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最美水文化生態園「十一」對外開放

長春市淨水廠原址位於亞泰大街和淨水路交會處。

1932年,長春市淨水廠在這裡建立了第一淨水系統。

1936年,擴建了第二淨水系統。

1953年,完成了第三淨化系統,形成了最早的長春市第一水廠。

如今,這座寫滿了故事和年代感的淨水廠被改造成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在保留原有偽滿時期保護建築的同時,將全新的文化休閒元素融入其中。

今年“十一”期間,這裡將正式對外免費開放,跟著我們的鏡頭來感受一下,咱們家門口最有故事和情懷的美麗水文化生態園吧!

9月28日,中國吉林網、吉刻APP記者提前來到位於亞泰大街與淨水路交會的長春水文化生態園探營。此時,這裡已經聚集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市民。

走進園區內,一個現代化的立體停車場格外顯眼,不遠處,則是一棟老建築遺址。


長春最美水文化生態園“十一”對外開放


“這棟1932年的歷史建築,在保持其原貌的基礎上修繕,未來作為水生態博物館,面對市民開放。”生態園景觀設計負責人黃建軍介紹說,在設計時本著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綠化資源、最大程度尊重歷史文化遺蹟、最大程度塑造城市生態活力的原則,我們力爭將生態園建成中國城市更新及工業遺產保護新典範、東北亞水文化主題展示園和東北最有故事的公園,也將是長春的城市再生科普基地。


長春最美水文化生態園“十一”對外開放


記者瞭解到,文化生態園分為水文化生態區,包括水文化展示區,溼地中的休閒科普區,海綿城市以及水自淨化體系;歷史文化博覽匯,包括新奇水文化博物館,工業文化體驗中心,煙囪上的城市表情,以及廢棄清水池裡生長的藝術空間;文創產業示範基地,包括創客辦公建築空間和創客文化大客廳;綠色科技試驗場;運動活力嘉年華,包括全齡化的活動場地,生態活力廣場,以及樹梢上的森林橋;藝術時尚生活秀,包括水庫掩體下的藝術設計中心以及戶外工業雕塑藝術盛宴。

在這些區域中,有酒店商業配套、創客辦公、樹屋、清水池、市民廣場、廊橋、雨水花園、林中圖書館、咖啡廳、文化藝術中心、森林電影院、木棧道、溼地景觀、淨水博物館群、戶外淨水展示、下沉雨水淨化花園以及互動水景等十餘項景觀點。 其中還將原第一淨水車間改為水文化展廳,原沉澱池改為水技術發展展廳,原絮凝池改為淨水廠歷史沿革展廳和工藝展廳一,原第二淨水車間改為工藝展廳二,原大修工程改為輔助用,原第一送水車間改為工藝展廳三,原第二送水車間改為未來水技術展廳。在原來的煙囪上會增加PM2.5指示器和城市供水警示器,人們可以在煙囪上看到城市的表情。


長春最美水文化生態園“十一”對外開放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以保護性建設為理念,對園區內的歷史遺蹟和具有近百年曆史的文保建築、歷史建築採取“修舊如舊”的舉措進行升級改造,使之與園區80%植被覆蓋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對園區內日偽時期保存完好甚至可以正常使用的淨水設備格外珍視,在保護的基礎上與園區景觀建設進行有機銜接,不但保留了長春城市供水歷史的珍貴印記,也為展示城市水文化發展變遷,提供了絕佳素材。

與“水”為伴、與“綠”為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史”為友、與“文化”結緣,現代與歷史傳承有序!水文化生態園以此為基調打造了長春“文化旅遊新地標,高等級文科創產業園區”,營造出獨特的城市中心“水文化園林景觀”,為“文化城”“森林城”的城市名片,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志明 (部分圖片為資料圖)

 延伸: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前世今生

建廠之初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的前世,要追溯到八十六年前,當時,這裡是這座城市的第一座淨水廠,也是這座城市供水發展史的開端。

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成立定都長春,改稱“新京”。

偽滿建立之初,第一任偽國務院總務長駒井德三坐在辦公桌前,望著眼前的“新京市”地圖一籌莫展。規劃中的”新京市”將成為“亞洲第一大新興都市”,可這一宏大規劃背後的現實卻是:城市嚴重缺水,供水無法保證。

經過一番勘察,偽滿當局決定,在離伊通河較近的城市東南位置修建水源地,築壩攔截伊通河支流小河沿子河,淨月潭水庫就此形成。水源地確定後,下一步就是解決配套設施。為此,偽國都建設局決定在城市東南處離伊通河一公里的位置修建一座水廠,這就是南嶺水廠。


長春最美水文化生態園“十一”對外開放


城市供水設施的建設需要考察水源地和城市建設區的位置等綜合因素,淨月潭水源地所處位置高於南嶺水廠,因此,當淨月潭水源地在高水位運行時,源水可以自然流向南嶺水廠;在低水位運行時,源水也可以靠大壩的水泵壓送到南嶺水廠,而經水廠淨化後的水自然會順勢從高到低流向市區。


長春最美水文化生態園“十一”對外開放


南嶺淨水廠以當時國際領先標準設計、施工,1935年建成時,是一座集“取水、輸水、淨水、送水”四大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城市供水系統。

1936年1月,淨化後的清水開始流向長春市區。與此同時,第二淨化系統開始修建,在市區內繼續鋪設供水管道。三年後第二淨化系統投產運行,南嶺水廠日供水量增加一倍,達到四萬立方米。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長春後,設立工務局管理城市供水,並將該局原水道科改為自來水管理處。

國共內戰期間,長春的城市供水無法維持,到1948年3月,暫時停止供水。

再次恢復供水後,南嶺水廠步入了新的歷史軌跡……


長春最美水文化生態園“十一”對外開放


改造與擴建

1953樓這棟建築是南嶺水廠的第三淨化系統。始建於偽滿時期,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擱置。1953年,南嶺水廠進行改造,這座建築才續建完成。時隔六十五年仍留在牆面上的這顆五角星,彷彿具有穿透時光的力量,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了水廠改造的激情歲月。

1953年對於中國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式啟動。這一年,對於長春來說,工業上最大的事件就是新中國第一座汽車廠落戶城市西郊。第一汽車製造廠建築面積70多萬平方米、宿舍面積近100萬平方米,想要正常運轉,供水必須保證。於是,長春市人民政府決定在當年擴建南嶺水廠第三淨化系統,為汽車廠供水。

續建的第三淨化系統新增水泵機組7臺,快速濾池10座,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增加日製水能力4萬立方米。由此,南嶺水廠的日淨化能力提高到9萬立方米。整個“一五”期間,在長春工業總產值增長近兩倍的情況下,南嶺水廠充分提供了用水保障。

此後,隨著工業和不斷增加的城市人口,城市供水頻頻告急。即使長春市政府修建了新立城水庫,並擴建了南嶺的淨水系統,但南嶺水廠的制水設備得不到及時維修與改造,新建的供水設施達不到設計要求,南嶺的日供水能力與城市用水人口增長形成了巨大缺口,全市每天缺水達到10萬立方米。

為了解決供水危機,1973年南嶺水廠第四淨化系統開始擴建。三年後投產。僅一年後,為了進一步改善城市西部地區用水緊張的狀況,第五淨化系統開工建設,使得長春城市供水量達到21.92萬立方米。

到1980年年底,南嶺水廠的一系列擴建工程基本結束,城市大部分地區的供水緊張狀況得到明顯緩解。此時,第二座水廠“中日人民友好水廠”也建成投產,南嶺水廠又陸續擴建了第六和第七淨化系統。

在此之前的半個世紀裡,南嶺水廠始終是長春市唯一的淨水廠,走過漫長歲月,南嶺水廠內早已是林木茂盛,萬樹蔥蘢。這裡分佈著6個投藥間,16個反應池,17個沉澱池,70個濾池,10個清水池……每天,源水經過這一道道工藝,流經一個個環節,最終淨化為清水,而這座水廠也如此不停歇地運轉了八十多年……

2015年,南嶺水廠的設施已經嚴重老化,伊通河畔新水廠即將竣工,南嶺水廠終究會被取代。當所有人都認為,南嶺水廠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之時,它卻在一年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煥發出新的生機……

完美蝶變

2018年,南嶺水廠迎來了華美的蛻變。通過綠量最大化+水生態主題,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綠化資源;通過文化情境再現+歷史建築再利用,最大程度尊重歷史文化遺蹟;通過功能置換+產業融入,最大程度塑造城市生態活力;通過建設全齡化的活動場所,同時保持建築總量平衡,最大程度體現土地資源價值;將建築之美、生態之美融為一體,也將細緻做到了極致。這裡成為了一座以文化和生態相融合的園林。

南嶺水廠內,古木參天、植被豐富與自然形成的嶺地地貌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生態小氣候區”,成為了長春中心城區最後一塊可知可感的“生態嶺地”。因此,“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綠化資源”是設計者在整個設計中一直堅守的原則。設計之初,經過專家對於淨水廠的生態摸底,掌握了這裡野生動物生活的基本規律,在設計之中對於廠內動物的食物鏈、聚集地都做了相應的考量。

園區內,植物種類51種,覆蓋率91%,即有日偽時期的原生樹木,也有後來種植的人工林。在設計中,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動物的食物鏈條不被破壞,在引進新物種時,選擇與原物種相同的樹木和植被,同時在施工中對原有林木的保護也十分用心。

“人水和諧”的理念是園區建造的另一特色,引入了先進的“海綿城市”技術:不論是停車場、市民廣場,還是活動場地,都採用透水材料進行鋪裝,便於雨水下滲、收集;園區道路兩側還設置了植草溝,能很好地收集地表徑流,引蓄、淨化雨水,並將其引導至沉澱池、雨水花園等區域。

生態是一座城市永續發展的命脈,歷史積澱則是它文化氣質的體現。淨水廠改建與普通園林的修建截然不同,最大程度保留廠區內歷史遺蹟的原貌和風格,才能讓它的個性煥發魅力。

時過境遷,園區內三十多棟建築,列入省級文保的有11棟。為了充分尊重歷史文化遺蹟,園區內的第一、二淨水車間,第一、第二蓄凝車間及大修工段等文保建築,建設成為水文化博覽區,充分結合供水技術科普,以及長春城市百年發展歷程與供水、排水、治水等事業的密切關係等主題,以博物展陳展覽等形式展現城市與水的故事和歷史印記,供廣大市民品讀、瞭解城市水文化。

此外,園區內還有多棟改造建築和原拆原建建築。為了傳承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歷史韻味,設計和施工中統一風格,統籌考慮:在改造原有建築時,充分利用了原有建築拆下來的舊紅磚再加上適當的工業元素裝飾,儘可能還原老工業建築風貌。老式斑駁的牆體與與之相連的現代建築,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張力。

水文化生態園在設計中,將公共藝術點綴在園區的各個區域。這與一般公園出於空間閒置而設計藝術品,有著根本的不同。在水中設置“鏡面不鏽鋼水鶴小品”、森林棧道設計“樹精靈小品”等等,它們設計的初衷都是對原生態保護的呈現。廢棄的機床、零件、設備也都被加以利用,又進行了藝術加工,使之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充滿趣味性。

無論是原拆原建、修舊如舊,還是一個零件的重新設計、一處機件的完整保留,這些曾銘刻著長春水文化前行滄桑足印老古董,都在創意長春的奇思妙想中,煥發新生,重塑輝煌、延續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