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鑼:被經銷商曝拖欠費用 產品質量問題頻出

金锣:被经销商曝拖欠费用 产品质量问题频出

金鑼被經銷商曝欠款和質量風險

近日,金鑼的麻煩不斷。因被山東、河南前經銷商爆料拖欠逾300萬元貨款且多年協商未果,金鑼集團被推上風口浪尖。10月4日,金鑼集團公開聲稱涉事經銷商“無理取鬧”,所有費用已結清。10月17日,在金鑼集團總部,新京報記者見證雙方再次協商過程,但依然未就補償金額達成一致,直至10月22日才出現轉機。

實際上,金鑼集團早在2015年就因返利標準參差不齊、返利點莫名降低等遭到加盟商抱團投訴。此外,金鑼近年來屢現食品安全問題,2015年的“瘦肉精”危機更讓其生豬代養等經營模式深受質疑。如今,金鑼簽約中國女排欲加碼體育營銷。但業內認為,品牌力不足、營銷力弱等問題依舊將制約金鑼的發展。

原經銷商稱金鑼拖欠費用

“我墊付的有85萬元。”9月30日,河南長垣縣前金鑼經銷商李娟告訴新京報記者,金鑼拖欠其墊付費用多年,多次溝通未果。

李娟稱,她自2015年10月起成為金鑼在河南長垣縣的經銷商,在與前任經銷商交接過程中,需要先替金鑼墊資將臨期產品及過期產品回收處理,至2016年3月底她先後墊付了85萬元。2016年9月,因不堪銷售任務重負,李娟放棄金鑼代理,“當時我庫存還有110多萬元,但新的任務又有300多萬元,不可能完成,所以就放棄了。”

與李娟有同樣遭遇的還有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前金鑼經銷商徐靜。“我從2006年開始代理金鑼產品,到2017年5月被取消經銷商資格,前後有十年的時間。”徐靜說,2015年至2016年初,為處理臨期和過期產品,加上購買促銷品、低溫櫃、促銷工資、陳列費用等,徐靜合計墊付了181.5萬元,但金鑼集團只給上賬58萬餘元,餘下123.5萬元一直拖欠。2017年2月-4月,她所墊付的陳列費及投放硬件費共計22萬元也一直未返回,“前後加起來金鑼一共拖欠了我240萬元。”

2017年7月,李娟與同去臨沂金鑼總部討債的徐靜結伴“討債”,甚至一度有過輕生念頭。據二人所稱,2017年至今,她們前往金鑼總部——臨沂新程金鑼肉製品集團有限公司協商10餘次,並向所在地政府反映,每次都被金鑼集團以各種理由拖延或拒絕。2018年6月23日,感到失望的兩人到金鑼總部辦公大樓最高層準備跳樓,後被當地派出所人員趕到勸止。

“到金鑼集團10多次了,到現在也沒要回錢,借別人的錢(債主)天天催,給金鑼總裁(郭維世)打電話不接,發信息不回,承受的雙面壓力太大了。”徐靜說,兩人也想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但很多書面憑據已被金鑼集團收回。

今年9月18日,在金鑼2018肉類食品產業發展大會期間,李娟、徐靜及其親屬來到會場抗議。隨後,金鑼集團副總裁樊紅旺接待並答應解決問題。9月27日,金鑼集團與李娟簽署一份秘密協議書,支付給李娟20萬元,稱雙方再無任何糾紛,同時要求李娟承諾不對外洩露協議內容。因與85萬元墊資存在差距,李娟決定與金鑼繼續協商。而金鑼與徐靜的協商結果是支付其34萬元,也因與自己主張的金額差距太大,徐靜拒絕簽署協議。

事實上,這並不是金鑼首次遭到合作伙伴投訴。2015年3月,瀋陽地區60餘家金鑼冷鮮肉專賣加盟店以加盟商協會名義發出公開信,要求金鑼集團對肉類供應返利標準參差不齊、返利點莫名降低並遲遲不到位的情況作出解釋。

金鑼認為經銷商“要求無理”

就在雙方僵持期間,李娟、徐靜在中國肉食品大會期間抗議引起外界關注。10月4日,金鑼集團就此事對外回應稱,2016年8月,李娟因自身經營管理及資金問題向金鑼集團提出自願放棄經銷權的申請,雙方按照合同約定進行對賬結算,李娟開具收據並簽字。2016年11月,李娟到金鑼集團要求立即退還其保證金,金鑼集團於同年11月10日將保證金及剩餘貨款予以退還,李娟本人簽字確認。為了提高說服力,金鑼集團還主動公佈了財務支付賬單,並稱和李娟的所有費用問題已全部解決。

而對於徐靜的說法,金鑼集團稱,2017年2月,徐靜因自身管理及資金問題停止向金鑼集團報貨,其所負責的高唐市場處於無人管理、混亂的狀態。2017年4月,金鑼集團根據雙方簽訂的經銷商合同條款對聊城高唐市場進行安排交接。對於徐靜提出的240餘萬元的墊付費用,金鑼集團稱“沒有任何依據”,並認為“對該經銷商提出的無理要求決不姑息、縱容”。

李娟對金鑼的說法並不認同,“這些結算的費用並不包括我之前所墊付的85萬元。雖然金鑼一直聲稱已經補給我,但我沒有收到,也沒有看到明細。”徐靜也向新京報記者解釋稱,她雖然在上述期間內沒有向公司報貨,但一直通過時任區域經理調貨銷售,而金鑼取消其經銷商資質並沒有與其本人提前溝通。

10月17日,在金鑼集團總部辦公樓會議室,金鑼集團副總裁徐新、金鑼集團紀委主任範建來、金鑼集團法務劉華偉、金鑼文瑞公司銷售部員工林芳等與李娟、徐靜再次進行溝通。

林芳解釋稱,根據李娟之前的銷售額完成情況以及墊付費用,金鑼共補給李娟140多萬元,其中已經包括了其前期所墊付的85萬元。

金鑼集團副總裁徐新說,對徐靜提出的金鑼集團賬戶上遺留的保證金和現金24萬元是認可的,集團遲遲沒有歸還是由於徐靜一直不願意進行市場交接。至於其他費用,由於沒有任何證據,金鑼不會認可。“這已經是我第4次與徐靜進行溝通了,每次提的問題不一樣,提的價碼也不一樣,未來不排除我們會走法律程序。”

10月9日,新京報記者就雙方糾紛及解決情況致電金鑼集團副總裁樊紅旺,他答覆稱,“所有事情以公告為主。因我也不是具體負責這項業務的,所以不方便過多透露。”截至10月22日發稿,李娟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其已與金鑼簽訂和解協議,金鑼再向其支付16萬元費用。徐靜則表示協商數額還未確定。

產品質量問題頻出

除陷入欠款糾紛之外,經銷商還吐槽金鑼的質量問題。

“2015年有很多退貨,就是因為金鑼產品質量問題。”徐靜告訴新京報記者,其代理期間金鑼產品常出現變質、脹袋等情形,夏天嚴重時每個月要處理十幾次質量投訴。同時也有不少網友在微博上爆料稱,遭遇過金鑼火腿腸的質量問題,包括脹袋、發臭等。

事實上,近年來金鑼確實屢屢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梳理,自2015年開始,金鑼產品就多次被報道質量問題。2015年2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通遼金鑼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金鑼王特級火腿腸菌落總數超標12.6倍。2016年8月,消費者李女士在江西上饒河口鎮某超市購買“金鑼牌”火腿腸,發現其中一根生出蛆蟲,最終賣場及供貨商共向李女士支付了2600元慰問金。2017年9月,有遼寧消費者投訴在金鑼火腿腸中吃出蟲子,而廠家卻說是腸衣破損導致,不是廠家問題,但為了維護金鑼形象願意賠償50元。

此外,金鑼生豬肉也上過“黑榜”。2015年3月,央視曝光生豬檢疫監管漏洞,其間有疑似koutiyi病豬流入山東德州金鑼集團。隨後金鑼德州工廠立即停產,封存所有在產和庫存產品,並配合政府相關部門調查。同年9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臨沂新程金鑼肉製品集團有限公司興隆分公司1批次豬後臀尖檢出禁用的“瘦肉精”。金鑼集團相關負責人當時解釋稱是流通環節管理上存在問題。

對於質量問題的指責,金鑼方面10月17日回應新京報記者稱,“我們有完整的檢驗檢疫程序,還有溯源系統,產品出廠時是100%合格的”,問題很可能是在運輸、儲存過程中導致的。

有分析認為,金鑼生豬代養殖的加盟模式風險很高,企業對流程監管力度不嚴格很容易出現問題。

品牌力被指不足

公開資料顯示,金鑼集團成立於1994年,擁有以山東、黑龍江、內蒙古、四川等生產基地為主的生豬、肉雞屠宰及冷鮮肉生產加工線,具備年屠宰加工生豬2000萬頭、肉雞2億隻、年產冷鮮肉及凍品等肉製品300萬噸的生產能力。

金鑼集團副總裁樊紅旺曾公開表示,2017年金鑼營收超過390億元,其中肉制食品營收近100億元,保持6%以上的增長。不過與同類企業雙匯相比,金鑼集團仍有不小差距。財報顯示,2017年雙匯營收505.78億元,肉製品業務營收為226.59億元。

快消品行業專家路勝貞認為,金鑼與雙匯的差距一直在擴大,雙匯不但是上市公司,且目前在走國際化拓展道路,在產能調節上的能力要優於金鑼。金鑼未來面臨的挑戰比較大,主要是來自於雙匯在高溫與中低溫產品線的全面壓力。

快消品行業專家馮啟則認為,從目前的市場佈局,包括銷量、大型賣場鋪貨情況來看,金鑼常溫腸表現尚可,僅次於雙匯,但雙匯在品牌力、產品品類等方面依舊佔據主要優勢,金鑼想要趕超仍有不少距離。而在冷鮮肉層面,金鑼也面臨同樣的壓力。

面對激烈市場競爭,金鑼也希望闢出蹊徑,求得一席之地。今年7月16日,中國女排正式成為金鑼品牌代言人,女排隊員張常寧成為金鑼低脂類新品“健食力”代言人。樊紅旺公開表示,女排運動員對健康食品的嚴苛要求,也是金鑼在產品研發中不斷創新突破的高標準。

對於“健食力”的銷售情況,金鑼方面10月17日對新京報記者稱,“健食力”定位於中高端市場,目前還在山東、東北等區域進行試銷,由於新工藝比較複雜,還沒有大面積推廣,不過健康類產品將是未來的重點創新方向。

馮啟認為,簽約中國女排是因為金鑼感受到了自身品牌生存的危機,試圖以此來活躍品牌,提振經銷商信心,但對終端的影響不會明顯,這是由於金鑼整體投入不足導致的,包括產品推廣、傳播力度不足等,但打健康牌還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新京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