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首屆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賽”已經進展到複賽階段,近日,大河健康報記者對晉級複賽的“科普達人”們進行了集中宣傳報道。談起科普之路上的所見所聞,他們有許多話要說。

堅持+創新

做好移動“教科書”

鶴壁市鶴煤總醫院的徐風梅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獲得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但是患者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偽存真。作為臨床醫生,往往具備比較高的專業素養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我們不僅是移動的“教科書”,而且還是不斷更新的“數據庫”。

堅持+創新

做好移動“教科書”

鶴壁市鶴煤總醫院的徐風梅從醫已有23年,回想起多年前科裡收治的多位糖尿病併發症患者,後期生命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就感觸頗多。也正是因為患者和家屬對糖尿病知識的不瞭解,讓她意識到僅僅依賴藥物治療已不能幫助糖尿病患者保證高標準的生命質量。2009年,徐風梅開始思考如何普及糖尿病相關知識,並結合臨床特點將糖尿病知識教育貫穿於治療中。


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為了方便聯繫患者開展科普教育,徐風梅帶著團隊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每週二、四、五下午開展糖尿病講座,每月開展一期健康教育學院。目前管理患者七千餘人,2014年至今新老區共開展大型健康教育學院八十期。

此外,徐風梅還開通了“你的醫生”糖尿病患教管理平臺,給中青年患者進行互聯網教育,根據患者需求制定不同的課程,患者在接受相關知識普及的過程中隨時可以提問。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方法調動了患者參與的積極性和治療的依從性。

“經過多年的堅持和教育模式的不斷創新,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在我們內分泌科近乎消失。”徐風梅告訴記者,患者對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預防有了更深、更專業的瞭解,也為患者的高質量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時消除了醫患交流的障礙。

病房變“夜校”

寶媽主動來聽課

劉麗,信陽市中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已從事科普工作6年。2013年劉麗從河南中醫學院(現河南中醫藥大學)畢業,入職信陽市中醫院兒科。一次夜間查房,讓她對科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6年前的一天晚上,劉麗照常在病房巡診,走到一間病房前,一個孩子的媽媽拉著她就問:“劉大夫,能否給我講一下嬰幼兒的餵養問題?”劉麗坐在病床前,娓娓道來。不一會兒,隔壁病房的寶媽們似乎聽到了討論,紛紛圍了過來,“微量元素怎麼添加”“小兒積食如何解決”“推拿真的有那麼靈嗎”,問題一個接一個,等劉麗回答完這些問題已經是兩個半小時以後了。


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從那以後,劉麗熱衷於夜間查房,被一群寶媽圍繞著,每次聊天就是一次科普的過程。不僅如此,她還利用暑假等節點,安排寶媽們來聽課,普及帶娃經驗。

劉麗告訴記者,大家都在說兒科醫生短缺,其實缺的不僅僅是兒科醫生,還有寶媽們對健康科普知識的缺乏。劉麗在臨床工作中還發現,很多兒科疾病都是家長們的不良帶娃習慣造成的,如果家長能糾正這些不良習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疾病的發生率。

劉麗接到“首屆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賽”的比賽通知後,就將這些平時講給寶媽們的知識整理了一下,參加了比賽。“在病房和寶媽聊得多了,我就知道她們最想了解什麼,我的參賽演講也是針對她們最想了解的知識去普及的。”劉麗說。

“補充”營養知識

學會控制慢性病

在做健康宣教的過程中,黃利波發現許多人的營養健康意識薄弱,“他們並不是缺乏營養,而是缺營養知識”。通過健康宣教,他希望讓老百姓們瞭解,很多慢性病和我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只要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慢性病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黃利波告訴記者,醫生講科普的意義主要在於更容易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時臨床上有很多實際的例子會更有針對性,老百姓也更願意聽。

但黃利波的健康宣教工作並不是一帆風順,社區的健康宣教活動並不好組織。社區的老年人經常參加社會上一些所謂的保健養生講座,這些講座一般以發雞蛋、掛麵等物品吸引老年人去參加。他表示,更多的人需要的是健康觀念的扭轉。


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在一次健康宣教過程中,黃利波講了一個關於糖尿病危害的案例。有一個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長期糖尿病導致雙眼眼底出血,視力嚴重下降,花了十幾萬元治療,最後還是視力受損。講到這個案例的時候,聽講的一個男人突然眼睛就溼潤了,原來他爸爸就是因為糖尿病而雙目失明。現在他的血糖也偏高,並伴有高血脂和脂肪肝。聽完這次健康宣教,他決定改變以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經過兩個月的飲食調理,體重下降了,血糖也降下來了。

黃利波希望通過一次次健康宣教,讓更多人瞭解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得到好轉。他表示,做健康宣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因為挽救一個人,就相當於挽救了一個家庭。

溫縣溫泉街道衛生院姜薇:

用身邊的例子

講最真實的科普

姜薇是溫縣溫泉街道衛生院的一名護士,平時的工作就是穿梭在病房之間,給每個病人做治療和護理。每次有新入院的病人,她都會結合病人的病因和病情,科普一些疾病防治知識,幫助他們早日康復。出院時,還會有針對性地宣講一些日常保健知識,讓他們儘量少生病。

在姜薇看來,不管是醫生還是護士,醫護工作不應該侷限於在醫院給病人治病,也不應該侷限於手術室或是病房,要走向社會,走向人民群眾,特別是兒童,要從小教給他們健康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增強群眾的預防疾病意識。她希望用醫護知識和經驗教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預防疾病,如何守護健康,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概率。


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在科普工作中,姜薇發現群眾防範疾病的意識還比較薄弱,甚至有的人明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健康有很大損害,但就是不改。她舉了一個例子,大概在兩年前,衛生院來了一位病人輸液,這個病人特別喜歡抽菸,因輸液時偷偷抽菸導致咳嗽,甚至喘不過氣來,醫生急忙來給他處理才轉危為安。“他自己也嚇壞了,可就是忍不住吸菸。”姜薇覺得他之所以忍不住,是認為抽菸還沒有危及他的生命,更沒有認識到後果的嚴重性。對此,姜薇專門查閱了醫院以往的檔案,特意抽選了幾份由於抽菸造成呼吸道、肺部等嚴重疾病的病例,這其中不乏該患者認識的人。

看到這些身邊的例子,這個患者終於認清了抽菸的危害,在住院輸液治療期間痛下決心戒掉了抽菸的惡習。

姜薇認為,做健康科普,就應該用最通俗易懂、簡單明瞭的方式將健康知識傳播給群眾。“雖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護士,但是我也想在健康科普工作上為全民健康出一份力!”

做好藥學科普

幫患者用對藥

2001年7月大學畢業後,陳楠來到了鄭州人民醫院藥房一線,先後在病房藥房、門診西藥房工作,成為一名為醫護人員、為患者服務的藥劑師,每天忙碌於貨架、藥櫃、發藥窗口。

藥師的職責是做好藥品保障工作,是藥品的搬運工。陳楠思考,藥學專業在醫院的作用僅此而已嗎?

顯然不是。陳楠發現,在門診藥房窗口有很多患者諮詢用藥問題,這個藥該怎麼吃、那種藥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喝了酒能不能用藥,等等。而在病房藥房窗口,醫生、護士對藥品儲存、使用劑量、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應等也有許多疑問。所有這些擺在藥師面前的問題,都讓她意識到,藥學專業在醫院發揮的作用不只是藥品保障,更重要的是讓患者用對藥,幫助醫護人員用好藥。


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2004年,陳楠開始研究國內外醫院藥學發展趨勢,美國醫院藥學提出的“藥學服務”的理念與她心中的方向不謀而合。明確了發展方向,她開始沉下身子苦練基本功。她說藥學服務沒有堅實的藥學知識做儲備,沒有基本的醫學知識做補充,就沒有底氣解決好臨床和患者的問題。從藥品說明書整理歸納到各類藥物治療臨床實踐案例分析,再到臨床藥物治療學,工作之餘,學習是她生活的主要部分。

隨著藥學經驗的積累,她開始在一些專業報刊上發表藥學科普文章,如《教您正確使用緩控釋片》《慎用中藥注射劑》《潤喉片服用不可隨意》等。隨著網媒的興起,她開始在網絡媒體上發表用藥指導文章。

在陳楠看來,醫藥領域偽科學嚴重危害大眾健康,消除偽科學對大眾健康的影響,用求真的態度才能為全民健康做保障。

我的目標

是“上工治未病”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鄭州院區頸肩腰腿痛二科主任李志強曾經給鄭州市某區環衛工人做過一次健康科普講座。本來三十分鐘的講座,應大家要求,被延長到了兩個多小時。那場科普講座讓他意識到:生活中有很多人健康知識嚴重匱乏,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沒有很明確的認識。

在講座結束後的義診活動中,李志強接觸到一位姓焦的患者,她腰部及雙下肢疼痛無力,走幾步路,就要坐下休息。經診斷,她可能是腰椎滑脫引起的椎管狹窄。


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隨後,李志強同醫院的工作人員給她送去了藥物,並給她講解如何鍛鍊和防治。兩週以後她的症狀明顯好轉,不顧行動不便,硬是自己走到了李志強的辦公室,對他表示感謝。

這讓李志強再次意識到,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缺乏健康知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中,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從那時起,李志強堅定了自己做科普教育工作的信念。

所謂“上工治未病”,李志強表示,這一直是他的目標。生活中,李志強經常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發佈保健預防知識,指導患者預防頸椎、腰椎疾病。

李志強表示,自己做科普工作,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健康知識,知道如何預防疾病,這是一項公益事業,也是他的興趣所在。

懂點醫學知識

莫讓生命因無知逝去

前段時間,30歲的小張突然出現胸口疼痛的症狀,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會診,醫生高度懷疑他是急性心梗,建議立刻檢查並準備手術。小張的家屬無論如何都不同意,認為這麼年輕的小夥子不會得心梗,肯定是診斷錯了。醫生不停地勸說小張家屬,約50分鐘後,小張的症狀加劇,家屬才同意手術,小張的生命得以挽救。

作為鄭大一附院心內科的一名副主任醫師,每次碰到這樣的患者,李黎都很無奈。她說,急性心梗的最佳搶救時間是120分鐘,時間就是生命,患者及其家屬的猶豫,可能會增加難以估量的危險。如果患者瞭解一些基本醫學知識,或許就能積極配合醫生,這對於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預後尤為重要。


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在鄭大一附院心內科主任李凌教授的帶領下,多年來,李黎及其同事致力於鄭大一附院“心苑月月談”及“心苑健康談”的科普講座。

李黎說,現在網絡發達,大部分人都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科普知識,但由於缺少專業醫生的把關,其中也難免有很多偽科學內容,真假難辨,甚至誤導大眾。有些患者面對很小的心血管疾病,表現得過度緊張,而有些人即使面對急性心梗,也因無知而毫不在意。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正確預防和管理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知識,李黎及其同事創辦了“大眼萌醫”微信公眾號。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強化大家對心血管疾病相關知識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認識,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重視心血管疾病。

植中醫思維於內心

隨時隨地做科普

呂沛宛是河南省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從事醫療工作時間長達30年。她幾乎隨時隨地都在做科普工作。

在家發現家人打噴嚏,她就建議家人喝胡辣湯,胡辣湯辛溫宣散,將肺氣宣散出來就好了。

在火車上,她聽到孩子咳嗽,喉嚨裡發出水和氣相撞的聲音,她就告訴孩子的母親,這是受寒的症狀,並告知應該怎麼做。

在醫院坐診時,看到很多來就診的女孩子愛穿裸露雙肩及背部的衣服,她也會在患者就診完囑咐:秋天涼,背部容易受寒,導致咳嗽,而肩關節外露受寒,容易得肩周炎。


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呂沛宛說,“我將中醫思維根植內心,看到了,我就直接說,隨時隨地給大家做科普。”此外,她還撰寫了很多養生科普書籍,經常和其他專家到鄭州市各大社區以及其他地市開展科普講座。

經常有人讓她講一些具體的養生知識,比如吃什麼好。她說,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同一種方法並非適合所有人,必須對症養生。如果不分情況,對所有人講吃某一種食物養生有效,這不是救人,而是害人,“張悟本的‘綠豆治百病騙局’就是這種錯誤的邏輯。”所以,她只在一對一科普時,才會講適合這個人的養生之法,一對多科普時,只講養生的大原則。

呂沛宛說,科普的過程也是自我提高的過程,只有肚子裡有墨水,才能給別人講,只有經常給別人講,知識才會“越記越牢”。


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走近科普達人(七)堅持+創新,做好移動“教科書”


統籌:於素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