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吃「禁肉」其實是施耐庵不爲人知的隱喻,意義深刻!


看過《水滸傳》的讀者都知道,梁山英雄好漢們都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更細心的讀者也許已經發現,這些英雄們最喜歡吃得是牛肉,雖然我們現在吃牛肉很普遍,但當時可是“禁肉”!《水滸傳》是元末小說家施耐庵,以北宋末年為時代背景,寫成的一部偉大小說,根據北宋《宋刑統》規定,民間嚴禁殺牛為食!因為牛作為當時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是被嚴格保護的。既然如此,作者又為何寫英雄們大啖“牛肉”呢?難道作者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

梁山好漢吃“禁肉”其實是施耐庵不為人知的隱喻,意義深刻!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水滸傳》中關於牛肉的記載和描述很多。比如在第十五回,阮小二說:“有甚下口?”店小二回:“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大喜:“大塊切十斤來。”

梁山好漢吃“禁肉”其實是施耐庵不為人知的隱喻,意義深刻!

這些關於吃牛肉的記載在書中出現多達四十餘次。要說三五次也就罷了,但是出現這麼多次就肯定就是有事兒,否則這部書怎能被譽為“四大名著”呢,所以,作者這樣寫,是用牛肉設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隱喻”,“隱喻”中藏有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梁山好漢吃“禁肉”其實是施耐庵不為人知的隱喻,意義深刻!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他為官三年,後因不滿官場黑暗,憤然辭官回鄉,並寫下了這部小說《水滸傳》。而小說故事背景正是北宋末年,當時的官、場黑惡勢力互相勾結,狼狽為奸,魚肉百姓。水滸英雄大多是被黑暗的朝、廷逼上梁山,這和施耐庵的境況有著高度的相似之處,既然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反抗朝、廷,那麼他就藉助了筆桿子,來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而這肉雖然實為牛肉,但是在作者筆下其實是指貪、官汙、吏,社會的黑、惡勢、力。《宋刑統》表面上是立法保護耕牛,其實是保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作者就是要藉助梁山好漢的拳頭,打破這種官場的霸權主義。

梁山好漢吃“禁肉”其實是施耐庵不為人知的隱喻,意義深刻!

其實,在宋朝的時候,雖然牛肉是“禁肉”但是也是可以吃得到的,因為商販們在利益的驅使下總會做出一些違反法律之事。比如孫二孃開黑店賣牛肉,便是有利可圖的例證。

梁山好漢吃“禁肉”其實是施耐庵不為人知的隱喻,意義深刻!

除此之外,這牛也有生老病死,既然活牛不得宰殺,那麼病牛或者老牛該如何處理呢?所以當時宋朝還規定,這樣的牛隻有在當地官府登記,便可以解牛而食,或者拿去市場上交易。所以說吃牛肉也是正常的,但畢竟物以稀為貴,所有這些牛肉價格很高,不是普通百姓之家可以消費的,而梁山好漢們行走江湖,劫富濟貧,腰裡不缺的就是銀兩。

梁山好漢吃“禁肉”其實是施耐庵不為人知的隱喻,意義深刻!

施耐庵出生在1269年,他寫成《水滸傳》時,已經古稀之年了。他正處在黑暗的元末時期,他環顧四周,制度黑暗,壓迫如山,他作為一個文人,幾乎沒有一舒胸臆的空間,他只能用牛肉說事,並將其隱喻為腐朽的朝、廷,讓天下的英雄共食之——來表達對元末政、府的不滿。他亦渴望有一群人可以建立起一個新的社會,讓天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此憂國憂民之心不可謂不深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