蒙古領地的事務。夫妻家庭和事業(管理部眾、參與軍事、照顧民生)兩方面的表現,堪稱優秀領導的典範,賢王。 康熙皇帝西征的時候,還幾次到公主府看望女兒。

在這個博物館裡,除了可以看到完整清代四合院建築外,還可以瞭解康熙與葛爾丹的戰爭史,康熙西征的故事,以及完整的滿蒙和親的歷史。

博物館裡完整記錄了蒙古人和滿洲人通婚的所有人、官職等,當然包括康熙著名的蒙古奶奶——孝莊皇太后(一提孝莊,腦子裡就是斯琴高娃的樣子,感覺就是一樣的啊)。

(上圖紅色區域,外扎薩克蒙古土謝圖汗部領地,就是現在的蒙古國包括首都烏蘭巴托的中部核心地帶,可見這個六公主聯姻的重要性)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內蒙古展覽館,是1987年內蒙古四十年大慶的獻禮建築。

這裡除了常年展銷各種商品外,偶爾有一些民族用品展,展示了蒙古族、鄂溫克、鄂倫春等內蒙古的民族的服飾、用品、工藝品等。 走過路過一定不要錯過(可以現場買,價格絕對實在,而且是真正的手工品,不是旅遊紀念品)。

(貼士:到內蒙古旅行,尤其是自駕,一定要提前去當地旗縣市的政府網站查查,或關注當地旅遊微信。現在內蒙古各地經常舉辦蒙族活動,那達慕、民族用品展、賽駱駝等等,遇到了不要錯過)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族比較完整的馬具:馬鞍子、籠頭、鞭子、馬鐙等等。 蒙古的馬鞍是木頭的,又硬又窄,和現代寬大的皮質馬鞍完全不一樣。這種傳統從蒙古人的老祖宗匈奴身上一直流傳至今,2000多年保持一致。

不要小看馬鞍,這是匈奴稱霸天下的最偉大發明(馬鞍是匈奴人發明的)。有了馬鞍和馬鐙,騎兵可以在奔馳的戰馬上多角度前後射箭,大大提高了速度和殺傷力,是冷兵器時代一個重大軍事發明。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族皮畫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工藝品,很多蒙古元素的圖案神秘而美麗。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族服飾和藝術品,多以自然界的人、生物、植物、顏色、山川河流為題材,表現了遊牧民族崇敬自然的態度。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人物造型甬,左邊這個是典型的蒙古貴婦的頭飾,100%是模仿盤羊的羊角而成。 右邊這個高高的冠子頭飾,則是模仿賽馬時候的馬頭上紮起來的鬃毛。 不信你看下圖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族古代用品:高高的是奶桶(現在也用)、其他是貴族才用的酒壺。牧民一般都是用皮袋子喝酒(現在用白酒瓶子)。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象棋、動物骨頭做的飾品

蒙古象棋形制大致與中國北宋初“八八象棋”類似,但形式、走法、規則則接近國際象棋。蒙古語稱“喜塔爾”。

蒙古象棋和國際象棋是同源的,都是古印度的四人棋戲“卻圖郎卡”演變而來,據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此棋於七世紀傳入阿拉伯,改定新名為“沙特拉滋”。 12世紀傳入蒙古,成為現在的蒙古象棋。15世紀傳入歐洲,成為現在的國際象棋。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大興安嶺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族的民族工藝品,多以馴鹿皮、骨、角、樺樹皮、枝幹等製成。主題大多是表現對太陽和森林的崇拜,圓圓的就是他們的特色——太陽花飾品。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民族樂器馬頭琴、二胡(二胡不是阿炳特有的啊,胡琴是北方和西域各民族最主要的樂器),蒙古族的長調、呼麥、馬頭琴曲 悠長婉轉、蒼涼高遠,蒙古歌大多歌頌親人、自然、動物,歌聲真摯,感人至深。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蒙古地毯

從西往東,阿拉伯、土耳其、土庫曼、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阿拉善,整個一條內陸沙漠線,是世界地毯的主要產地。遊牧民族和西方人對地毯都情有獨鍾,這些國家每年國際貿易的主要產品就是地毯。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內蒙古現在有大量的民族手工藝品復甦了,很多傳統的工藝被髮掘出來,加上現代的藝術創作,形成了一個新型的產業——蒙古服飾與飾品。 從投資的角度,這塊領域值得關注,也到了入手的時機。主要是媒體網絡發達了,使得蒙古族年輕人的群體越來越大,動輒也有幾萬、幾十萬的用戶數量呢。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在佛教盛行的蒙古地區,少不了唐卡。但是題材多以蒙古大汗和達賴班禪會晤的場景為主。這個圖,是明末清初,統治西藏和青海的和碩特蒙古固始汗會晤五世達賴的場景。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原始的宗教薩滿,不是蒙古人獨有的,而是整個北方地區的遊牧與狩獵部落共同的民間信仰。 至今,在外蒙古、阿爾泰山、貝加爾湖、西伯利亞、外興安嶺、庫頁島等極北苦寒之地,薩滿,依然是牧民和獵人的精神依靠。

這種原始的宗教行為甚至在非洲也有非常類似的,非洲巫師神靈附體的誇張變聲表演,和蒙古薩滿祭祀祈求時的表演幾乎一模一樣。 (上圖,蒙古地區流傳的薩滿面具)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牛羊的骨頭,吃完了還有多種用途。給小朋友做遊戲的工具和棋子;給巫師薩滿做占卜的道具;還可以製成各種掛件、擺件成為工藝品。 真是物盡其才啊。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牧區和東北小朋友最常見的玩具——嘎啦哈,也叫羊拐,是羊棒骨裡面的關節。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威震天下的蒙古弓箭,如今大部分成了工藝品。 自從蒙古臣服大清後,蒙古人過上了安逸的遊牧和定居生活。失去了戰爭和對獵物的追逐,蒙古人拉弓的臂力逐漸退化。 到了清末英法聯軍進北京的時候,各地調派來的蒙古軍拉弓射箭的有效殺傷力只有成吉思汗時期的30%。(滿族八旗和漢軍綠營更加沒有戰鬥力,都是煙鬼和廢柴)。

其實,如果我們保留的漢唐和蒙古時期的強攻硬弩,八國聯軍那點槍炮和兵力,真打不過我們。(大唐和蒙古的強弓和弩機的射程和殺傷力不比洋槍差多少,只怨我們自己沒力氣拉啊)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接下來,我們看看呼和浩特的召廟。

前面說過,清朝民國的呼和浩特,有將近100個召廟。 規模大的,都是皇家建造的。為了培養蒙古人慈悲心、去除武力威脅的大型藏傳佛教寺廟(黃教)。 規模小的,都是漢族的民間信仰寺廟(關帝廟、財神廟、觀音廟等)。(呼和浩特還有百年曆史的基督教堂和清真大寺,抱歉,研究不夠,就不介紹了)

說一個現象:滿族人是非常仰慕漢文化、主動接受漢化的民族。他們尤其崇拜關羽,視關公為楷模和道德典範。 滿族著名的瓜爾佳氏到後來乾脆就都改成了漢姓:關和郭。其中,大部分姓了關,其來源就是對關羽的崇拜。 滿族人在其所居住的城市,都建了關帝廟(這在東北地區尤其多),呼和浩特的關帝廟街就是由此而來。

呼和浩特百座召廟,在解放以後,拆毀殆盡。市區只有大召(上圖)和席力圖召比較完整的保存下來,還有一個慈燈寺的五塔保留下來(現在叫五塔寺)。郊區還有喇嘛洞、烏素圖召等幾個山裡的寺廟保存下來。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大召是內蒙古地區非常早期的藏傳佛教寺廟,是明朝時期,蒙古阿拉坦汗於1580年建成的。這是蒙古人從忽必烈時期接受的藏傳佛教紅教派,轉到宗喀巴大師的格魯派(黃教派)的開始。 由於阿拉坦汗直接冊封了達賴喇嘛,所以這個寺廟的意義可想而知。 四世達賴雲丹嘉措就是土默特部的蒙古人(阿拉坦汗的孫子),也是唯一一個蒙古人達賴喇嘛。(蒙古人在青海蒙古地區,有很多當活佛的,比如塔爾寺的活佛阿佳就是蒙古人,但達賴和班禪裡,蒙古人就只有一個) 大召蒙古語叫做“伊克昭”,就是大廟的意思,漢語俗稱大召。建成時,大明萬曆皇帝起名叫“弘慈寺”,因為寺廟供奉釋迦摩尼銀製佛像,也叫銀佛寺。 1586年,三世達賴親臨大召主持銀佛開光儀式。後金皇太極追擊蒙古林丹汗到此,特發公告要求保護大召、弘揚佛法、善待僧侶,所以呼和浩特地區的佛教喇嘛都歸順了後金,並影響到很多蒙古人歸順後金。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清初,順治皇帝邀請五世達賴到避暑山莊,達賴途中就住在大召。康熙時期,改漢名為“無量寺”(那是必須不能用大明的名字)。康熙西征多次來到大召,足見對蒙古地區佛教的重視。

清世祖康熙皇帝遺訓:“我能團結宗教領袖,勝於秦室築萬里長城”,這又是大清國基本國策之一。 (清朝規定,三分之一的蒙古男丁要去當喇嘛,這是減少蒙古人口的最佳辦法。看吧,從心靈上洗滌教育,比強制的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多了)

大召是少數如此規模,但不設轉世活佛的寺廟。說白了,有點皇家直管的意思,大召只有主持,沒有活佛。長期以來,大召香火很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受到了當地漢族文化的影響很深。 現在的大召,擴建了很多宮殿,周圍的民清老建築全部拆除,新建了仿古老街,搞起了以古玩和旅遊紀念品為主的商業開發(上圖,大召附近的古玩城)。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席力圖召(上圖)

1582年阿拉坦汗去世,其子僧格都楞繼承汗位,邀請三世達賴到內蒙古弘法,於是修建了席力圖召。

席力圖召的一世活佛希體圖噶因精通蒙漢藏文,佛學造詣極深,三世達賴圓寂前指定他坐床傳教。他後來在蒙古的土默特部(呼和浩特地區)尋找到了達賴轉世靈童——蒙古人雲丹嘉措(阿拉坦汗的孫子),希體圖噶後來成為了四世達賴的老師,被尊為一世呼圖克圖。 康熙時期,席力圖召受賜漢名“延壽寺”。雍正時期,受封掌印札薩克達喇嘛,總理歸化城喇嘛教事務(清朝和民國時期,席力圖召是呼市宗教界的老大)。從一世呼圖克圖開始,已經有十一世活佛轉世,現在是十一世扎木蘇活佛。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席力圖召有四個附屬寺院:

呼和浩特北郊的廣壽寺(烏素圖召)、

達茂旗的召河草原的普會寺(現有保存,以後會介紹到),

達茂旗草原的永安寺(查詢不到,現在肯定已經毀了,不知道原址在哪),

呼和浩特城南的延禧寺(巧兒氣召,已毀)。

席力圖召總體保持了藏傳佛教的精華,歷代高僧低調謙和、常常鼓勵眾生學習知識,依靠智慧獲得解脫,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但是,高深的佛法依然阻止不了新世紀經濟建設的步伐,如今席力圖召周邊古建築也被全部拆除,搞起了古玩旅遊的商業開發。

(上圖:席力圖召的附屬寺院烏素圖召)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席力圖召東面不遠,原來有個較大的寺廟叫“慈燈寺”,寺內有一個“金剛座舍利寶塔”(上圖),上立五塔表示五方的佛主,修建於1727年。後來慈燈寺被毀,只留下一個五座的舍利寶塔,百姓俗稱五塔寺。

塔中最珍貴的就是八塊漢白玉拼砌而成的蒙古文天文圖,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副蒙古文天文圖。其次就是塔身周圍的各種佛像雕刻,是清代雕刻藝術的精品。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看完主要召廟,我們再看看歸化城裡的著名商號——大盛魁。

大盛魁是呼和浩特清末民國最大最富盛名的晉商企業,員工7000,駱駝2萬,主要是把茶葉等貨物出口到四個大區:內蒙古、外蒙古、新疆、俄羅斯。

大盛魁有完整的股份制上市公司的iso體系和股權激勵制度,這些對於學經濟的人就太熟悉了,我不用介紹。我這裡主要是從大盛魁出口貨物的角度,讓大家瞭解一些牧民的生活。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駝隊是當時唯一的交通工具,擁有駱駝的數量,是衡量一個跨國集團實力的第一標準。

當時出口的主要商品:白酒、茶葉、生煙、綢緞、糖、鐵器、靴子、木碗、藥材

進口的主要商品:牲畜、凍羊肉、皮毛

從出口的商品上看,我們就可以知道蒙古人的遊牧生活都需要哪些東西: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1、酒: 大家都知道,蒙古人愛喝酒,熱情好客,下馬酒、銀碗敬酒、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的,從成吉思汗時代開始,蒙古人就喜歡喝酒(馬奶酒)。 據歐洲傳教士來大蒙古國拜訪窩闊臺大汗的記載,蒙古人當時只是把馬奶放著沉澱,撈取最清澈的那部分當酒喝,這是真正的馬奶酒,度數低,微酸。 後來蒙古征服的地方多了,米酒、白酒、葡萄酒都開始喝,窩闊臺大汗去世的主要原因就是酗酒。 在此之後,大元帝國的很多皇帝都有酗酒的毛病。 北元時期,因為大明取消貿易,蒙古人喝酒的記載不多。從大清國開始,清政府除了用封賞、佛教等手段弱化蒙古人的戰鬥力,培養蒙古人抽菸喝酒也是一種手段。

當然了,草原冬季寒冷,遼闊草原也非常寂寞,喝酒可以禦寒解悶,加上蒙古人性情豪邁、身體強壯,所以酒喝得越來越多。從清朝直到現在,整個蒙古地區喝酒風氣非常過分,每年都有很多酗酒過量致死、酒後駕車致死、酒後戶外凍死的事情發生。 內外蒙古經常看到網絡上發佈的告同胞書:呼籲蒙古同胞遠離酒精。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2、茶葉

蒙古人喝茶是喝奶茶,就是牛奶和磚茶一起煮,放些鹹鹽(蒙古奶茶是鹹的,歐洲奶茶才是甜的)。

磚茶就是象磚頭一樣的學名叫做緊壓茶的,產自湖南的低等級茶葉,或者可以說是粗加工的下腳料都可以拼湊(現在也有比較精緻的、小塊的黑茶)。奶茶是蒙古人從早到晚離不開的,基本取代了喝水,同時最主要的作用是去除羊肉的油膩(牧區的蒙古人幾乎不吃蔬菜)。

茶葉的貿易是晉商最大宗的貿易,同時擴展到俄羅斯。高等級的烏龍茶、紅茶是從福建的武夷山進貨的,武夷山的下梅古村,就是茶葉之路的起點。

晉商從武夷山開始,沿路進貨磚茶,到內蒙古的多倫、呼和浩特、包頭,集寧隆盛莊這幾個內蒙古南部地區集散。

東路去內蒙古東部、呼倫貝爾、東西伯利亞;

中路走二連浩特、烏蘭巴托、恰克圖、莫斯科;

西路走河套、阿拉善、新疆到中亞。這就是清朝的北方貿易路線。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3、生煙: 蒙古族有一個習俗就是敬鼻菸壺(上圖),見面都要掏出鼻菸壺互換一下,聞一聞,鼻菸壺現在是蒙古的一個工藝品了,幾乎沒有人再聞了。我只是小時候見過老人們還聞鼻菸壺,具體什麼味道忘了,應該是很嗆很油煙的那種吧。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4、綢緞:這個不用說,高級的蒙古袍(上圖)、被子面都要用到綢緞,也是嫁妝的主要物品

5、糖:蒙古地區不缺鹽,因為到處都是鹹水湖(鹽湖),蒙古語叫查干淖爾(白色的湖,也就是鹽湖),有興趣看地圖的時候就會發現,蒙古草原到處都是叫查干淖爾的地名。糖在草原上沒有,蒙古人吃糖主要吃冰糖(補充糖分),砂糖是拌黃油、做炸果子(饊子)。

6、鐵器:草原上不用耕田,鐵器主要是鍋和馬具,用量不大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7、靴子:蒙古靴子是平底的,方便騎馬。現在的蒙古靴子都是在蒙古地區生產的手工藝品,以前之所以從中原進口,大概是因為做靴子的蒙古人較少吧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8、木碗:蒙古人家裡也喜歡用瓷碗,都有很漂亮的圖案。木碗用的更多,因為騎馬放牧攜帶在馬上,不怕摔壞。家裡主要給小孩用,也是不怕摔壞(牧區孩子粗放經營,隨意在蒙古包內外玩耍)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9、藥材:其實蒙古草原、戈壁、山裡有很多藥材出品,蒙醫也是用草藥的,特別是黃芪、甘草、蓯蓉這些。晉商出口的藥材主要是給寺廟喇嘛的綜合藥包,按照24、48、72味包好,給牧民治病。還有就是灌牲畜的獸藥。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大盛魁和所有的晉商一樣,首先嚴格要求銷售人員掌握蒙古語,其次嚴格規定對牧民要特別禮貌的熱情接待,從這兩點上和牧民建立信任,然後通過透支刷卡消費刺激牧民賒賬購買商品,通過收取利息或者降低物品收購價格獲利。主要靠這個套路,晉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到了民國,1912、1924外蒙古兩次獨立,所有鉅額外債全部不認,晉商大量倒閉,象大盛魁這麼大的企業,也是半開門狀態堅持到1947年徹底關張。

從中國人的角度看,晉商是勤勞致富的典範、是經營奇才; 從蒙古人的角度看,晉商是狡猾的商人,榨取了蒙古大量的財富,這是外蒙古歧視或仇視中國人的根源之一。

呼和浩特大盛魁舊址,目前只保留一個小院落,依然有人居住,沒有開發成旅遊點或博物館。周邊以大盛魁的名義開發了大量商業街道,古玩和工藝品為主,價格不菲。其中有幾家蒙古服裝、銀飾、手工藝的店鋪還是可以看看的。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最後,我們來看看呼和浩特的美食,首先是稍麥。

稍麥是呼和浩特最特色的美食,羊肉大蔥做餡,擀麵皮擀到超薄,放在籠上蒸熟。除了原料不同,稍麥與內地的燒麥不同的有兩點:

一是一兩稍麥有八個,而且個頭都很大,原來呼和浩特人論兩是論稍麥皮的重量,千萬別亂點什麼一個人三兩四兩的,有一兩足夠了,多了真吃不下啊。 稍麥是呼市舊城的發源,應該是山西人的發明,羊肉大蔥餡絕對是蒙古口味。稍麥一兩的價格一般是16或20,太貴的就沒必要了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二是呼和浩特人把稍麥當成是早餐,每天早上各種大小稍麥館裡吃稍麥喝磚茶聊天,是呼和浩特特有的生活方式,對,必須喝磚茶,就是湖南產的象磚頭一樣的學名叫緊壓茶的粗茶,別看粗,解油膩啊。 南有廣東早茶,北有呼市稍麥。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市老字號的稍麥館很多,不用推薦,每個酒店附近都有,如果你是旅遊,也可以到大召附近的德順源,吃完了逛逛大召也不錯。

最近兩年,呼和浩特的稍麥館遍地開花,其主要原因是羊肉價格大跌,而稍麥價格維持高峰不變,這裡面就產生了高利潤了,開稍麥館比以前還能掙錢。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第二個最有特色的早點——羊雜碎配焙子。

羊雜碎在山東河北叫羊湯、山西叫羊雜哥,就是煮羊下水(內臟)。草原上的蒙古人除了灌血腸肉腸,是不吃其他羊內臟的、包括羊蹄羊頭都不吃(呼和浩特回民區清真寺附近的市場,有回族人做的羊蹄和羊頭,很出名),羊雜碎應該是漢人的發明。

最出名的烏蘭花羊雜碎是內蒙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旗政府所在地烏蘭花,那裡南部早就開發成了農業區,漢人很多,估計是看到蒙古人不吃羊雜覺得浪費才發明的。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市的羊雜碎特點是實惠,雜碎特別多佔80%以上,湯特別少(山東羊湯裡面是湯多,羊雜就幾小塊)。而且呼市人吃羊雜碎(也是早點啊)要搭配焙子,焙子就是烙餅,也就是烘焙過的麵點。羊雜碎一碗15元(90年代才2塊錢),焙子2元。

為什麼叫焙子我不知道,是山西人或者回族人的傳統麵食到蒙古的改良版?

呼和浩特的焙子是回民區的回民的拿手好戲,甜的鹹的、酥的脆的、方的圓的三角的,是呼市人必備的早點。 羊雜碎這東西膽固醇太高,雖然味道超級贊,但也不能經常吃。吃的時候也是要象吃燒麥、羊肉一樣,喝濃濃的磚茶解油膩。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涮羊肉,是呼和浩特乃至全內蒙古地區最受大家喜愛的美食了。這個東西在南方叫火鍋——重慶火鍋、臺灣轉轉鍋等等,南方的火鍋是以器具為名的,燙食物的鍋叫火鍋,吃火鍋,就是吃肉、菜、內臟、菌菇等等雜七雜八的東西,這是南方的火鍋。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在內蒙古,我們不叫吃火鍋,我們叫涮羊肉。其主要目的和內容都是涮羊肉,每人先純純的涮幾盤羊肉,吃飽喝足了,再開始涮點蔬菜蘑菇土豆豆腐粉條麵條,錦上添花而已。

記住了嗎?南方因為要吃各種肉菜,才用火鍋,內蒙就是因為要吃羊肉,才用火鍋。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的額爾敦涮羊肉,銅鍋木炭,好肉好湯,不是廣告,真心推薦。(其實,呼市90%以上的涮羊肉店你都可以大膽進去,肉都是好肉,很好吃,因為這裡人太會吃羊肉了,差的騙不了顧客)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再介紹幾道呼和浩特地區的美食

托克托縣著名美食——燉魚

內蒙古沿黃河地區,包括包頭、巴彥淖爾都有這道菜。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大鐵鍋燉幾個小時的大鯉魚,放大塊豆腐燉,味道還不錯。不過魚大部分都是黃河邊池塘養殖的,準確的說是黃河水養的大鯉魚,不是野生的黃河鯉魚。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和林格爾燉羊肉是和林縣的特色,好不好吃看個人口味,因為內蒙古的幾乎所有地方都有燉羊肉(手把肉),但是在味道上有細微的區別:比如草原牧區的燉羊肉就只放鹽而沒有其他佐料,而呼和浩特回民的燉羊肉裡面就有很多調料。 和林的燉羊肉介於二者之間,所以可以被蒙漢回都接受。

內蒙古的燉羊肉比較硬,不如新疆、青海、寧夏的羊肉嫩。原因是內蒙古的羊是養到16-24個月才宰殺,因為蒙古牧民認為只有吸收足夠牧草精華的羊才好吃。 新疆那邊的羊不足12個月就宰殺了,所以肉質很嫩。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土默特地區的特色油炸糕,典型的山西風味,尤其以清水河縣的炸糕最有名。 說起味道,和天津的耳朵眼炸糕不相上下,是粗糧裡面的典範。

呼和浩特當地有些特殊的水果不錯:烏素圖召的杏、托克托縣的葡萄、清水河的海棠果、 土默特旗的香瓜,都特別好吃。

蒙古行思錄第1集 呼和浩特

這種香瓜是本地特有產品,顏色和樣子不同於那些白色、黃色的香瓜,不是特別甜的那種味道,而是有一種獨特的香氣,好吃極了。

本集到這裡告一段落,下一集我們去呼和浩特周邊地區,看風景、講歷史。

內容有點多,謝謝大家耐心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