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同義:山溝里飛起脫貧致富「領頭雁」

尤同义:山沟里飞起脱贫致富“领头雁”

引 言: 他們心懷理想、奮發圖強,在專業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他們不畏艱辛、樂觀向上,為了夢想而大膽創新,成為了身邊無數人學習的楷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人曾說:“播撒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撒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撒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撒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播撒一種榜樣,我們能夠時時看到奮鬥的目標和參照物。一個人、一個故事、一段話語,看似平凡簡單,卻能點燃許多人心中的激情與夢想。“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旗幟。

《今日農業》全力出擊,多方聯繫,經專家推薦,全力尋找,發現了一群出類拔萃,影響大眾的榜樣人物,揭開他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旨在樹立模範,激勵更多的人揚帆起航追逐夢想。從這些鮮活的例子裡,我們尋找真諦: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我們需要學習榜樣什麼?……一位榜樣,一種收穫。請持續關注我們全力打造的欄目《榜樣的力量》!

本期特邀嘉賓——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國家穀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原向陽

尤同义:山沟里飞起脱贫致富“领头雁”

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是國家一直以來提倡的鄉村振興戰略重要途徑之一,這種有利於脫貧致富、有利於打造農產品地域品牌特色、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形態與模式是政府和百姓共同推崇和期待的。尤同義帶領婁煩縣當地農民,自力更生尋找農業出路,把當地的馬鈴薯種植產業發展成為婁煩縣“一縣一業”的支柱產業,讓山藥蛋變“金蛋”,成為了婁煩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引擎”。

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淳樸、熱情;他是一個不會服輸的漢子,堅韌、挺拔;睿智、不畏前難。從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到一個地方驕傲擁有36名員工的企業掌門人;從一個與土地相伴三十年已過半百的中年男人,到一個敢於拼搏、創新、追求進步的業界精英,平凡的他用幾十年的坎坷經歷成就了非凡的事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詮釋出一段白手起家的創業傳奇。他就是婁煩縣潤和美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尤同義。

婁煩縣潤和美種植專業合作社是婁煩縣當地優秀的農業企業之一。據瞭解,近年來企業從多元化、多品種農產品種植,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合作社規模、轉變觀念,腳踏實地轉型發展養殖業。如今,婁煩縣潤和美種植專業合作社解決了當地360多戶農民的就業問題,帶動當地農民精準脫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記者來到婁煩縣潤和美種植專業合作社見到婁煩縣同福種養協會理事長尤同義,他質樸的外表,憨厚的笑容,篤定的目光……談起自己的合作社和創業歷程,尤同義感慨道:“貧窮不是農民的象徵,富有才是農民的形象。”讓記者不由得覺得這個農民不簡單。

自力更生找出路 全心全意創事業

尤同义:山沟里飞起脱贫致富“领头雁”

“梅花香自苦寒來”,尤同義出生在60年代,那時的中國正值特大災難之期,飢寒交迫紮根在他的記憶裡。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艱苦的童年生活磨礪出他堅強不屈的性格。尤同義高中畢業後,被分配到邯鄲一家礦務局工作,兩年來死板教條的上下班,千篇一律的工作內容讓他看不到任何發展的希望,他毅然選擇返回自己的家鄉,做了一名地道的農民。在那樣的年月,如同廣大的農民一樣,天生依戀著給不了人們溫飽的土地,又頑強地不甘於生於茲卻不能養於茲的土地。他開始猶豫徘徊,嘗試當民工,下煤窯、做獸醫、做生意。一切都嘗試過後,尤同義發現自己的那點知識遠遠不夠自己發展的需要,於是他開始給自己充電學習。創業的路上充滿了荊棘,尤同義也不例外。用他的話說:“人生的價值觀會隨著閱歷不斷地改變,這一路走過來所有選擇我都不曾後悔,一直不希望別人在左右自己的人生,於是自己需要多一些勇氣去堅定自己的選擇。”

憑著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尤同義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從一畝到六畝再到七十畝,把自家的地和鄰家的地連片;從桃樹、梨樹、蘋果樹、再到核桃樹;從調換到承包,逐漸地發展壯大起來。從2010年承包全村24公頃耕地起開始規模種植,到2018年合計種馬鈴薯40.2公頃,穀子23.45公頃。如今,帶動全鄉20個行政村300多農戶種植馬鈴薯近134公頃。

與此同時,尤同義在發展種植業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發展養殖業。1996年,在婁煩縣畜牧中心扶持下,他開始嘗試養殖。經常到河南、山東、遼寧、內蒙等地實地考察,最終選擇了以牛羊為主的養殖方向,並帶動村民、輻射全鄉共同養殖。為降低農戶風險,尤同義引進優良品種交配,在自家院搞配種試驗,成功後再推廣給養殖戶。為了牲畜冬天草料的足量供應,他不斷學習掌握了先進的種草技術。同時,為農戶配備專業技術員、加工飼料、統一防疫、統一回收並銷售,讓養殖戶全無後顧之憂。

技術創新謀發展 資源循環再利用

尤同义:山沟里飞起脱贫致富“领头雁”

“創業容易守業難”。為了更便於向種養農戶提供各種服務,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創業致富的道路上來,尤同義2009年創辦了婁煩縣潤和美種植專業合作社。村民12戶入社,2010年他又成立了婁煩縣同福種養協會,村民36戶入會。尤同義的種養民營企業同民營企業家的名聲從這個小小的山溝飛起,翻越了萬水千山,傳向了四面八方。

在發展的過程中,尤同義結合婁煩縣的壞境氣候和地理特點,最終選擇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在品種選擇上,他不斷試驗、引進、推廣,精選適合本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最優品種,達到適種、質優、量高的效果。在種植技術上,他實現了馬鈴薯種植壟作及全程機械化,為婁煩打嬴農業翻身仗邁出了堅實的步子。在銷售手段上,他從最初的集中銷售到網訂,再到婁煩縣第一個郵農合作社的成立,把農技指導、農業信息、市場服務集於一掌,隨求拔付、任需揮灑。

尤同义:山沟里飞起脱贫致富“领头雁”

與此同時,養殖業的發展也在齊頭並進。尤同義發現:“農業發展了,於是秸稈就多起來;養殖發展了,於是糞便就多起來。”這一現象,讓他動起了如何循環利用資源造福農民。經過考察試驗,尤同義建起了近百個沼氣池,推行了節能吊炕,煤電省了,整盤炕都熱乎乎的,農民都笑了!

尤同義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事蹟受到了政府單位的認可,“農村拔尖實用人才”、“科技優秀工作者”、“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個人一等功”等等省市縣榮譽稱號相繼取得。他的產品也被國家工商總局審定授予的“同福田潤”產品商標。產品榮獲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證書、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發的“婁煩山藥蛋”地理標誌產品、山西省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證書等等。

創新管理建隊伍 飲水思源勇擔當

尤同义:山沟里飞起脱贫致富“领头雁”

尤同義自擔任婁煩縣潤和美種植專業合作社董事長以來,深知要想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必須抓管理、抓業務、抓隊伍,開創現代化企業管理新局面。

合作社承秉“創造一番事業,帶富一方百姓”的理念,採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將原土地屬於40戶村民的部分耕地的農事管理活動,以每年100元每0.067公頃的價格承包給以上農戶管理。合作社為了提升管理效率,就地解決核心基地周邊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安置,將合作社部分核心耕地的農事管理活動承包給300多個村民,基地每年用工人數3 500人次,人均日工資80元。對基地周邊發展無公害馬鈴薯種植並與其簽訂了收購價格協議,由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統一投入品供應、統一質量標準,專業戶自主經營,合作社採取保護價和市場價靈活變動的方式回購其初級農產品,並按章程規定執行盈餘返還政策。逐步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促進社員和基地周邊農戶持續增收,為地方經濟社會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與此同時,圍繞“婁煩山藥蛋”地標產業,合作社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婁煩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優勢,打造生態馬鈴薯產業循環經濟經營模式,提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實現生態農業的永續發展。

事業越做越大的同時,尤同義銘記飲水思源的人生理念。用他的話說:“財富取之於社會,就要用之於社會。”幾年來,尤同義招收村裡的青壯年剩餘勞動力,實現村民的就近就業,解決了村裡留守兒童的問題。同時,有效解決青年就業,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在十里八鄉的口碑很好。在尤同義的創業字典裡永遠有個堅定地信念,那就是“夢想”。他說:“每一個創業者在創業之前就應該想清楚為什麼要創業,因為創業動機意味著你傾注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資源,創業者切記不可盲目地創業。”

尤同义:山沟里飞起脱贫致富“领头雁”

記者:辛霞

校對:賈曉瓊

終審:郝建玲

掃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更多農業知識等你探尋

尤同义:山沟里飞起脱贫致富“领头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