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诗词|杜甫同情邻家寡妇,劝吴郎莫立篱笆的故事

绘者|夏蝉 时间|2018/10/15

手绘诗词|杜甫同情邻家寡妇,劝吴郎莫立篱笆的故事

最近阿蝉看了两首杜甫的诗,了解了一个关于杜甫同情邻家寡妇从不设篱笆的故事,心中感触极深,因此手绘了这样一幅画【篱笆】。

关于杜甫和篱笆的故事,大致经过是:

杜甫原本在草堂居住,邻居家的寡妇常常去他庭院打枣子。而杜甫心胸宽广,从不阻拦。

后来杜甫把草堂借给吴郎,只是吴郎设立了篱笆,阻止了寡妇打枣子的行为。因此杜甫写了诗信来劝吴郎。

在杜甫借草堂给吴郎后,他先后写了两首诗。

第一首:

《简吴郎司法》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

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

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

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此诗当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当时杜甫56岁。

吴郎,即吴南卿,是来自忠州的一位“司法”,是杜甫的晚辈姻亲,暂住夔州,与杜甫关系很好。

杜甫在夔州有两处住宅,平时他居住在瀼西草堂,后来杜甫搬到了位于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搬家后,将瀼西草堂借让给吴郎住。

而之后,杜甫给吴郎写了这首诗,也是一封信。大意是:

有客人乘船从忠州来,派人骑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草堂本来是用来消遣的,现在借你搬迁,我停止了宴会出游。

云石之间,光彩闪动,高叶当曙;江风飒飒,乱帆涌动,秋色肃森。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可允许我闲坐散愁吗?

诗中主要讲述了自己将草堂借给吴郎这件事,已经询问吴郎自己是否可以常去坐坐。

手绘诗词|杜甫同情邻家寡妇,劝吴郎莫立篱笆的故事

第二首: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大历二年(767),杜甫住在瀼西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吴郎后,吴郎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大意是:

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

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劝吴郎不要立篱笆,而是允许寡妇去扑枣,并且要经常关心人家。

后面诗人又说,那寡妇见你搬过来,本来就担心你不让她打枣。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阻止她打枣呢!

诗人措词十分委婉,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生硬,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即官吏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解释。

而后又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晚唐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戎马”。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扑枣的小事,杜甫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忧国忧民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最后一句诗,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良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手绘诗词|杜甫同情邻家寡妇,劝吴郎莫立篱笆的故事

篱笆的设立与拆除,是人情冷暖的体现,也展现了多数人的自私和少数人的无私。

杜甫身为一个在职官员,能够真正为百姓所想。作为一个普通居民,愿意和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作为一个诗人,句句都流露出一颗同情博爱之心。作为一个长辈愿意真诚尊敬地询问劝解后辈吴郎,可以看出他谦恭的待人态度和厚重的文学修养。

真正的大家,便是这样舍己为人。他劝解的不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篱笆,而是人们心中自私与关爱之间的那个篱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