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便利店發展要避免替市場代勞

促進便利店發展要避免替市場代勞

模糊的便利店

北京市商務委等7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19條新措施。要求居住項目規劃按每千人10到20平方米預留便利店業態空間。新開店最高補助500萬元。北京市將用三年左右時間,使全市連鎖便利店門店數量達到6000家以上,每個社區原則上配備2個連鎖便利店,實現城市社區全覆蓋。(10月18日《北京商報》)

要判斷一個地方經濟是否發達,觀察便利店特別是品牌便利店的數量,據此估測零售業態狀況,是個不錯的辦法。凡是零售終端密集,品牌便利店開得多開得密的地方,說明居民消費水平不差,城市經濟水平自然也不差。便利店多的地方,往往才是一個城市,真正意義上的市中心所在。

便利店可以作為判斷區域經濟的一個重要指標,但那絕不是說只要把便利店開得多多的,一個地方經濟肯定就會棒棒的。便利店的存在狀況,只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便利店行業,被稱為是一個“彎腰撿鋼鏰兒”的行業。鋼鏰兒當然也是錢,但終歸是小錢,而且得一個一個地彎腰撿,一年365天,甚至每天24小時,賺的是個辛苦錢。

雖然因為新零售的風靡,便利店行業近年來貌似受到了更多關注,也有資本注入搶灘的跡象;但是,無論是互聯網也好,新經濟也罷,給便利店行業帶來的革命性改變,依舊很少。夫妻小店式的便利店,固然是個不錯的吃飯營生;連鎖性品牌便利店的發展,卻並不是特別順利。

哪怕是口碑很好的日系便利店,在我們這兒也屢屢碰壁。7-11進入北京14年,門店不過兩百多家;羅森在上海經營20多年,至今仍未實現全面盈利。尤其是今年,便利店行業寒風料峭。因善林資本爆雷,鄰家便利店在北京的168家門店一夜之間關閉。北京131便利店隨後也發佈公告,稱公司出現資金週轉問題。

便利店行業正被一種緊張的氛圍環繞,不知道,這是否北京7部門聯手出臺文件,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背景。但是,說實話,便利店發展終歸是市場的活兒,理應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三年時間開出6000家便利店,每個社區配備2家,這能不能做到?按照我們的辦事效率,很有可能做到。問題是,開得起來,能不能開好?這恐怕就不是發通知管用的了。

隔行如何山,便利店看起來只是家門口的小生意,但要想開得好,開得受歡迎,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連鎖便利店,既考驗能否形成強有力的供應鏈及物流體系,也考驗能否提高商品、服務與周邊客群的匹配程度。新開店最高補助500萬元的刺激之下,會否滋生尋租腐敗暫且不說,誰有資格拿誰沒資格拿也不提,光是這些納稅人的錢砸下去,會不會都給浪費了,就挺令人擔憂的。

便利店開得多不是目的,能不能開得好,開得下去,市場才有發言權;同樣,便利店全覆蓋也不是目的,哪裡適合開,哪裡不適合開,還得市場說了算。相關部門要促進便利店發展,可以在開店審批上簡政放權,在稅費減免上有所優惠,但也要避免讓計劃替市場代勞,直接人為劃出一個滿城盡有便利店的紙上圖景,再以開店補助之類的方式去簡單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