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一語,入深秋

“蟻門知降雨,蟲鳴覺近秋”。蟲鳴是秋天的語言,而最具代表的聲音。莫過於寒蟬、蟈蟈和蟋蟀的叫聲了。


一秋一語,入深秋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對蟬的描述。蟬俗名“知了”,秋天的蟬叫秋蟬或寒蟬,老家人稱作”秋涼兒”,生長在夏末秋初,與夏蟬相比秋蟬的形體較小,聲音則委婉悠揚,而不像夏蟬那樣直而高亢。“秋涼兒叫,秋來到”,秋蟬一叫預示著秋天已經來臨,人們就開始忙著種白菜,準備收秋了。秋蟬的壽命很短暫,大約也就二十多天的時間。為了這彌足珍貴的生命,它要在地下苦苦掙扎三到四年才能鑽出地面,然後日夜歌唱,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該向這個幼小的生命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精神致敬。


一秋一語,入深秋

“豆田蟈蟈自在啼,瓜棚蛐蛐不住鳴”。記得眼前這片土地,當年種的全是黃豆,一到秋天,黃豆葉子密密匝匝地纏繞在一起,大片的黃豆地就成了蟈蟈們的天堂,豆汁和豆莢是它們的食物,它們無憂無慮,整日整夜地鳴叫,彼此起伏。你想抓住它並非是一件易事,循著聲音找過去,即使在不遠處看見了它,只要稍微一動黃豆秸,它就會迅速跳到豆田深處逃之夭夭。所以,我們小孩子就天天盼望著生產隊早日收割黃豆。

終於到了這一天,大家手持鐮刀一字排開,每人三壟一齊向前收割舞動,蟈蟈都被趕到地頭,這時孩子大人齊動手,一會就能抓住十幾只蟈蟈。我們將高粱秸劈成席篾兒,再用席篾兒做成枷鎖把蟈蟈夾在高粱秸上。回到家,把蟈蟈放進事先編號好的籠子裡,籠子縫裡塞上幾片菜葉或利片,掛在小院的晾衣繩上,就可盡情享受蟈蟈們的演奏了。


一秋一語,入深秋

到了深秋時節,莊稼收割完畢,天氣日漸涼爽,早晨也有了微霜,偶爾會在荊棘叢中聽到蟈蟈的叫聲,此時捉到的蟈蟈是可以越冬的。拿一個家種的小葫蘆,掏去絲瓤鑽幾個透氣的小孔,將蟈蟈裝在裡面,放到爐火旁邊,一直到深冬下雪的季節,蟈蟈還在溫暖的窩裡悠閒地鳴唱,有人來串門都會驚訝稱讚。在蟈蟈的叫聲裡,人們彷彿感覺秋天並未走遠,這聲音好像能留住歲月,留住豐收的喜悅。


一秋一語,入深秋

“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聲多。”蟋蟀古稱“促織”,俗名“蛐蛐”,在秋天,不管是田間地頭,還是院落牆角,只要有水,蟋蟀就能生存。夜晚,它們便在田野、村莊,甚至農家灶臺“吱吱”地叫著,非絲非竹卻清脆悅耳,或高亢激昂,或纏綿低訴,猶如一首柔美動聽的協奏曲,把鄉村的夜襯托得靜謐而安詳。


一秋一語,入深秋

張燈時分,勞作了一天的人們端著大花瓷碗,蹲在村口、街旁,吃晚飯、拉家常,談笑風生。不遠處的草叢裡,蟋蟀響亮地叫著,偶爾有膽大的蹦到誰的身上,人們也不會理會,孩子們則在人群裡穿來穿去,嬉戲打鬧。夜深了,大人才抱起酣睡已久的孩子戀戀不捨地回到家中。鄉村的月夜,有蟋蟀相伴,大人孩子都會安然入睡,夢境香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