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01、声音留存记忆,文字遇见人生

咒骂是冷的,咒骂不需要大丽花,不需要面包、苹果,不需要夏天。它既不是用来闻的,也不是用来吃的。咒骂只是用来搅动漩涡和平躺的,用来短时间地暴怒和长时间地保持安静的。它把太阳穴的跳动沉入手腕中,将深沉的心跳提升到耳朵上。咒骂会升级,会令人窒息。 如果咒骂中断了,那它就从来没有存在过。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02、所有的遇见里,其实都是故事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是赫塔·米勒长篇小说代表作。散漫之式的布局,虽有些许跳脱感,但这一点反而与米勒的诗性语言达成很好的契合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跃动的律感,多少削弱了一点隐晦带来的障碍。

散漫的文风加上隐晦的色彩揭露了集权统治下人民的生活现实,衬托出更加现实的状态。切割阴影的杨树、上下颠倒的裙子、独裁者照片上的卷发、吞食自己幼崽的老猫……每一个细细品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当然,全文最明显的意象——狐狸,那条主人公每次回家都会发现短了一截的狐狸尾巴,时时揭示着局势的紧张、生命的危机感。

03、故事的震撼,源于文字的力量

在这个国家,眼睛的黑色中透射出的光线落下的地方,就是人们立足的地方,就是他们脚下的顺着喉咙笔直爬上来又顺着后背笔直爬下去的一方土地。 独裁者的额头上坐着一只蚜虫在装死。 霜冻一旦来临,那就是十月了。它会在一夜之间打光树叶,如同一场事故。

最后克拉拉把项圈从长长的脖子上摘下来,冬天就已经过去了,这片麦地和那边的墙壁都说明了冬天是如此短暂,墙内的人头还来不及发出声音就已经把冬天远远地抛在脑后,为了不打消克拉拉的念头,阿迪娜决定把猫的眼睛刺瞎,于是猫在颓废的草地上就已经开始拉下长长的影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长长的,只有声音很短暂,和冬天一样短暂。

一个人差不多就是一块面包 孩子们的头发里沾有尘土。尘土让头脑变得固执,把头发弄得歪斜,把睫毛弄得短短的,把眼神变得坚硬。 在真正的伤心之周,由于猫的眼睛里没有画面,因此每一场爱都是一个谣言。 习惯被打破了,人会有一种寒意。

这是一只禁歌,这支歌有酒精的味道。上面的旗子们失去了理智,下面的头颅们酩酊大醉,脚上的鞋子迷惘。旗子跟着这些男人走进街道对面的夜色。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