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不在我」——審視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

幾個月前,我聽說自己特別喜歡的一家共享辦公空間的前門店要開業了,很開心,因為我有計劃以後去共享辦公空間辦公,而且前門離我不遠,正合適。於是我和朋友一起,在網上預約了一下去參觀的時間。

參觀前一天,我收到了對方發來的預約確認郵件。第二天,我們便按照預約的時間,滿懷期待地來到了場地,可是到了之後卻發現沒人。

我突然記起來,之前收到的確認郵件中有聯繫電話,於是找到電話之後便給對方撥了過去。對方一聽是我,趕緊解釋說,他們下午一直在嘗試聯繫我,給我打電話和發短信,想要確認我會不會來,但是我沒有接電話,也沒有回短信,所以他們想著我應該不會來了,正好他們今天下午在別的地方有會議,也就沒有安排人來接待。

說實話,我當時很生氣,明明預約好了時間,結果卻被放鴿子,寶貴的時間就這樣被白白浪費了,於是忍不住在電話裡和對方爭論了起來。我質問他們說,沒有回短信和沒有接電話有很多種可能,很有可能是沒有看到(這才是真實的情況),為什麼要直接假設我不會來呢?

對方並沒有給予直接的回應,只是不停地解釋和強調說,他們有給我打電話和發短信,但問題是我沒有接,也沒有回覆,所以他們也沒有辦法。爭論了一會兒,我發現這樣的對話完全沒有意義,不解決任何問題,只會讓我更生氣,所以就主動放棄了。

“錯不在我”——審視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

事情發生之後,我一直在反思這件事情,因為當時的衝突其實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僅僅是不了了之,所以我想知道當時這種衝突應該如何解決,如果能夠從中有所收穫,那白跑一趟也算值了。

想要解決衝突,首先就得弄清楚衝突雙方的訴求是什麼,只有訴求得到滿足了, 衝突才能得到解決。

那麼,我當時的訴求是什麼呢?是一定要去參觀麼?不,因為我知道他們一下子是趕不過來的。那是什麼?很簡單,其實就是想要一個說法,我想讓對方承認,這個“錯誤”是他們的責任。

那對方的訴求又是什麼呢?一方面他們想安慰我,因為他們不想損失口碑和潛在客戶,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想為自己辯護,他們想要說明責任不在自己,至少不全在自己。

當一方想要另一方承擔錯誤的責任,而另一方卻想盡辦法證明“錯不在我”的時候,衝突自然就無法得到解決。

這件事情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穫就是,它讓我看到了人性中自我辯護的本能 — 當我們犯錯或者別人指責我們錯了的時候,我們總是會下意識地為自己找理由,要麼找一些客觀原因,要麼將錯誤推卸到他人身上,反正就是要證明自己沒錯。這種自我辯護的衝動每個人都有,它是一種本能反應。

而且,我還發現,這種自我辯護本能是有效溝通的最大障礙。有效溝通追求的應該是雙贏,然而一旦雙方進入了自我辯護的狀態,溝通和交流就會變成一場需要拼出勝負的零和遊戲。

其實仔細回想一下,我們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的衝突幾乎都與自我辯護有關 — 要麼兩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才是對的,要麼一方指責另一方錯了,而另一方不是找一些客觀原因,就是將責任推卸到他人身上,反正就是要證明自己沒有錯。

更糟糕的是,自我辯護有時還會升級為各種形式的言語暴力,最後的結果就是,兩個人不僅沒有達到最初想要溝通的目的,還傷害了感情。

所以說,想要提高自己的溝通技巧,擁有更和諧的關係,懂得如何抑制自我辯護的衝動是關鍵。

“錯不在我”——審視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

審視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

為了更好地應對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我們首先還是好好了解一下它。關於自我辯護,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曾寫過一本的相關著作 Mistakes were made (not by me) (中文版就叫做《錯不在我》) 。

書中,阿倫森通過講述大量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自我辯護的衝動每個人都有,無論是總統、公眾人物、社會精英還是普通人。只要自我辯護在發生作用,人們就會拒絕承認錯誤,甚至會為了逃避責任而不惜撒謊。

那麼,自我辯護的原動力是什麼呢?阿倫森認為是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是美國另一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來的,它描述的是一種心理狀態 — 當我們同時擁有心理上兩種不一致的認知時,內心會出現的一種緊張衝突的狀態。

我們的大腦其實是非常厭惡衝突的,因為衝突會帶來緊張和焦慮感,所以面對衝突時,我們會有一種想要消除這種衝突的強烈動機,而衝突的化解和消除則會讓大腦會產生愉悅的波動。

“錯不在我”——審視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交談中遇到他人的觀點和我們的不一致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內心就會出現一種緊張、不舒服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失調。

出現認知失調之後要怎麼辦呢?肯定得想辦法消除這種矛盾和衝突,否則我們就會一直處於那種焦慮和不爽的狀態中。

消除衝突通常有兩個辦法:

第一,堅信對方是錯的,自己是對的,並且堅決維護自己的觀點;

第二,仔細思考對方的觀點,看有沒有合理的地方,如果有,那就接受,然後調整自己的觀點。毫無疑問,第二種辦法更成熟、更有利於我們成長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本能地用第一種方式來消除衝突,即堅信自己才是對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種傾向實際上是源於人性中另一個本能 — 維護自尊。

“錯不在我”——審視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

自尊關乎的是我們在他人以及自己心中的地位。對自尊的需求會使得我們在感覺自己地位受到威脅時,出現一種想要維護地位的強烈衝動。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會特別在意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才會特別害怕沒面子。

事實上,我們討厭錯誤,害怕承認錯誤,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因為對大腦來說,“我錯了”意味著自己不夠好,這會損害我們心中的自我形象,而在他人面前承認錯誤則意味著地位的下降,地位下降會給我們內心帶來極大的焦慮和恐慌。

說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能夠很好地理解自我辯護背後的原因了:雖然自我辯護是在認知失調的情況下產生的,然而認知失調並不是導致自我辯護的關鍵原因,認知失調雖然是令人厭煩的,但是對人們來說最為痛苦的其實是自我概念受到了威脅 — 承認自己錯了會讓我們的自我概念受損,而自我辯護則能讓我們的自尊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如此看來,為了避免掉入自我辯護的陷阱,我們就得從“錯誤”下手,我們需要改變自己對錯誤的認知,不要把錯誤看成是對自我的一種威脅,而是要把它看成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成長的反饋信息。

“錯不在我”——審視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

換個視角來看待錯誤

為什麼我們都那麼害怕犯錯呢?我並不清楚大腦是否天生就厭惡錯誤,但是我敢肯定的是,後天環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從小到大,我們都被灌輸著這樣的信念,那就是我們不能犯錯,因為每次犯錯,我們都會遭到批評和責罵。

“錯不在我”——審視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在頭腦中將犯錯和痛苦牢牢地聯繫在一起。為了避免痛苦,我們就會極力去避免錯誤。因此,想要改變自己對犯錯的態度,我們就得切斷錯誤和痛苦在潛意識中的連接,然後把錯誤和積極的情緒連接在一起。

具體要如何去做呢?

首先,我們得放棄“不能犯錯”這個錯誤的信念。犯錯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會犯錯,而且會一直犯錯,這是由客觀原因決定的,不由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是我們想不犯錯就能不犯錯。

原因在於,一方面,這個世界太複雜,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非常有限,所以未來對我們來說永遠是未知的,未知就意味著一定會犯錯;

另一方面,人類大腦天生就存在著各種認知上的缺陷,比如我們會有偏見,只願意接受和我們信念一致的信息,常常在沒有規律的地方找規律,並且會把相關當成是因果,所以,我們頭腦中存在著大量自己覺察不到的謬誤,很多我們自認為正確的觀念和想法其實都是錯誤的。

實際上,接受了自己一定會犯錯這個想法之後,我們就會從“不能犯錯”的壓力中解脫了出來,也就不會那麼害怕犯錯了。

不過,僅僅是接受自己會犯錯還不夠,我們還得賦於犯錯積極的意義,也就是我們要從犯錯中獲益,要把錯誤變幫助使我們成長的工具。

這其實就是反脆弱的體現,所謂的反脆弱就是要從不利事件中獲益。這樣,我們才能徹底切斷犯錯和痛苦的連接,並把犯錯和積極情緒連接在一起。

“錯不在我”——審視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

從本質上來說,錯誤其實是外部環境給我們的一種反饋信息,它只是說明,我們的想法或者行為結果,與外部環境中的某種客觀規律或者標準發生了衝突。這個時候,我們如果能夠根據這種反饋去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就能從錯誤中獲得成長,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也會擁有更準確的判斷力。

其實,成長原本就是一個不斷犯錯和糾錯的過程。不犯錯,我們就暴露不出自己的不足和盲點,也就無法通過糾錯來實現自我突破和成長。

說實話,我們羨慕的那些牛人之所以厲害,不是因為他們不會犯錯,而是他們能夠在發現錯誤之後快速糾錯,從錯誤中獲得成長。這實際上就是卡羅爾·德韋克所說的成長型思維,也是自我成長和發展的關鍵。

如果我們能夠從這個角度去看待錯誤,犯錯也就不再可怕了,反而成了一件好事。

放棄自我辯護,提高溝通技能

最後,我們再來聊聊應對自我辯護衝動的實用策略。

通常來說,人們會在這兩種情況出現強烈的自我辯護的衝動:

第一種情況是,兩個人在想法、意見或者觀點上發生了衝突,對方認為我們的觀點是錯誤的,這個時候我們會本能地維護自己的觀點,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或者自己沒有錯;

另一種情況則是,出現了某個問題或者錯誤,大家需要找到這個錯誤的主要負責人,這個時候,即便我們知道自己有一定責任,我們也會想盡辦法找一些客觀原因,或者把錯誤推卸到他人身上。

不管是哪種情況,除了能夠暫時保住我們所謂的“面子”之外,自我辯護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因為它不僅會阻止有效溝通和問題的解決,還會讓衝突升級,讓雙方情緒更加激烈。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這些情況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當覺察到內心的自我辯護衝動時,趕緊用以下幾句話來提醒自己。

“我有可能是錯誤的”

當我們的觀點或者意見和他人的發生衝突時,抑制自我辯護衝動的最佳策略就是告訴自己“我有可能是錯誤的”,然後趕緊把目標從證明自己是對的,轉移到獲得新的信息和視角。

如果在與他人交流觀點時,我們能夠時刻用“我有可能是錯的”來提醒自己,我們就不會執著於自己的觀點,也不會急於想要表達,而是會願意去傾聽和理解他人的看法,甚至會以此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提升我們的自我懷疑精神和自我反思能力,另一方面也會使得溝通和交流變得更順暢,因為傾聽會讓對方感覺到被尊重,這個時候,他們也會更樂意願意傾聽和接受我們的想法。

“快樂比對更重要”

當然,有的時候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兩個人探討的事情沒有什麼對錯之分,屬於價值觀上的差異,或者兩個人處於不同的認知水平,對方不僅在思維上存在著明顯的邏輯錯誤,而且還非常固執,堅信自己才是對的。

這個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告訴自己快樂比對更重要。如果無法從交流中得到任何有價值的內容,那麼就滿足一下對方想要表達的慾望,比如當家里長輩無法理解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採取這種策略。對不對沒那麼要緊,保持和諧的關係最重要。

“錯不在我”——審視我們的自我辯護本能

“如果出現了錯誤,一定是我的錯”

另外,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因為疏忽大意或者考慮不周而出現一些行為或決策上的錯誤,並因此而給他人帶來了損失或者情感上的痛苦。

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不管你是不是主要責任人,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永遠都是最佳策略,因為這能讓衝突儘快得到解決,而且,這樣做不僅不會讓你失去面子,反而還會幫助你贏得他人的尊重。

不過,這裡需要提醒的是,道歉的時候千萬不要為錯誤做任何的解釋,只需要告訴對方自己錯了以及錯在哪裡就好,因為解釋本質上還是一種自我辯護,它會讓道歉聽上去特別不真誠,無法讓對方感到滿意。

只有對方感受到了我們的真誠,他憤怒或者受傷的情緒才會有所平復。只有這樣,他才不會以一種敵對的態度去看我們,也會更願意從雙贏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這就為接下來的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整件事情也會朝著對我們更有利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