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嶽恆山爲何由河北改到山西?

提起北嶽恆山,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渾源境內的恆山。然而,山西境內的這座恆山真正成為北嶽只有300多年的時間,而在這之前的真正的北嶽恆山位於河北,擁有北嶽之名長達上千年。

傳說舜北巡到恆山時,感慨其雄奇險峻,遂封為北嶽,位列五嶽之一。《爾雅釋山》中便記載:“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可見五嶽的大體指向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確立。秦漢時即在河北北部設立恆山郡,因北嶽恆山在郡內而得名。後由於歷史上有多位皇帝名字裡有個恆字,如漢文帝劉恆,唐穆宗李恆,為避諱,恆山多次改名“常山”。史書上的諸多記載,也都明確明清以前的北嶽恆山都位於河北境內的曲陽附近。

北嶽恆山為何由河北改到山西?

《史記·封禪書》:“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四嶽各如其方”。可見嵩山之所以為中嶽,是因為華夏文明起源起源於河洛,其他四嶽是按以中原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來確立的。到了明朝,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朝廷內部開始興起一陣將北嶽從河北曲陽移到山西渾源的爭論。主張遷移的一派主要理由便是北嶽恆山和祭祀北嶽的地點應該在都城的北方,但是河北恆山卻位於北京的南方,於方位不符,而山西渾源正好位於北京的西北方。反對派的主張也很有力,五嶽的名分自古有之,不應隨意更改,況且歷史的朝代都有“改都不改嶽”的先例,比如秦的都城在咸陽,唐的都城在長安,都位於西嶽華山以西,但並沒有因此而移西嶽。主張派和反對派各執一詞,在明朝內部爭論了幾十年,最終明朝萬曆年間朝廷同意改封山西渾源的玄武峰為北嶽,但只是改封了北嶽恆山的主峰,國家祭祀北嶽的活動仍在河北曲陽的北嶽廟中舉行。

河北“古北嶽”由於處於北方要地,南北朝、五代十國、宋元時期歷經戰火,古蹟毀失殆盡,長期處於漢族政權的掌握之外,加上多次更名,導致人們對古北嶽的認知淡薄,這也是明朝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峰為北嶽恆山的背景原因。但出於文化傳統上的原因,明代只改嶽不改廟。

清順治十七年(1660),刑科給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觀點與明代馬文升一致,但這次順治帝卻御批“移祀北嶽於渾源”。自後再不見反對此事的奏摺。

從明代開始的改祭爭論一直延續到清初順治年間,祭祀北嶽的地點才由河北曲陽移至山西渾源,封祀合一爭論就此落幕。從此山西渾源就成了國家祭祀北嶽恆山的地方,享受曾經古北嶽(今河北)時的政治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