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養雞實用技術要點

山地养鸡实用技术要点

品種選擇。山地養雞的特點是放牧,在品種選擇上應當選擇適宜放牧、抗病力強的土雞或土雜雞為宜,如陽山雞、清遠麻雞、三黃鬍鬚雞、中山沙欄雞、杏花雞、信宜懷鄉雞、廣西雞等地方優良品種均適宜山地飼養。這些品種都是經過長期選育逐漸形成適宜山地放牧飼養的優良品種,雖然生長速度較慢,飼料報酬低,但肉質鮮美,價格高,利潤大,應作為山地飼養的首選品種。

山地养鸡实用技术要点

飼料選擇:一般來說,優質土雞的生長速度較慢,對飼料營養水平的要求比較低,但也不能只喂單一飼料,以免造成營養缺乏,影響生長髮育,降低成活率。應當選擇優質土雞系列全價顆粒料或混合飼料。另外,可以用山地種植的南瓜、蕃薯、木薯等雜糧代替部分混合料。

場地選擇:山地養雞的場地選擇是否得當,關係到衛生防疫、雞的生長以及飼養人員的工作效率,關係到養雞的成敗和效益。場地選擇應遵循如下幾項原則:

(1)既有利於防疫,又要交通方便。

(2)場地宜選在高朗、乾爽、排水良好的地方。

(3)場地內要有遮蔭設備,以防暴曬中暑或淋雨感冒。

(4)場地要有水源和電源,並且圈得住,以防走失和帶進病菌。

另外,雞舍設計的要求是:通風、乾爽、冬暖、夏涼,座向宜坐北向南。

山地养鸡实用技术要点
山地养鸡实用技术要点

飼養管理:一、雛雞飼養管理要點。雛雞的生長髮育特點是體溫調節能力差、生長速度快、消化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敏感性強、喜群居、膽小。因此,在飼養管理上要抓好如下幾點:1、滿足雛雞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溫度,是育雛的首要條件。育雛室內溫度要求是:0—1周齡,33~30℃;1—2周齡,30~37℃;2—3周齡,27~24℃;3—4周齡,24~21℃;5周齡以後保持常溫。溼度。主要是注意溼度過高或過低的天氣。通風。糞便和墊料,在微生物、溫度與水分的作用下,會分解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氨和硫化氫,所以雞舍要求通風良好,多開對流窗或裝排氣扇。光照。一週齡內可保持24小時連續光照,一般要求是隨著雛雞日齡增大而相對減小光照時間和強度。密度。為保證雛雞群獲得充分的運動和減少疾病的產生,密度要求是:1—10日齡,70—80只/平方米;11—20日齡,50—70只/平方米;21—30日齡,30—40只/平方米;31—40日齡,20—30只/平方米;41日齡以後,10只/平方米左右。

2、滿足雛雞的營養需要,提供充足的飲水和全價飼料。

3、管理上注意觀察雞群的生活動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得到及時處理。

4、按照免疫程序接種好疫苗,這是養雞成功與否的關鍵性措施。

山地养鸡实用技术要点

二、放養階段的飼養管理要點。

放養包括中雞階段(40—90日齡)和大雞階段(90—150日齡),中雞階段主要是形成骨骼和肌肉,大雞階段既長脂肪又長羽毛,根據其生長髮育特點,在飼養管理上抓好如下幾點:

1、中雞初期給予足夠的營養物質,尤其是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

2、由室內飼養轉為放養和由小雞飼料轉為中雞飼料必須有7—10天的過渡期逐漸過渡,以免應激造成損失。

3、小公雞要適時閹割(45日齡左右),成功率高,應激少。

4、放牧場地要求寬闊、圈得住、沒積水、有遮蔭、有青草和砂粒。

5、定期驅蟲,60日齡左右一次,90—100日齡一次,進入育肥期前2—3天一次,共三次。

6、大雞階段的飼料應適當增加能量飼料的比例,使其有適度的脂肪沉積,達到育肥上市的目的。

7、育肥期的管理要求減少雞的運動、適當遮光、保持安靜、舍內溫度控制在20℃左右。

疾病控制。導致雞病發生的原因很多。物理因素,如飼料配合不當、溫度過高過低、應激與外傷等;化學因素,如藥物過量、誤吃農藥吸入有害氣體等;生物因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所以,在疾病防治上應抓好如下幾點:

1、牢固樹立防重於治的觀點。這是疾病防治的基本方針,事實上大多數養殖戶都是重治輕防,導致雞發病率高、死亡大、成本重、效益低。

2、樹立用疫(菌)苗防治疾病的觀點。這是防治疾病最重要、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多數重大傳染病都可通過接種疫苗進行預防,疫苗接種成功與否,與雞的母源抗體、接種方式和接種時間有直接的關係,因此,不同的雞場各有不同的免疫程序。

3、樹立綜合防治的觀點。即從建場、進苗到飼養管理的各個環節都要從有利於防疫的角度去考慮,這是防疫規則的總要求,是養雞業走向產業化、集約化的基本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