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墓葬防盜術,乾陵鑄鐵固墓的防盜原理

在中國古代,高規格墓葬多數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封土堆用夯土築成,雖然比較堅固,但是也相當於給後世的盜墓賊指示了目標。那麼,如何封閉洞口便成了關鍵的問題,這也頗讓工匠煞費苦心。雖然屬於被動防禦,但有的效果還是挺好的。

這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上“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

乾陵位於陝西乾縣縣城以北6公里的梁山上。1960年,當地農民在山上炸石,誤將乾陵墓道炸開了一個大口子,但沒有接近墓門。陝西考古人員聞訊後,隨即進行了清理並對周邊進行了鑽探勘察。勘察的結果是乾陵墓道位於陵墓正南,呈斜坡形,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層層疊放在墓道口至墓門的甬道上,共39層,估算石條約四千多塊。石條之間用鐵栓板拴拉,每3層上下用鐵棍穿聯,再用錫鐵熔化灌縫,可謂固若金湯。工程如此複雜,為關中十八陵所罕見。這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上“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中國古代墓葬防盜術,乾陵鑄鐵固墓的防盜原理


從公元705年到1960年間的漫長歲月中,乾陵所在的梁山頂上,從未間斷過盜墓者的身影。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是個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率領兵丁一股腦兒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了一筆橫財。但當這一干人馬來到乾陵時,當時的情況按史書記載是“風雨不可發”,天象異兆,阻止了盜行。其實作為一個武將哪有什麼天象迷信?真正的原因是墓道中的石塊與鐵汁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沒有空隙的整體。在沒有現代爆破設施與技術的情況下,僅憑手中的鐵鑿鐵斧,要砍開一座堅硬岩石鑄就的大山,鑽到其肚子裡去,談何容易?撼山不易,撼武則天陵墓更難。溫韜盜掘未能成功,唐末造反鬧事的黃巢攻破長安後,又率領一千人馬欲掘乾陵,號稱40萬眾連劈帶鑿地折騰了一個月,最後也未能成功,只好棄之不顧,灰頭土臉地撤出陵區。

中國古代墓葬防盜術,乾陵鑄鐵固墓的防盜原理


民國時期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也想效仿盜掘清代乾隆、慈禧陵,而發了大財的盜墓將軍孫殿英,率一團人馬,在乾陵周邊埋鍋造飯、安營紮寨,以軍事演習做幌子,動用烈性炸藥炸開了乾陵墓道上方的三層堅石。但孫連仲卻沒有孫殿英的運氣好,隨著一陣爆炸聲,一團黑煙騰空而起,成直立狀在空中扭結。一陣大風襲來,剎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隨著一陣龍捲風呼嘯而來,現場的7名山西籍與12名河南籍官兵,在巨大的風浪中被捲入天空,轉了幾個大圈後被重重地拋到20裡外的荒野中,一個個口吐鮮血,氣絕而亡。孫氏儘管身披戎裝,手提盒子炮,但也令手下買來水果和幾個肉夾饃,在陵前祭奠一番後宣佈收兵。因而,乾陵成為大唐王朝關中18座帝陵中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寢。

中國古代墓葬防盜術,乾陵鑄鐵固墓的防盜原理


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防盜成功的帝陵個案,是一件了不起的曠古朔今的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