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成都:老成都們請回答,工人階級等於那個啥?

繼上一期“消失的成都”推出後,引起了一波老成都的無限感慨。其中,有Go友留言提到一尊雕塑,詼諧的“名字”頓時引起了Go君我的興趣,叫工人階級等於那個啥…

先上一張遠景照片↓↓↓

消失的成都:老成都們請回答,工人階級等於那個啥?

再來一張近一點的↓↓↓

消失的成都:老成都們請回答,工人階級等於那個啥?

那個時候,它還位於水碾河的十字路口。

一位地道的老成都回憶說,這尊雕塑落成於1988年,本名叫作“建設者”,本意呢也是要展示工人階級的光輝形象。因為那個雕塑,工人的姿態挺拔健碩,腳踏巨大圓圈,昂首向陽,有振臂欲飛之勢。按理說,那工人腳下的大圓圈可以促人博喻花環、車輪、月亮、太陽、地球,但諧謔的成都市東郊工人們卻將它的名字喊為“工人階級等於‘那個啥’”,家喻戶曉,人人會意,成為市民掛在嘴邊的指路標誌。

如果只是這麼簡單的介紹,今天生活在成都的人們,一定感受不到其中的意味。因為在雕塑的背後,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這得從工人階級的歷史風口——三線建設說起。

何謂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沒有進入我們的教科書,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很多提到這個詞彙,可謂一臉懵逼。其實我們的教科書上是有落筆的,只不過非常隱晦:這一年,戈壁灘上,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

這個是有解釋的,因為三線工廠大多是軍工企業,需要保密,很多工廠都沒有具體的名字,用的是數字代號,像什麼106廠、253廠等等,地圖上也不會標示。

360百科關於三線建設的定義: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這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發起攻勢。

根據當時這種國際形勢,戰爭似乎就要打響了,我們有必要考慮藉助廣闊大後方的隱蔽地形,做好應對準備。要知道那個時候,中國西部遠沒有今天這麼發達,多數地區都是森林連片,人煙稀少。

三線建設者的命運軌跡

大概是1964年到1966年,那種被理想和戰鬥情懷激勵起來的建設熱情,能夠戰勝很多艱難險阻,當時有很多口號:“敢叫山低頭,敢叫水繞走”,“工人一聲後,大地抖三抖”……所以這段時期,很多三線工廠和三線城市都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根據“靠山、進洞、隱蔽”的政策,一大批的三線建設工人在大西南山溝溝裡建起了很多廠房基礎。

第二階段,大概是1966年到1970年,三線建設工人們前期那種激情與自我優越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是的,文革來了。這一段時間,三線建設的格局對整個文革甚至整個中國的影響都非常大,很多西南城市的武鬥都和三線工廠有關,這些工廠又大多涉及軍工,所以要搞武器非常容易。期間鬧出過一些影響較大的事件,如成都黃田壩的武鬥事件。

第三階段,大概是1970年到1976年,這個階段很微妙。比如,再困難的新疆戈壁,也必須製造出原子彈,再被武鬥困擾的攀鋼,也必須噴出鐵水。其實文革武鬥的巔峰在68年左右,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之後,城市武鬥基本就停歇了,三線工廠慢慢恢復生產,這個時期甚至出現過政策支持的生產小高潮,那就是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等外交危機出現,使三線工廠的戰備功能再次被重視。

第四階段,是1976年到1980年。四人幫被粉碎,國際環境也得到了緩和,中美都建交了,三線工廠的保密性質開始淡化。很多三線建設地區的青年問題開始顯現。他們的父母,作為工人一代的光環開始消失,工廠也開始看中實際的效益,在三線地區的山溝溝裡,他們看不到未來。而且,大多數三線工廠那種五臟俱全的功能,讓他們不用出廠就能享受生老病死一條龍安排,所以他們大多是工人二代抱團成長,和當地人難以融合。但是,他們從小又能接觸收音機、報紙等新鮮事物,接觸到流行音樂(當時還叫“靡靡之音”)和電影,所以就出現了很多燙頭髮穿喇叭褲的無業街頭青年。沒有未來,又有精力和衝動,於是很多治安事件頻出,再加上改革需要新舊博弈,於是,那些工廠青年們便經常遭殃,和高圓圓主演的電影《青紅》脈絡幾乎一樣。

水碾河雕塑的名字就這麼來的

社會從之前的戰備意識跳離出來,三線建設的意識形態便淡出了歷史舞臺,三線工廠如何生便存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

又是分析又是評估,發現能夠改造存活或者還勉強能夠救活的工廠不到60%。於是,能存活的三線工廠,在大城市的大多“軍轉民”,比如曾經生產飛機發動機的,就改為生產電視機電冰箱,讓三線工人們慢慢進入市場時代。而剩下的40%多,要麼搬遷,要麼徹底成為歷史。

到90年代初,一位中國老人在南海線劃了一個圈後,整個經濟中心都往沿海轉移,三線工廠們的光環再次褪色。再後來,由於國際形式和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大量工人下崗,成都的“工人階級等於那個啥”的口號也差不多就是那時候流行的。

那麼,說了這麼久,這個雕塑到底叫“等於啥”呢?老成都們,你們還記得嗎!

相關閱讀

東郊是成都工業的發源地,東郊工業企業的發展,奠定了成都現代工業的基礎,為成都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東郊工業文明博物館,正是對東郊工業昔日輝煌的延續。據介紹,位於東郊建設南路的該博物館佔地120畝,是成都首座利用舊廠房改造而成的主題式公園博物館,它以場景圖片、文字、實物等手段重點展示了上世紀50-80年代成都東郊工業企業走過的歷程。市民們所熟悉的《建設者》雕塑(俗稱:工人階級等於“那個啥”)、蒸汽機、火車頭、機床車間等,都能在這裡見到。

求 證

Go君查閱雕塑資料的時候發現,這個最初坐落於水碾河十字路口的雕塑,似乎在磨子橋成都工業博物館及東郊建設南路成都工業文明博物館都有出現。雕塑後來的遷徙軌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知道的Go友,請為大家解一下惑。

消失的成都:老成都們請回答,工人階級等於那個啥?

磨子橋成都工業博物館內照片↑↑↑

消失的成都:老成都們請回答,工人階級等於那個啥?

東郊建設南路成都工業文明博物館↑↑↑

=========我是分隔線=========

新土著愛上老成都!本期內容感謝Go友@八月照相館56464463 和@蓮花甘露 提供故事線索。

關於成都街道故事和民間傳聞,相信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一定都有自己的壓箱乾貨,不妨分享出來,讓大家一起感受現代化大都市背後的人文元素。歡迎大家直接留言提供更多關於成都的故事線索。

想第一時間收到推送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