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收益「破3」清盤頻發 寶寶類基金遭遇「新資產荒」壓力

近七成收益“破3”清盘频发 宝宝类基金遭遇“新资产荒”压力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洪小棠 佔據公募基金市場過半江山的貨幣基金,正在面臨收益持續下行的情況。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2018年10月18日,接近七成的貨幣基金收益“破3”,即7日年化收益率不足3%。

另一方面,近年來規模不斷擴容的貨幣基金,也出現清盤“高峰”。今年以來,遭遇清盤的貨幣基金數量也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14只(A、B類份額分開計算)。

記者發現,不少已經清盤的貨幣基金都具有較明顯的機構大比例持有特徵,該類基金的清盤亦與委外機構的撤退有關。

在記者採訪的多位基金業內人士看來,當下貨基收益率走低的背後,是資管新規落地、金融業去槓桿、股市深度調整、貨基規模的不斷擴容等因素帶來的“新資產荒”。

機構定製貨基退潮

近些年來,貨幣基金以其通常為4%甚至5%的收益和便利的流動性,深受投資者喜愛。尤其在A股市場劇烈波動和持續下行期間,貨幣基金更是成為資金湧入的重要選擇。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8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9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14.08萬億元。其中,貨幣基金的規模達89492.48億元,佔據63.56%。

不過,今年以來,貨幣基金的收益卻在頻頻走低,10月份以來更是出現大規模“破三”的情況。

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Wind數據發現,截至10月18日收盤,649只仍在運營的貨幣基金中(A、B類份額分開計算,下同),7日年化收益率低於3%的貨幣基金已達437只,佔比高達67.33%,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僅為2.82%,較去年同期的4.03%下跌了121個BP(基點,一個基點即0.01%)。

其中部分貨基的收益下降頗為明顯,例如中信建投貨幣A截至10月18日的7日年化收益僅為1.83%,同比下降達302.2個BP。

部分貨基在收益下降的同時規模也出現了下滑。例如,截至10月18日,7日年化收益率同比下降BP達299.1個的嘉實現金寶,其今年中報規模較去年底減少了25.59%,縮水比例達95.74%。

收益下行的同時,今年以來,貨幣基金的清盤數量也達到歷史高峰。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共有不少於14只貨幣基金選擇清盤,而在2017年,這一數據僅為5只。

上述已清盤貨基中,不少在清盤前經歷了規模的大幅銳減。例如8月23日結束託管的“泰達宏利京天寶B”,早在去年底時資產淨值尚為11.63億元,而今年中報時規模已經歸零;“西部利得天添益貨幣B”去年年報規模為5.17億元,而今年中報時僅為0.17億元,該基金也於8月14日完成清盤。

如此大規模的貨基清盤與規模消散,與機構定製基金的大退潮不無關聯。

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清盤的9只貨幣基金在去年年底時,除“安信保證金”的機構持有比例為57.04%外,其餘8只基金的機構持有比例均在97.86%以上。“中歐駿益”的機構持有比例甚至高達100%,同期持有人戶數為241戶。

事實上,上半年多隻規模大幅銳減的貨基也存在機構戶數佔比例較高的現象。統計顯示,上半年共有19只貨基規模縮減超過100億元,其中12只的機構持有比例超過80%,且戶數少於500戶。

記者採訪瞭解到,機構定製貨基的退潮很大程度上是資管新規進一步遏制委外業務的結果。

“資管新規對嵌套投資的種種限制,不斷遏制銀行的委外業務,進而削減銀行在各種定製基金上的投入,貨幣基金顯然也受到了影響。”一家非上市股份制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人士對此認為。“對銀行來說,定製貨基可能能夠有稅優、賬戶便利透明性、低交易成本等優勢,但要考慮的是貨基最終的投向還是以同業存單為主的銀行體系。”北京一家大型券商公募基金分析師指出,“這等於銀行的表內外資金正在委託基金購買銀行體系的負債,無疑是資金空轉,因此資管新規遏制銀行定製貨基並不是沒有意義的。”

遭遇“新資產荒”

貨基收益下降的原因來自於多個方面,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發現,今年以來股票市場信心不足的走低、下半年降準等貨幣政策轉向寬鬆信號的出現,以及影子銀行去槓桿提速、銀行體系受制於壞賬率而出現風險偏好的下降帶來的一場“新資產荒”等因素,是當下貨基收益下降的主因。“資產荒”的概念起始於2015年底-2016年初,彼時常用於描述銀行委外配置盤投資標的的缺乏,而如今的“新資產荒”背景,與此前則有一定的相似性。

股票市場下行壓力的加大,進一步提升市場的避險需求與貨基總規模。“因為A股的市場風險還在發酵,熊市沒有走完前,很多閒置資金都進入了貨基來觀望,不少機構都希望坐等市場估值進一步下跌再出手,這種集體行為造成了貨基市場中的‘流動性陷阱’,資金的空轉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師表示。

數據似乎也是對上述觀點的印證,統計發現,收益的普降下滑並未影響貨基市場整體規模的持續擴張。記者計算發現,今年上半年上述649只統計口徑內的貨基合計規模增加1.09萬億元。

與此同時,銀行系統因壞賬率提高、風險偏好下降帶來的“新資產荒”也在給貨幣基金收益帶來壓力。“由於信用風險事件頻發,壞賬率正在走高,而為了保證資產質量銀行則會出現風險偏好下降的惜貸現象,但是宏觀層面的準備金和其他調節政策卻在寬鬆。”前述基金研究員表示。“現在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很好,但體系外是缺錢的,而體系內的錢出不去,只能在裡面空轉,進而影響到貨基的收益。”

更多業內人士認為,貨基收益下行的主因,仍然是資管新規下“去槓桿”所致。“去槓桿的背景下,同業存單的供需不斷增加,而同存收益則持續下滑。”前述股份行人士坦言,“貨基很多時候都是投資於同業存款,同業存款收益下降顯然將波及到貨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