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詩詞|杜甫同情鄰家寡婦,勸吳郎莫立籬笆的故事

繪者|夏蟬 時間|2018/10/15

手繪詩詞|杜甫同情鄰家寡婦,勸吳郎莫立籬笆的故事

最近阿蟬看了兩首杜甫的詩,瞭解了一個關於杜甫同情鄰家寡婦從不設籬笆的故事,心中感觸極深,因此手繪了這樣一幅畫【籬笆】。

關於杜甫和籬笆的故事,大致經過是:

杜甫原本在草堂居住,鄰居家的寡婦常常去他庭院打棗子。而杜甫心胸寬廣,從不阻攔。

後來杜甫把草堂借給吳郎,只是吳郎設立了籬笆,阻止了寡婦打棗子的行為。因此杜甫寫了詩信來勸吳郎。

在杜甫借草堂給吳郎後,他先後寫了兩首詩。

第一首:

《簡吳郎司法》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騎安置瀼西頭。

古堂本買藉疏豁,借汝遷居停宴遊。

雲石熒熒高葉曙,風江颯颯亂帆秋。

卻為姻婭過逢地,許坐曾軒數散愁。

此詩當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作於夔州(今重慶奉節),當時杜甫56歲。

吳郎,即吳南卿,是來自忠州的一位“司法”,是杜甫的晚輩姻親,暫住夔州,與杜甫關係很好。

杜甫在夔州有兩處住宅,平時他居住在瀼西草堂,後來杜甫搬到了位於白帝城東十餘里的東屯。搬家後,將瀼西草堂借讓給吳郎住。

而之後,杜甫給吳郎寫了這首詩,也是一封信。大意是:

有客人乘船從忠州來,派人騎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草堂本來是用來消遣的,現在借你搬遷,我停止了宴會出遊。

雲石之間,光彩閃動,高葉當曙;江風颯颯,亂帆湧動,秋色肅森。草堂現在已成了和姻親往來的地方,可允許我閒坐散愁嗎?

詩中主要講述了自己將草堂借給吳郎這件事,已經詢問吳郎自己是否可以常去坐坐。

手繪詩詞|杜甫同情鄰家寡婦,勸吳郎莫立籬笆的故事

第二首:

《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大曆二年(767),杜甫住在瀼西草堂裡。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

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吳郎後,吳郎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作《又呈吳郎》。

大意是:

草堂前打棗任由西鄰,她是沒有飯吃沒有兒子的一位婦人。不是因為窮困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反過來只因為怕她恐懼卻要顯得可親。

那貧婦人見換了新主人您就防著您雖屬多事,但您來了就插上稀疏的籬笆卻好像是太認真。

貧婦人已經訴說過了因為賦稅的徵求而貧窮到骨,我由此聯想到現在戰亂不息帶給百姓的災難而眼淚打溼了衣巾。

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這個似乎和對方身分不大相稱的敬詞,這是讓吳郎易於接受。

從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勸吳郎不要立籬笆,而是允許寡婦去撲棗,並且要經常關心人家。

後面詩人又說,那寡婦見你搬過來,本來就擔心你不讓她打棗。你一搬進草堂就忙著插籬笆,卻也很像真的要阻止她打棗呢!

詩人措詞十分委婉,這是因為怕話說得太生硬,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即官吏剝削,也就是詩中所謂“徵求”。這也就為寡婦撲棗行為作了解釋。

而後又指出了使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這就是晚唐安史之亂以來持續了十多年的戰亂,即“戎馬”。

由一個窮苦的寡婦撲棗的小事,杜甫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憂國憂民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最後一句詩,好像和勸阻吳郎插籬笆的主題無關,其實是大有關係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開一點,他自然就不會在幾顆棗子上斤斤計較了。我們正是要從這種地方看出詩人的良苦用心和他對待人民的態度。

手繪詩詞|杜甫同情鄰家寡婦,勸吳郎莫立籬笆的故事

籬笆的設立與拆除,是人情冷暖的體現,也展現了多數人的自私和少數人的無私。

杜甫身為一個在職官員,能夠真正為百姓所想。作為一個普通居民,願意和左鄰右舍和睦相處。作為一個詩人,句句都流露出一顆同情博愛之心。作為一個長輩願意真誠尊敬地詢問勸解後輩吳郎,可以看出他謙恭的待人態度和厚重的文學修養。

真正的大家,便是這樣捨己為人。他勸解的不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籬笆,而是人們心中自私與關愛之間的那個籬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