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一片葉子的追尋,新區赴貴州掛職幹部講起了上汽大衆的故事

為了一片葉子的追尋,新區赴貴州掛職幹部講起了上汽大眾的故事

從貴州黔西南州普安縣城到地瓜鎮,山路蜿蜒曲折,車程近50分鐘。

今年5月至今,寧波掛職幹部方健記不清在這條路上來回了多少次。但他能感受到,這條路越走越舒適、越走越開心。

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村支書盛阿偉,有著同樣的經歷和感受。大多數時候,兩位浙江老鄉相伴走過這段山路。兩人在千里他鄉相聚的緣分,源自一片葉子——白葉一號。

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讓安吉一方百姓走上了致富路。如今,這片葉子帶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肩負“先富帶動後富”的使命,“遠嫁”西南山區。昨天,是兩地“聯姻”禮成的大喜之日。

“遠嫁”之路,亦是追尋之路。在這條路上,掛職幹部追尋項目,白葉一號追尋故土,黨員群眾共同追尋:回報黨恩。

一個項目的追尋,是產業扶貧,更是觀念革命。

這門“親事”,還要從半年前說起。

今年4月9日,黃杜村村支書盛阿偉等20名黨員給習總書記寫信,提出願意捐獻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脫貧,不久後得到總書記批示肯定。

隨後,考察選址的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貴州省在考察範圍之內,但是寧波對口幫扶的黔西南州並不在列。可到最後,黔西南州普安縣不僅得到了茶苗,而且在4個受捐地區中佔比最高,成為一匹“黑馬”——貴州受捐總面積5000畝,普安佔了2000畝。

“搶機遇,爭項目,寧波的爭搶精神是關鍵。”對於幾個月前的情形,寧波赴黔西南州幫扶工作隊領隊田賓歷歷在目。5月25日晚11時許,他接到電話得知,安吉考察團已經在貴州進行白茶捐贈選址考察,並計劃於次日返回,返程機票已經訂好了。

田賓心頭一緊,在電話裡還是沉住氣極力爭取,邀請考察團來普安看看,可沒有得到確定答覆。掛掉電話,田賓立即與安吉縣委縣政府、浙茶集團等多方聯繫溝通,動用所有資源促成此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焦急的等待過後,田賓終於等到好消息。“立刻安排行程方案,準備接待,準備資料!”田賓在電話裡向方健下達指令,“海拔、氣候、土質、降水等一系列條件情況資料,要抓緊安排各個部門單位準備到位。”

26日晚10時許,考察團抵達普安,州、縣等多位主要領導在火車站等候。“我們深受感動。”盛阿偉說,考察團感受到了滿滿的誠意和普安方面對項目的重視。

不放過一絲機會,全力以赴爭取項目。幫扶工作隊的工作方式,給參與其中的普安當地幹部帶來極大觸動。“剛開始我們一些幹部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必要浪費時間精力,但是浙江來的幹部創造了奇蹟,這個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在田賓看來,這也是東西部幫扶協作的關鍵所在。“貴州省正在進行產業、觀念、作風三大革命。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我們就要用觀念、作風去影響帶動當地幹部,這樣才能實現‘造血’,留下帶不走的幫扶隊。”

一片葉子的追尋,是幫扶協作,更是尋祖歸鄉

黃杜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嘗試發展茶產業,至今已有30多年。盛阿偉參與了整個過程,“對白茶的感情,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如今“孩子遠嫁”,一定要選個好歸宿。

第一次實地考察,先到江西坡,再到白沙鄉,盛阿偉一直眉頭緊鎖。“確實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點上的條件不是很理想。”

看到盛阿偉的表情,同行的田賓、方健等人也是心事重重。直到來到地瓜鎮,看到漫山遍野的蕨類植物,盛阿偉臉上的表情才舒展了一些。

“蕨類多的地方,適合種茶葉。”中茶所研究員肖強說。方健趕緊接過話頭,之前準備的資料,他已經牢記於心:“我們普安年平均氣溫攝氏14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平均海拔1400米。”聽完,盛阿偉的臉上第一次露出笑容。

這讓盛阿偉想起了方健第一次與他溝通時的樣子,就像一個電話推銷員一樣,竭盡全力地想要打動對方。最讓盛阿偉心動的,是“世界茶源地”的標籤,讓他覺得這是“門當戶對”。

就在安吉開始試種茶葉的那段時間,普安與晴隆交界的雲頭大山,發現了目前世界唯一、距今100多萬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在普安的不少鄉鎮,還發現了大量野生的四球古茶樹群落,特別是在普安青山的普白林場周邊,更是成林成片,有2萬多株。發現的茶籽化石,現存的古茶群落,證明普安不僅是“中國古茶樹之鄉”,更是“世界茶源地”。

“有這樣的歷史,又有當下的條件,加上工作隊的誠意和作風、當地幹部群眾的熱情,軟硬條件都具備了,沒得挑!”盛阿偉說,“這是茶的起源地,是白葉一號最好的歸宿,我們孃家人放心。”

一份恩情的追尋,是脫貧致富,更是回報黨恩

5月結緣之後,雙方又進行了多次研討、考察;7月11日,多方協議正式簽訂。根據協議,普安縣地瓜鎮受捐1500畝,白沙鄉500畝,黃杜村、中茶所、浙茶集團等共同實施種植指導和茶葉包銷,通過土地流轉、茶苗折股、生產務工等方式,可帶動862戶257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茶葉的最佳種植時間在10月份,協議簽訂之後,要實現荒山變茶山,留給各方的準備時間並不多。普安縣將白葉一號工程定為頭號工程全力推進。農戶動員,籌措資金,土地平整、流轉,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利益聯結機制設計建立……一系列的工作推進速度,創下了當地紀錄。

“考察組要的就是荒山、生地,就算困難再大,我們也要想方設法完成,不辜負恩情。”幾天前還在施工現場指揮趕工的地瓜鎮幹部樑龍廣說。10月份連續近20天的雨天,讓整個工程“雪上加霜”,在樑龍廣有些退縮的時候,方健給他講了寧波杭州灣新區爭取上汽大眾項目的故事,讓施工隊重新鼓起幹勁。

披著雨衣、穿著雨鞋接著幹,晚上臨時發電繼續幹,有時一天施工15個小時不停。最繁忙的時候,工地上挖機有20多臺,大型運輸車70多輛。

當地村民敖成美老人,工程開工以來就在這裡做工,每天有100多元收入。像她這樣上了年紀的村民,沒能力去城裡打工,如今在家門口就領上了工資,以後茶園建好了,務工的機會還要多。

對於白茶的恩情,少數民族百姓用自編的山歌表達:“好山好水好風光,各方親人來幫忙,只要白茶生了根,兒孫代代永不忘。”

“目前,我們全力把兩個鄉鎮的茶園發展好,實現脫貧致富,以後逐步向周邊鄉鎮、縣市擴展。”普安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就像浙江幫扶我們一樣,用實際行動回報黨恩,薪火相傳。”

白葉一號“遠嫁”黔西南,美好的故事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