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那水那人

故鄉的那水那人

故鄉的街巷分后街、正街和河街。除正街外,都與水結緣。后街有長長的後湖及大小湖塘。湖塘水面搭著各式各樣的石板橋和木橋。人蹲在橋面,垂手就是水。小街的女人們嫌外河船隻多,河坡陡,搓衣襬衫不順當,大都喜歡來橋面洗衣服。女人們蹲在橋面上,旁邊的木桶和簍裡裝著衣被,劈劈啪啪的棒槌聲震得山響。每到這種時候,孩子們便吹著自制的柳葉哨,唱著自編的歌,在女人們互相嘻笑對方男人的嗔罵聲中,栽跟斗、疊羅漢、掏鳥窩、摘野莓,快活極啦。天旱的日子,小溪已經乾涸,橋下只有溼軟的牛蹄窩裡麻混的水。

故鄉的那水那人

這時節,女人們只能去外河搓洗衫巾了,可孩子們照例來這兒玩。他們將橋面當涼蓆,一個個仰頭朝上躺著看天上的流雲,學林中的鳥叫,有時翻身過來用小石子打水窩裡的泥鰍和水蛇。玩累了,便誰也不說話,靜靜地躺著,豎起耳朵聽鄉路上的各種聲音,有歌謠、、木輪車、吆喝聲、牛叫、狗吠、鵝鴨的咕咕嘎嘎,這些聲音混在一起,象天邊傳來似的,好聽極了。后街的去處成了孩子們童年的樂土。

故鄉的那水那人

故鄉的河街是傍著澧水河依勢築建的。木質屋宇有著各式各樣的吊腳樓,長短粗細不一的吊腳樓柱子浸在水裡,盈盈蕩蕩,晃人眼目,一如湘西鳳凰沱江的吊腳樓。平日裡,河裡泊著各式各樣的船,巖幫子、駁划子、板划子、烏岡子、小駁佬、以及從麻陽、保靖、沅陵等縣順水開過來的闊頭尖尾船,以及從四川開過來的柏木古桅船。水上船家的禁忌是很多的。譬如說姓氏吧,這姓陳的,因忌沉,要叫“泡”;姓龍的,因怕褻瀆龍之神威,得叫“溜”;姓杜的呢,暗合了“倒”、“鬥”和“堵”的諧音,要叫“順”了。小街和水有緣,和船老闆極和順,在姓氏叫法上從不犯忌,一律照水上人家的諱稱,很得船家歡心,十分合得來。

故鄉的那水那人

河街人做買賣者居多,大都找船家主顧。白日裡,只等船一靠岸,那挽著竹藍的大姑娘;叫賣甜蘿蔔的老漢;賣香穌麻花饊和糖滾糯米糰子的大嫂們,便一湧而上紛紛擠上跳板上得船去,且一個個笑盈盈地和船家親熱打招呼。這些船老闆照例會一邊高聲大嗓地說笑應話,一邊下風篷綰纜繩。

故鄉的那水那人

這時節,各船家的內老闆娘子,會喜滋滋地從後艙跨船舷上來買各種吃食。這買來的吃食,多是給一些用布繩捆住腰間繫在舵槓上的小孩們享用的。船家自己呢,則是卸完貨收拾停當後,再上岸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這時節,若遇船上裝的是紅棗、李子、生薑和辣椒之類,那船老闆會十分客氣地抓上一點點送與小街的買賣人,這必是有一番推謝的。於是,河岸邊又少不得會蕩起一片樸拙憨直的笑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