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羣

以餘姚梁弄為中心的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全國十九塊根據地之一,曾有無數革命志士在這裡拋頭顱灑熱血,留下了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政治部舊址、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舊址、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等十餘處紅色革命遺蹟,創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抗日救國、拯救民族危難的光輝歷史。由此,四明山成為了“抗戰名山”,梁弄被稱之為“浙東小延安”。2005年,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被黨和國家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被共青團浙江省委、浙江省旅遊局命名為“浙江省百萬青少年紅色之旅經典景區”。2006年5月,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0月又被省委組織部命名為浙江省黨員教育培訓基地,2008年被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


現向遊客開放的景點主要由浙東行政公署舊址、浙東抗日軍政幹校舊址、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新浙東報》報社舊址、浙東銀行舊址、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舊址、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譚啟龍舊居和正蒙學堂舊址等組成。

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 1943年4月,隨著姚南重鎮梁弄鎮的收復,中共浙東區委即遷址位於青山碧水之間梁弄鎮橫坎頭村。建國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原浙東區委舊址建立了“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1992年正式定名為“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由公安部原部長、原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王芳同志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紀念館正樓7間,常年對外展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浙東革命根據地有關黨的建設、政權建設、武裝鬥爭、統一戰線等七方面內容,共陳列歷史照片162幅,圖標39張,各類革命文物261件,三級文物15件,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浙東革命鬥爭的歷史。


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


浙東行政公署舊址:舊址在橫坎頭村上新屋,浙東區黨委舊址南邊,原系梁弄橫坎頭村黃氏家族的一座民居大院,該院始建於1888年(清光緒13年),佔地2640平方米。浙東行政公署舊址紀念館,陳列分兩大部分。一是浙東抗日民主政權史蹟陳列;二是浙東行政公署內設各機構辦公室原貌佈置。抗日戰爭後期,浙東抗日根據地日益鞏固與壯大。遵照共產主義導師列寧關於“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和毛澤東“搶杆子裡面出政權”的思想,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於1945年1月在梁弄正蒙街學堂召開了浙東敵後各界臨時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譚啟龍代表浙東區黨委提出的《施政綱領》,會後正式成立了浙東行政公署,由連柏生任行政公署主任,吳山民、王仲良為副主任。同時任命了各地區的行政專員、特派員和各縣縣長。


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


浙東抗日軍政幹校舊址:幹校於1944年10月建立,是在原新四軍教導大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和延安的“抗大”屬同一種模式,如同現在的中央黨校和地方黨校一樣,與浙東行政公署在同一個三合大院,大院內的天井是軍政幹校的露天課堂,室內課堂面積180平方米。軍政幹校在極其艱苦、簡陋的戰爭環境中,同樣具有十分規範的招生簡章,她是培養軍隊人才的搖籃,開設有政治、軍事、文化課等,衛浙東部隊和地方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質和理論水平的黨政軍幹部。幹校內有部隊辦公室、總務處、食堂灶間和教室。尤為珍貴的是舊址內現還保存著當年新四軍戰士繪製的數幅壁畫,真實表達了當年戰士們抗戰到底、解放浙東的必勝信心。

《新浙東報》報社舊址:1943年《新浙東報》創辦,改版了於1942年創辦的《時事簡訊》,成為浙東區委機關報,區黨委成立了譚啟龍、何克希、張文碧、張瑞昌、江嵐為成員的五人黨報委員會。第一版刊登新華社重要電訊和中共中央重要指示。報道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要聞,並經常發表浙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機關的指令;第二、第三版為國際國內新聞;第四版為科學文化版。後增出“新時期”專頁,並設不定期的“生產”、“浙東婦女”專刊。《新浙東報》印刷廠的機器和鉛字都是從敵人那裡繳獲。1943年7月7日,出版了第一張報紙。

浙東銀行舊址:浙東銀行舊址距中共浙東區委舊址僅十米。1945年,浙東銀行發行抗幣,作為浙東行政區的本位貨幣,以圓為單位,分壹圓幣、伍圓幣、拾圓幣三種(《抗幣條例》中還有伍拾圓幣,實際未發行),用上海道林紙印刷,總髮行量為二百萬元。它的成立和抗幣的發行,加強了浙東根據地在對敵經濟鬥爭中的戰鬥力,首先,打擊了偽幣流通,開闢了新的金融戰線,培養和造就了一支金融力量;其次,穩定了金融市場,平抑了物價,受到群眾的歡迎,樹立了黨在群眾中的崇高威信;第三,維持和保證了不對和行政人員的經費需求。同時對穩定經濟、促進生產等諸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1945年9月下旬,新四軍浙東縱隊奉命北撤,浙東銀行完成了歷史使命,並對抗幣進行了回收兌換。


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


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舊址: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舊址,位於梁弄鎮小嶺街“小源和”。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和浙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指揮中心。原址現開闢為新四軍浙東縱隊史料陳列室。該舊址是目前保存相當完好又頗具地方建築特色的一座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築。為緬懷新四軍遊擊縱隊抗擊敵軍、浴血奮戰的不朽業績,弘揚光榮革命傳統,展出了反映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浙東縱隊活動的珍貴歷史照片、複印件、影印件、圖表、創作畫等140餘幅,實物50多件。譚啟龍同志專門題寫了“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史料陳列室”。展覽於同年7月正式向社會開放。葉飛上將為司令部舊址題詞:“抗日干城”。

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於梁弄鎮西側獅子山戰鬥遺址的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紀念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浙東抗日根據地烈士及解放戰爭時期浙東革命根據地烈士的重要建築物,是全國、浙江省和寧波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始建於1973年11月,擴建於2001年。1988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1996年由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座建築,緊靠四明湖,氣勢雄偉,周圍景色優美。從山腳到山頂,共有五層臺階,石梯219級。紀念碑聳立在獅子山頂,高18.5米,用花崗岩砌成,碑正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碑基四周有兩層平臺,面積3600平方米。烈士陵園內闢有革命烈士史蹟陳列室,展出58位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烈士照片和生平事蹟簡介,及846名革命烈士英名錄。

譚啟龍同志舊居:譚啟龍舊居是1943年浙東區黨委書記譚啟龍來到橫坎頭村駐地之後的寓所,主要是譚啟龍和夫人嚴永潔生活場所,其中譚啟龍和嚴永潔的第二個兒子就在此出生。舊居建築面積180平方米,為木構兩層小樓,每層三開間,總面積約兩百八十平米,其形制在浙東地區也十分常見。舊居建築修繕,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設計和施工,陳列布展以史實為依據,布展形式儘量詩化、活化,使陳列兼具真實性和可看性,於2013年4月26日對外開放。譚啟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獻身於共產主義事業的一生,他的光輝業績將永載史冊。“譚啟龍同志之墓”碑文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同志親筆題寫,他的墓碑和骨灰安放在他曾經戰鬥過的四明山上,他生前也曾多次攜家人重返四明山這片革命熱土。

浙東敵後各界臨時代表大會舊址(正蒙學堂舊址):正蒙學堂坐落於餘姚市梁弄鎮正蒙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由鄉紳黃守齋先生創辦的一所著名學校,校名稱正蒙,有“蒙以養下,匡扶正義”之意。在1945年1月21日至31日,浙東敵後各界臨時代表大會在此舉行。此次會議選舉產生浙東臨時參議會。浙東敵後各界臨時代表大會是浙東歷史上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會議,會議通過的法令、政策,使根據地的各項工作有法可依,社會秩序逐漸穩定,是浙東抗日政權建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動員浙東人民爭取抗戰最後勝利的誓師大會。2014年3月4日,正蒙學堂舊址(浙東敵後各界臨時代表大會舊址)正式對外開放,現已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址: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