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晚清是湖南人的天下?

新化之窗


湖南人不光是在晚清時代撐起了大清的天下,在北洋政府,冥國時期,最後到新中國建立都是撐起了中國的半邊天下。

對於晚清來說,如果沒有湖南人很多人都會覺得大清會早亡半個世紀,這個不是沒有道理的。其中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晚清中興四臣更是對大清的天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人在晚清腐朽墮落的時候站了出來,及時的維持了大清的統治,並且在維護國土完整抵禦外敵上面也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可以看到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最後到新中國建立,這一段時期湖南人才輩出。從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還有陶澍等等開啟了這是湖南人為晚清做出貢獻的第一批。後來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這些人蕩平太平天國,穩住了清王朝的統治,後來又是收復新疆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這些都是一群湖南人做出來的。此後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他們又率先發起了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

之後又是一批湖南人試圖用變法來使國家富強,其中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發起了維新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這也反應出來了湖南人為國家為民族做出的貢獻。

這些人還只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沒有這一批批的湖南人站出來維護大清的統治,滿人能維持半個多世紀的統治嗎?

然後又是以湖南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開始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其中以黃興,宋教仁,蔡鍔等等為代表,推翻了滿人的天下,建立了中華民國。

再到後面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這時候還是以湖南人為代表,毛澤東,蔡和森等等,開啟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鋒。此後無數的湖南人為中國的崛起,復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賀龍,彭德懷,劉少奇等等為代表的人也是不斷湧現出來。

湖南人在民族最危難的時候,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候率先站了出來,而且一直以來從沒有間斷過,不斷的試圖為中國的崛起而做出自己的貢獻,甚至是犧牲自己的性命。從魏源,到曾國藩,再到譚嗣同,再到黃興,宋教仁,再到毛主席,彭德懷,賀龍等等,這一批又一批的湖南人都在試圖改變中國,當然最後湖南人還是做到了,讓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讓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讓中國開啟了偉大的復興之路。


小伍講歷史


雖非湖南人,既然邀請了,我就來說說自己的見解。

從去年起,開始在頭條做原創自媒體號凡塵往事,主要關注歷史領域,期間曾多次跟網友在評論中討論過晚清的湖南人。有些人說近代以來湖南名人輩出挽救了中國,有句話叫“無湘不成軍”,為近代中國做出貢獻的絕對不止那麼幾個名人,很多籍籍無名的湖南人也功不可沒。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近現代百餘年間,中國內亂不絕,外患頻仍,逢此多難之秋,的確是有很多湖南人挺身而出。《辭海》當中,近代中國政治人物中,湖南籍人士44人,居全國之首。

我看有些文章裡,說曾國藩、左宗棠等晚清中興四臣撐起了天下,個人覺得太過誇張。不可否認,晚清中興四臣尤其是曾國藩、左宗棠的確在滿人腐朽墮落的時候,及時維持了滿清統治,並在維護國土完整抵禦外敵入侵方面做出了貢獻。但他們,僅是晚清湖南人的代表。

從晚清開眼看世界,到洋務運動,再到辛亥革命,甚至到1949之前,湖南先後有多批影響中國政治進程的人物湧現,有以陶澍、魏源、賀長齡等為代表的經學主變派;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為代表的理學經世派;以譚嗣同、唐才常、沈藎、楊毓麟、熊希齡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焦達峰等為代表的革命派;以譚延闓、楊度、劉人熙、符定一等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派;以及以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為代表的新民學會派等。

曾讀過一本叫《敢為天下先:湖南人憑什麼縱橫中國》的書,書中將湖南為何會出現這麼多傑出人才,總結為四個字“蠻”、“辣”、“勇”、“智”,個人覺得這個總結蠻好。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以楊度在《湖南少年歌》中的這句話結尾,向那些為中華崛起做出貢獻的先輩致敬!


凡塵往事


原因是清朝末期有能力扶持清政府的主要是漢人,代表就是著名的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 左宗棠 胡林翼 彭玉麟

其中曾國藩是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湘軍的創立者以及統帥,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候。


左宗棠是湖南湘陰人,湘軍著名將領,官至閩浙總督,平定新疆叛亂,維護了祖國的領土完整。

胡林翼是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湘軍重要首領。官至湖北巡撫。

彭玉麟是湖南衡陽人,湘軍重要將領。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畫家,人稱雪帥。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封一等輕車都尉。

所以說為什麼說晚清是湖南人得天下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


胡說八道歷史


之所以有“晚清是湖南人的天下”這種說法,與晚晴重臣多為湖南籍有關,曾國藩、左宗棠等晚晴重臣均為湖南籍,這些重臣不僅在朝堂之上發揮作用,還推動促成了湘軍的崛起,使得湖南籍官員在整個晚清的地位得以提升。在此,筆者就簡單介紹下作為晚清四大名臣的這兩位湖南籍重臣。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也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在清朝末年,曾國藩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多個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政治上,曾國藩曾歷任翰林院檢討、翰林院侍講、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等官,十年內七次升遷,最終成為影響朝政的重臣;軍事方面,曾國藩曾奉命辦理地方團練,組建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叛亂之中立下大功;經濟方面,曾國藩很早就意識到了學習西方技術的重要性,他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安排了一批學生赴美留學,在學習西方方面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從這些方面來看,曾國藩無愧於文正的諡號,確實為清王朝的延續做出了很大努力。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號湘上農人,亦是湖南籍的晚清重臣。在太平天國運動風起雲湧之時,左宗棠應湖南巡撫張亮基的邀請參與抵抗,從此聲名鵲起,參與與太平軍的正式作戰之中,後又參與鎮壓捻軍起義和甘肅回民起義,在這些戰役中積累了軍功和聲望,繼而於1876、1877年收復新疆,聲望達到頂點。縱觀左宗棠的一生,在晚清多次重要戰役中都立下了很大功勞,是晚清名副其實的能臣。

實際上,除了曾國藩、左宗棠這樣作為維護清政府統治一方而知名的湖南人之外,曾參與戊戌政變、主張變法革新的維新派代表譚嗣同,也是湖南人氏;參與辛亥革命、為中華民國的建立奠定基礎的黃興、宋教仁同樣是湖南人。可以說,這些湖南人氏的身影貫穿了整個晚清時期,故有了晚清史湖南人天下的說法。


國家人文歷史


悟空,我是武丁仗劍決雲霓,試著回答本題。

豈止晚清是湖南人的天下,“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說法所言非虛。

“清孚以來,湖南人才輩出,功業之盛,舉世無出其史”(譚世驤語)。清末湖南人才輩出,先後出現數個重要的人才群體。

一是鴉片戰爭前後的經世派人才群體。代表人物是嘉道年間的名臣陶澍,賀長齡及唐鑑,李星沅等,著名學者、啟蒙思想家魏源及湯鵬等。

陶澍,(1779一1839),安化人,官至兩江總督,追封太子太保,諡文毅。清經世派代表人物,政績:督辦海運,整頓鹽政,興修水利。代表作:《印心石屋詩抄》,《陶文毅公全集》等。

賀長齡,(1785一1848),長沙人,官至雲貴總督。他主修的《遵義府志》,被梁啟推為“天下府志第一”,著有《耐庵詩文集》。

唐鑑。(1778一1861),善化人,官至太常寺卿,服膺程朱之學,是當時義理派的巨擘之一,蜚聲京門,著有《朱子年譜考異》,《畿輔水利備覽》等著作。

李星沅(1791一1851),湘陰人,官至兩廣總督。

魏源,(1794一1857),邵陽人,曾官高郵知州。著名學者,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編著有《海國圖志》,《聖武記》等。

湯鵬,(1801一1844),益陽人,進士出身,官監察御史,著《浮丘子》。

二是鹹同年間崛起的湘軍集團,代表人物曾,左,胡,彭,郭等人。

曾國藩,(1811一1872),湘鄉人,清末重臣,理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官至大學士,兩江、直隸總督,追贈太傅,諡號“文正”,功業,著作人盡皆知,從略。

左宗棠(1812一1885),湘陰人,是清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中興名臣”之一,官至陝甘總督,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追贈太傅,諡號“文襄”。詩文、軍事著作頗豐。

胡林翼,(1812…1861),益陽人,官至湖北巡撫,諡“文忠”。政治家,著名將領,晚清“中興名臣”之一。

彭玉麟,(1816一1890),衡陽人,官至兵部尚書,名將,追贈太子太保,諡“剛直”,

郭嵩燾(1818一1891),湘陰人,首任駐外公使,著名啟蒙思想家。

三是十九世紀末,戊戍年間的維新志士群體,主要代表人物有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

譚嗣同,(1865一1898),瀏陽人,以一人之死而喚醒天下的著名維新志士,滴血菜市口。

唐才常,(1867一1900),瀏陽人,著名維新志士,領導自立軍起義。

熊希齡,(1870一1937),鳳凰人,著名維新人士,主憲派,民初任“第一流人才內閣”總理。

四是二十世紀前十餘年間,即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志士群體。

黃興,(1874一1961),善化人,革命黨領袖,與孫文並稱“孫黃”。

宋教仁,(1882一1913),桃源人,民主革命家,為民主憲政流血第一人。

蔡鍔,(1882一1916),邵陽人,清末民初軍事家,“反袁護國軍神”。

蔣翊武,(1884一1913),澧縣人,武昌起義的領導者,民國開國元勳。

另有:陳天華(新化人),禹之謨(湘鄉人),劉道一(衡山人),姚洪業(益陽人),楊毓麟(長沙人),焦達峰(瀏陽人),陳作新(瀏陽人)等等。

真是人才輩出,燦若星辰,(這還不包括“五四”以後登上中國舞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家群體。因超出本題範圍,不述)。這些人才群體,在晚清各個年代都發揮了獨一無二的作用,對近代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正因如此,才有“晚清是湖南人天下”一說。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湖南人的基本素質與特殊性格是人才輩出的基礎。在漫長的古代,湖南發展緩慢,被稱為“瘴癘蠻荒”之地,生活在這裡的土著居民大都是苗瑤等少數民族,文物遠遜中原和江南地區。唐大中年間,長沙人劉銳考中進士,號稱“破天荒”,至宋代,文化發達的江西陸續向湖南移民,湖南的經濟和文教事業才開始有較快發展,長沙嶽麓書院,衡陽石鼓書院建立,與江西白鹿洞,河南嵩山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

但經元末明初戰亂,湖南人口銳減,發展停滯。明洪武年間,從鄰省向湖南大量移民,借移民之力,經濟得以恢復,文化亦開始有迅速發展的趨勢。但到明末清初,闖獻造反,清軍人關,三藩作亂,各州縣迭遭蹂躪,人口喪失了三分之二。清順治,康雍乾年間,清庭屢頒“召民開墾”諭旨,於是大量移民進入湖南。

這次移民,使湖南全省人口素質得以更新,帶來了移民所具有的開拓精神和進取意識,加上與少數民族通婚,吸收了苗瑤等民族強悍,刻苦的習性,從而逐漸形成了有別於其它省份的特殊民風:樸實勤勞,勁直勇悍,尚氣好勝,霸蠻任性。受這種民風薰陶的學人士子,也形成了特殊的士風:質樸淳厚,不尚浮靡,勇於任事,銳意進取,負氣好勝。

(二),湖南建省與南北分闈為湖南士子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機制。清雍正以前,湖南還是湖廣省的一部,省會在武昌,考場遙遠,交通不便,費用浩繁,湖南士子赴試者少,中試者廖廖,名額幾乎被湖北人獨佔。

雍正元年(1723)設湖南布政使司,正式建省,次年設湖南巡撫,駐長沙,同年兩湖南北分闈,湖南單獨舉行鄉試,中試名額四十九名,副榜九名,武舉二十五名,一舉與湖北持平。建省與分闈,既免除了旅途之遙,又減輕了士子經濟負擔,名額的劃分又增加了湘中士子中試的機會,從而激發了湘士求取功名的積極性,促進了“人才之奮起”。正如楊昌濟所說:“湖南與湖北分闈以後,文運大昌”,“湘省士風,雲興雷奮,鹹同以還,人才輩出,為各省所難能,古來所未有,此分闈之效也”。

(三),湖湘文化經世致用學風的影響。近代湖南幾個人才群體都體現出了強烈的“經世致用”精神。經世致用,從人生態度上來說,就是以天下為已任,扶社稷,濟蒼生,不以一已私利為進退。從價值取向上說,是追求內聖外王,修齊治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從學術風格來說,是聯繫社會實際,研究有關國計民生的問題,注重學問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尚浮誇。

湖湘學派始終以“康濟時艱”,“傳道濟民”為治學宗旨,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發揚光大了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傳統,嘉道年間的賀長齡,魏源,也大力提倡經學,後來的曾,左,彭,胡,郭等莫不如此,不但提倡,更身體力行。

正是經世致用的學風,使湖南一批又一批才人志士,樹經世之志,治經世之學,修經世之術,成經世之業。

(四),重教尚學之風極盛,促使湖南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湖湘士子的成才打下紮實的學問根基。清中葉之後,嶽麓書院成為湖南人才興起的大本營,以上的名人大多曾就讀於此。戊戍維新運動中,湖南還成立了時務學堂和一批學會組織,都成為研究學問和培養人才之所。

(六),人才團隊的集聚與人才鏈條的延伸效應也是近代湖南人才輩出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才需要發現,提攜,扶持,正因為這樣,人們看重千里馬,更敬佩伯樂。而發現和培養提拔人才,往往先從自己熟悉的人群中開始,並逐步擴大,漸次延展,形成一個龐大的人才群體。這方面,曾文正公堪稱典範。

以上就是我的答題,錯誤疏忽難免,望諸位網友海涵。











武丁仗劍決雲霓


一部湖南的近代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不僅在晚清時期湖南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入民國後,湖南人依然是活躍在中國政治、社會舞臺上的支柱性力量。今天,我們先來談一談晚清時期湖南人的作用。

湖南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既不是開風氣之先的,當然也肯定不是最後開風氣的,也正是因為湖南處於這樣一個傳統和近代之間的中間地帶,近代湖南才會養成了以理念為前瞻,務實為先的性格,與近代廣東多空想的思潮性人物不一樣,近代湖南還是出了很多做實事的能人的。

近代湖南最先登上歷史舞臺的是曾國藩和左宗棠以及由他們訓練的湘軍集團,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湘軍的出現的話,清王朝很有可能就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大潮給吞沒了。湘軍出現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消滅了太平天國。曾國藩在太平天國瓦解後成為地方上主持洋務運動的先鋒。因而,湘軍不僅挽救了清王朝,還為振興清王朝做了很大的貢獻。曾國藩之後,湘軍之中能夠挑大樑的就是左宗棠了,左宗棠一方面積極辦理洋務,另一方面在我國當時面臨巨大的邊疆危機的情況下挺身而出,不懼個人生死,率軍收復了新疆,此舉功在當時,利在千秋。

洋務派當中,湖南人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樣的,維新派當中,湖南人也佔了很大一部分,譚嗣同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後來的還有唐才常等人,如果沒有譚嗣同等維新黨人的毅然赴死,或許後來的中國歷史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晚清時期的反清運動中,湖南人依然是一馬當先,華興會系統裡面走出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革命黨人,包括黃興、宋教仁、譚人鳳等。這些人在辛亥革命的反清的鬥爭居功至偉。

因此,說晚清是湖南人的天下或許略有一點誇張,但是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青年史學家


被稱作“曠世逸才”的湖南人楊度曾寫過一首詩叫《湖南少年歌》,詩中最出名的一句就是“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楊度

在晚清民國那一大波湖南英才中,楊度算是第二波,第一波是曾國藩左宗棠這些“湘軍一代”。有趣的是,楊度也的確是湘軍後代,他的爺爺和伯父都曾參加湘軍。

對於湘軍那代湖南人的崛起,更算是一個巧合。太平天國起事,湖南是主戰場之一,地方鄉賢士紳有了用武之地。當然,更重要的是,湖南人出了一個曾國藩,在曾國藩的帶領下,從曾家人(曾國荃曾國華)到湘鄉人再到湖南人,一大批人才聚集到了曾國藩的湘軍之中,風雲際會,“湘軍一代”就這麼崛起了。

平定洪楊之亂後,湘軍中人要麼是入朝為官,繼續積攢擴大著它們的政治資源,要麼是帶著傳說中當年攻打天京繳獲的鉅額財富回鄉,從政治上和經濟上兩端都為湘軍子弟的二度崛起提供了保證。

像楊度這樣的湘軍二代,很多人在湖南都享受了遠超中國其他地區,可能只有傳統的“教育高地”江南才能相比的教育資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贏在了起跑線上”。辦教育的錢從哪裡來?大批湘人入朝為官帶回的錢,從天京“繳獲”回來的錢。

在晚清那波出國留學潮中,湖南人(湘軍二代)也同樣憑藉著政治優勢和經濟優勢拿到了大量名額,進一步夯實了湖南人在日後中國政治文化圈的地位。沒錯,楊度就是留日生,黃興是留日生,蔡鍔也是留日生。

所以,湖南人不僅在晚清大放異彩,到了民國甚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後,湖南人仍然是中國最出彩的那群人。


張明揚不說話


身為湖南嶽陽人說一下:明清以前湖南湖北一家,沒什麼牛人,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不足,眼界低,明末王船山講學,開民智,啟民心,濟世救民為湘楚之學首,至清末太平天國曾國藩辦軍講學,開湘鄉人世界之眼界,讓他們從內心深刻認識到國家之於世界之弱小,激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重任,才形成了湖南人敢為天下先死之霸蠻! 就自己而言,從小長輩就教育,愛國報國護國,所以我在外很少以身為湖南人而咋樣,也不認為湖南有多好,對湖南老鄉似乎也沒啥敢情,而是以身為中國人為傲,個人實話心得。 我覺得近代湖南人能那麼厲害,跟愛國教育是分不開的,那一代人心中從不侷限於省份,心中裝著天下,,自然能影響天下!我輩也應效仿


吐蕃大國師一一鳩摩智


晚清是不堪回首的一個年代,彼時帝國內外交困,搖搖欲墜,但也不乏一批名臣能將,而其間尤以湖南人為多。

晚清的湖南名臣大致有: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郭嵩燾、譚嗣同等。

我們會發現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左、胡、彭)居然都是湖南人,說晚清是湖南人的天下有點言過其實,但湖南人佔據了晚清政壇的半壁江山毫不誇大。我們來看一下這些湖南的名臣們。

曾國藩,被後人譽為中華上下五千年僅有的“兩個半聖人”中的半個,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曾國藩一手創辦“湘軍”,其實後人對曾國藩的軍事理論有點吹捧過了,曾國藩資質一般,早些年與太平天國作戰,屢戰屢敗,甚至被逼的差點跳河自盡,雖然最後確實太平天國被其剿滅,但事實上太平天國的滅亡,很多的是因為其自身內部出現了問題,內鬥、腐敗、專制等等。曾國藩還是洋務運動的發起人,努力自救自強,可惜大清帝國風雨飄搖,已是垂死之人,曾國藩人力不可逆天。



左宗棠,民族英雄,湖南人,晚清重臣,著名的軍事家。平定太平天國、捻軍發起洋務運動、平定陝甘叛亂,最著名的當屬收復新疆,否則而今的新中國版圖中極有可能沒有新疆一省。所以左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可歌可泣。



胡林翼,著名將領,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繪製《大清一統與圖》,曾國藩曾說“潤之(胡林翼)之才,剩我十倍”。可惜英年早逝。



彭玉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畫家,人稱雪帥,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湘軍水師創辦人,奠定了中國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



除此之外,還有第一位出使西洋,睜眼看世界的郭嵩燾,戊戌變法的譚嗣同等等,其實不僅是晚清,在近現代中國史上,湖南人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同盟會的黃興、宋教仁;中公的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等等。可以說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所在,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他們探索救國救民之道,他們,值得我們永生緬懷。


青燈以沽酒


這問題實在是有意思,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湖南人挽留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全國督撫等封疆大吏有百分之八十是湖南人。在此,就談談幾位晚清時期超牛的湖南人。



4.近代海軍之父——彭玉麟。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彭玉麟所帶領的水師是陳玉成、李秀成的最大勁敵,太平軍的糧草運輸線經常被他切斷,但又無可奈何。彭玉麟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兵部尚書,其所屬的長江水師後成為北洋艦隊的主力。



3.收復失地——左宗棠。晚清重臣,軍事家,民族英雄,歷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他創辦福州船政局,組建福建水師,辦馬尾船廠。1876年,出兵新疆,收復失地,揚我國威。



2.中流砥柱——胡林翼。晚清超級大牛人,在清軍最困難之時頂住了太平軍的進攻,並收復武昌、九江、安慶等戰略重鎮。主持東征事宜,力薦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否則這兩位難以施展才華。可惜英年早逝,不然洋務運動肯定由他來主持,李鴻章靠邊站。



1.力挽狂瀾——曾國藩。沒有曾文正公創辦湘軍,大清王朝必定會被太平天國滅掉,全國也可能就此分裂(太平軍沒實力統一全國)。曾文正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十省督撫有八位是他手下,且均為湖南人。,

此外,還有江忠源、劉坤一、劉長佑、李續賓、李續宜、羅澤南、劉松山、劉錦棠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