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比賽催生4個專利!「以賽促培」這樣做,還怕老闆不滿意?

一场比赛催生4个专利!“以赛促培”这样做,还怕老板不满意?

本期導讀:

創新創業大賽提供了一個“項目化實施、團隊化運作、成果化展現”的平臺,切實幫助銀聯發現並點燃了創新人才。

  • 三大賽道,提供豐沃土壤

  • 跨部門組隊,激發創意靈感

  • 賽訓結合,項目與人才協同並進

  • 資源整合,多渠道促項目落地

本文是2018年10月推送的第35篇乾貨,計3688字,閱讀時間6分鐘。

文 | 張碧雪 本刊記者

來源 | 《培訓》雜誌10月刊

中國銀聯的誕生

讓我們實現了一張卡“走天下”的夢想

而如今

在雙創賽道上酣暢奔跑的

中國銀聯

能否帶我們點燃創新人才的熱情?

一同走進銀聯

看銀聯創業大賽如何“引爆”創新的火花?

↓↓↓

中國銀聯支付學院(以下簡稱“支付學院”)曾在2016年舉辦過“編程馬拉松”和“創新大賽”;在這兩個項目機制與成果的基礎上,支付學院聯合企劃部、科技事業部、電子支付研究院,將賽事升級為“銀聯杯創新創業大賽”。

一场比赛催生4个专利!“以赛促培”这样做,还怕老板不满意?

賽道區分化 讓更多可能發生

創新需要不同的土壤。考慮到創新在實際落地時可能存在的多種形式和多樣場景,支付學院對比賽內容進行區分,分別設立了商業創新、產品創新以及人工智能建模三個賽道,並定製了符合各賽道實際的比賽標準。

三大賽道 各顯神通

項目組為賽道設計反反覆覆討論了很久。劉永傑表示,處在不同崗位上的銀聯人,所產生的創新思路和想法一定不同,設立三個不同的賽道,就是為了幫助銀聯人更精準地將創新想法落地,同時也利於降低創新門檻;從另一個角度看,銀聯也需要多種創新機會。

  • 商業創新賽道

商業創新賽道主要面向在商業或業務模式、營銷策略、產品推廣、基礎技術應用等方面有創新想法的員工,希望員工圍繞銀聯核心業務,設計相關行業或產業的業務模式,有效整合銀聯產品,提出解決方案。

  • 產品創新賽道

產品創新賽道聚焦創意的產品化實現,主要面向技術條線員工,要求員工將想法通過編程變成產品Demo原型,並進一步探索這一創新技術成果的商業化應用。

如果說商業創新是基於銀聯現有業務所做的改進和更新,那麼,產品創新就不再僅僅依託銀聯,很多產品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 人工智能建模賽道

為助推銀聯向高科技公司轉型,支付學院特別設立了人工智能建模賽道。這一賽道聚焦人工智能的算法優化,以此激勵銀聯人重視底層算法技術的革新,鼓勵他們將最新的算法技術研究成果應用於公司的主線業務中,為公司業務帶來新的增長點。

一场比赛催生4个专利!“以赛促培”这样做,还怕老板不满意?

第一屆銀聯杯創新創業大賽啟動會

一場思維的盛宴

銀聯鼓勵來自不同部門、不同專業背景的員工一起組隊參賽,特別是產品創新賽道,技術部門員工與跨部門員工交叉組隊,才能真正實現技術與商業的有效碰撞。同時,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也要求有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事情,比如有人懂財務、有人懂產品、有人懂技術、有人懂市場,等等。

  • 鼓勵為主,文化創新

當然,完全由技術條線的員工組隊參賽也並非不可,支付學院會為參賽者提供必要的輔導。劉永傑表示,作為一家國企,銀聯對創新創業的態度始終以鼓勵為主,“在這樣的文化裡,能夠激發大家鼓足勇氣站出來,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再用各種各樣的門檻去限制,可能最後參與的隊伍會非常少。”

  • 跨部門組隊,智慧碰撞

最終,報名參賽的173支隊伍中,有近四成的團隊由跨部門、跨公司的員工組成。在劉永傑看來,這樣的團隊呈現出來的產品反而更有價值和落地性,也更能打動評委。

商業創新和產品創新兩個賽道,都需要參賽員工針對創新點子構建完整的項目方案。與這兩個賽道不同,人工智能建模賽道重在考察員工的機器學習算法運用能力和針對特定應用場景的建模能力。

因而,在比賽標準與形式上,前兩個賽道與人工智能建模賽道有所區別。

場面激烈 三輪對決

商業創新和產品創新兩個賽道的比賽都需要經歷初賽、複賽、決賽三個環節。從整體來看,對於一個創新項目的評價,銀聯採用的是全球領先的評價標準——衡量方案的“用戶渴望度、落地可行性、商業盈利性”,同時,也十分關注項目與公司業務的契合度。具體到每一輪比賽,其評審標準則各有側重。

一场比赛催生4个专利!“以赛促培”这样做,还怕老板不满意?

參賽團隊合影

  • 初賽階段——線上打分、文字點評

兩賽道的參與者需要提交項目方案書,並完整闡述項目方案,討論項目的用戶渴望度、落地可行性和創新程度,初步探討項目的商業盈利性。

支付學院邀請了35位來自銀聯內外部的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團,對項目方案書進行線上評分,並提供文字點評。這一階段的評價標準,主要關注落地可行性、創新程度以及團隊成員的契合度。

  • 複賽階段——優化方案,現場路演

複賽階段,兩賽道的參與者需要優化初賽方案,並進行現場路演。同時,支付學院引入了MVP(最小可行性原型)驗證概念,鼓勵、引導參賽者將自己的創新方案做成最小可行性原型或產品Demo,並第一時間從用戶中獲取反饋,快速迭代。

本階段由30位專家現場打分,重點考察參賽團隊的創新方案、MVP構建和用戶驗證結果以及現場路演效果。

  • 決賽階段——整合方案、尋找盈利點

決賽階段,參賽團隊需要進一步整合方案,深度探討項目的商業模式和盈利前景,並從戰略角度審視項目能否為銀聯業務提供增長點。

專家評委除了考量項目的用戶渴望度、落地可行性、創新程度、MVP驗證成果和路演效果外,更進一步考察項目與公司業務的契合度和商業盈利性。

此次,有20個團隊入圍兩賽道的決賽,銀聯總公司的“營銷反欺詐”項目和銀聯國際與總公司聯隊的“銀聯區塊鏈退稅”項目分別取得商業創新賽道、產品創新賽道的第一名。

一场比赛催生4个专利!“以赛促培”这样做,还怕老板不满意?

商業創新和產品創新賽道決賽入圍項目展示

技能第一 ,比賽第二

人工智能建模賽道中,參賽者需要完成3道與銀聯實際業務問題相關的建模題目,如人機識別、風險評估和精準營銷等。該賽道僅需建模和路演兩階段,建模階段持續5周,每週支付學院都安排了兩次階段性排名,鼓勵參賽者提升競爭意識,不斷迭代建模方案。

一场比赛催生4个专利!“以赛促培”这样做,还怕老板不满意?

某參賽項目團隊複賽路演

在該賽道開展前,項目負責人主要做了兩項準備工作:

  • 第一,為參賽團隊統一發放相關數據,並規定了提交方式;

  • 第二,安排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創新創業小課堂,從技術角度為參賽者提供最前沿的知識與解決方案,助其更好地上手實踐。

課上、課下學不停

關注大賽產出能否推動公司業務發展的同時,支付學院也非常關注員工通過大賽獲得怎樣的成長。劉永傑認為,員工只有在大賽中動態地開闊視野、收穫知識、習得技能,才能學以致用,不斷地激發創造力,迭代出更棒的產品與方案。

支付學院引入了“以賽代訓、賽訓結合”的培訓思路,在大賽的不同階段開展了“創新創業小課堂”“工作坊馬拉松”等培訓活動,幫助員工成長。

創新創業“

小課堂”,破解雙創難點

支付學院聯合銀聯不同條線的力量,參考歐美創新創業商業模式的課程,設計了12節創新創業小課堂。其中既包括三個賽道的參賽者都需參與的“創新必修課”,也含有針對各自賽道的“選修課”。小課堂適用於商業創新和產品創新賽道的初賽階段,以及人工智能建模賽道的建模階段。

  • 營造線上、線下學習氛圍

這12節小課堂的授課形式多樣,有線下的面對面授課,也有線上基於直播平臺和微信群的授課。同時,相關課程資料也都同步上傳到銀聯的網絡學院,供參賽者隨時收看。“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課程場景,我們給銀聯人創造了一個社群學習的氛圍,累計 2500 餘人次現場參與或收看了創新創業小課堂。”劉永傑說。

  • 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

創新創業小課堂以TED分享的形式呈現,支付學院不僅調動了銀聯內部資源,鼓勵中高層、骨幹員工成為小課堂講師,講述人工智能、VR/AR、區塊鏈等領域的實踐心得,還邀請了外部創業、產業和投資專家來分享前沿理念和行業洞察。

時間短暫但內容精幹的小課堂,能夠有效幫助參賽者快速診斷初創一個項目時所遇到的問題,破解創新創業難點。

工作坊“馬拉松”,助敏捷團隊開發

支付學院為成功入圍商業創新和產品創新賽道的44支隊伍舉辦了為期3天的工作坊。此次工作坊可被看作是一次注重效率和成果的馬拉松式敏捷團隊開發之旅。

在三天的日程中,支付學院串聯了“主題演講”“互動工作坊”“敏捷團隊工作”“導師診所”“每日分享會”五個板塊,目的是讓參賽團隊邊學邊做,既能高效收穫創新知識工具,聆聽行業嘉賓分享;又能快速迭代方案,即時獲得導師的教練式輔導。

一场比赛催生4个专利!“以赛促培”这样做,还怕老板不满意?

商業創新賽道導師答疑

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學院引入了導師制,為兩賽道的各個團隊分別配置了一位內部導師和外部導師。導師的主要職責是,幫助各團隊系統性梳理創新方案,構建清晰的商業模式、完成商業計劃書,製作產品原型或產品Demo,以及指導團隊完成現場路演。

不管在何種培訓活動中,支付學院都將“賽訓結合”的宗旨一以貫之,一方面幫助員工最大程度地學以致用,另一方面有效激發員工的創造力與競爭欲,鼓勵團隊協作。

對於銀聯來說,雙創大賽不僅是一次創新的落地,同時也是對企業內部培訓的一次創新實踐。劉永傑相信,好的創新創業培訓,一定能夠形成員工自身成長、創新項目發展、公司業務增長的良性循環。

整合資源 多渠道促項目落地

與銀聯業務的契合度是比賽中一個重要的評審維度,因此從中脫穎而出的項目幾乎都很實際,落地的可能性也比較大。與此同時,支付學院會藉助多種渠道促進項目落地。

舉辦成果孵育交流會

目前,支付學院已通過“成果孵育交流會”的形式,聯結創新創業項目團隊和相關事業部等支持方,組成項目落地小組。這是一個雙贏的結合,較原先的項目團隊而言,作為部門的支持方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資源;

對事業部等支持方來說,他們選擇結隊的項目與自身工作聯繫度很高,對部門業務的發展頗有助益。在2018年1月份的成果交流會上,20多個獲獎項目幾乎全部被認領。

接下來,對於這些優質項目的發展,支付學院將從三方面入手:

  • 第一,對接公司內部孵育機制;

  • 第二,幫助有技術門檻和架構創新度的優質項目申請專利保護;

  • 第三,進行資源整合,對接公司內外部的創投平臺。


一场比赛催生4个专利!“以赛促培”这样做,还怕老板不满意?

產品創新賽道工作坊開場破冰

內部創業小平臺

如果一些項目團隊想要獨立發展,銀聯也專門推出了一個內部創業管理辦法,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這麼做的意義在於,脫離出去的項目團隊仍然作為銀聯閉環生態的一份子而存在。

此次大賽中的獲獎項目,已有4個申請到了國家專利,一半以上的項目在陸續投產。榮獲產品創新賽道特等獎的“銀聯區塊鏈退稅”項目,已在六個國家開始試點。同時,還有一些獲獎項目得到了銀聯內外部創投機構的青睞,他們願意投入資源和資本對項目進行加持。

活用內外部資源

在舉辦大賽的過程中,支付學院總結出一個心得:整合、活用銀聯內外部資源非常關鍵。

  • 一方面,獲取高層的支持並調動內部專家的積極性,邀請他們充當大賽的導師或評審,對於項目的產出和落地具有很大的實際價值。

  • 另一方面,引入優質的外部資源,能夠對企業內部的創新產生催化作用,更有利於優質項目走出企業,邁入行業。

比如,支付學院邀請外部創業、產業、投資專家擔任評審,可以為參賽項目提供另一個視角的建議;對接外部創投機構,能夠有效幫助項目脫離銀聯獨立發展,並存活下來。

一场比赛催生4个专利!“以赛促培”这样做,还怕老板不满意?

獲獎團隊上臺領獎

劉永傑用“令人驚喜”四個字形容對大賽的感受。他表示,“這次大賽提供了一個‘項目化實施、團隊化運作、成果化展現’的平臺,也確實幫助銀聯發現並點燃了創新人才。”

實際上,支付學院將此前的賽事升級為覆蓋全公司的創新創業大賽時,不僅僅希望“引爆”銀聯創新的火花,還奔著能產生實實在在的價值而來。雙創大賽的成果讓學院看到了一些曙光。

今後,學院計劃繼續推進該項賽事,將之做得更加開放,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到支付產業的生態圈中來。

第二屆培訓海報榜強勢來襲!今年份的原創海報有多精彩?戳我圍觀

一场比赛催生4个专利!“以赛促培”这样做,还怕老板不满意?

本文來源於《培訓》雜誌10月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往期文章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