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腦接口面世,人們無需表達即可互相理解,世界會因此和平嗎?

在技術上實現心靈感應已經觸手可及。

在2013年的時候,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計算機科學家報告稱,他們取得了一項令人高興的怪異研究突破。通過組合使用腦電圖(EEG)技術和經顱磁刺激(TMS),研究人員接近在兩個人腦之間建立了某種心靈感應連接。

腦-腦接口面世,人們無需表達即可互相理解,世界會因此和平嗎?

本週,這支團隊更上一層樓,他們在所謂的世界首個可進行直接協作的腦-腦接口中將三個人腦連接到了一起。

歡迎來到未來!把頭罩戴上吧。

這個名為BrainNet的新系統擁有兩個基本組件。接口的第一個組件由“發送者”佩戴,它利用貼在頭骨上的EEG電極來記錄大腦信號。第二個組件由“接收者”佩戴,它利用TMS電極穿過頭骨傳遞信息,並傳入大腦。所有設備都在外部,貼在頭骨上,不用動手術。

當這兩個組件通過標準的無線信號或互聯網建立連接時,發送者就能把自己的“想法”傳輸給接收者。

為了演示BrainNet系統,研究人員找來3個受試者,讓其中2個充當發送者,他們被安排觀看一款類似俄羅斯方塊的遊戲。發送者要在腦中決策要不要翻轉特定方塊,EEG系統會讀取他們的想法。在實驗設計中,發送者並不能控制遊戲。遊戲手柄掌控在接收者的手中,而這個人無法看到遊戲顯示屏。

腦-腦接口面世,人們無需表達即可互相理解,世界會因此和平嗎?

顯示屏的一側安裝有兩個以不同頻率閃爍的LED燈,發送者可以通過盯著其中一個LED燈看來表明自己的決策。盯著第一個代表“翻轉”,而盯著第二個代表“不翻轉”。

在發送者盯著LED燈看時,他們的腦電波會被髮射到由接收者佩戴的頭戴設備。經顱磁刺激元件可以利用精確的磁脈衝來刺激大腦的枕葉皮層,並在接收者的腦中產生幻影閃光。接收者無法看到遊戲畫面,但通過聚焦於來自發送者的輸入信號,接收者就可以確定要不要翻轉方塊。

基本上,發送者是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傳輸到了接收者的腦中,沒有用到人類在過去數千年所習慣使用的通信模式——沒有手勢,沒有聲音,沒有語言。雖然BrainNet的速度很慢,而且也不是100%一致,但它實現的是直接的腦-腦通信——或者,如果你覺得心靈感應這種說法顯得更生動,也可以這麼說。

這支研究團隊的工作成果仍需接受同行評審,但一篇有關BrianNet的論文已經發表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面,其中提到這項技術可以為神經社交網絡鋪平道路。

論文作者寫道:“我們的研究成果指明瞭未來腦-腦接口的可能性,而這種接口可以通過人們使用一個由互聯大腦組成的‘社交網絡’來實現合作解決問題。”

腦-腦接口面世,人們無需表達即可互相理解,世界會因此和平嗎?

“一個基於雲端的(腦-腦接口)服務器可以對(腦-腦接口)網絡上任意設備之間的信息傳輸進行管理,使其能夠通過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運作,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人腦之間基於雲端的交互。”研究人員在論文後半段寫道,“追求這樣的(腦-腦接口)不僅有可能開闢人類交流和協作的新邊界,而且還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人類的大腦。”

不過,事實上,這項研究所涉及的技術都不算特別新鮮。盯著閃爍LED燈看的技術已經使用了十多年,那是設計眼動追蹤軟件的一種方式,而近些年則被用來幫助殘疾人實現近似心靈感應打字的效果。此外,取決於你使用的術語,腦電刺激自19世紀末以來便以某種形式存在著,還記得電休克療法嗎?那就是一種原始形式的腦電刺激。

BrainNet系統建立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這是通過引入一些關於群體協作理論和機能測試的下一級動態實現的。在隨後幾輪的遊戲中,發送者可以查看接收者是否正確地翻轉了方塊,跟自己最初的決定進行印證,並提供反饋意見。

該研究團隊寫道:“不僅如此,通過人為向發送者的信號注入噪音,以此改變發送者的信息可靠性,我們發現接收者可以僅基於傳入其大腦的信息來判斷哪一個發送者更可靠。”

隨著(腦-腦接口)網絡接入更多的人腦,判斷髮送者的可靠性將變得更加複雜。不過,這種新的交流模式擁有一系列不同的應用場景,從日常的合作項目到醫學研究,(腦-腦接口)可以把人們的腦力擰成一股繩,讓他們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此外,它還可能讓本已非常怪異的互聯網變得更加怪異。

翻譯:何無魚

審校:李莉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