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相親熱」現象的個人原因

(一)過高的戀愛成本倒逼相親

農村相親流行起來,與新相親本身的便捷、實用以及農村青年生活壓力增大,無暇培養一段感情的現狀息息相關。最重要的在於戀愛成本過高逼退了部分農村剩男。戀愛成本高,一方面是日常戀愛花費不菲;另一方面是,來自於岳父岳母設置的障礙。

相親,一般對雙方家庭即使不知根知底,也大抵了解,不會提出過分的要求,強人所難。而戀愛就不同了,男女朋友也許有感情,但想要過家長這一關就遠比相親來的困難。


農村“相親熱”現象的個人原因


2013年,張強在深圳談了一個女朋友,湖北武漢人。平日,在公司一個人吃飯,15元的盒飯就是所有的花銷,而兩個人吃飯時,平均在50元,加上飯後飲料,偶爾的甜點小吃,一頓飯下來,沒有100元是不夠的。對於戀愛,最恐慌的卻不在於此,當婚姻擺在眼前時,卻真實感受到無能無力。

2014年春節,張強帶女朋友回湖北老家,街坊鄰里對他談了個城裡女朋友讚不絕口,父母也很滿意,承諾只要女方家裡同意,今年兩個人就可以結婚。正月初三,他來到武漢女朋友家提親,女方爸媽提出要20萬的禮金和在縣城裡買房的要求,這對於一個畢業兩年,月工資6000元,且一直和女朋友住在一起,沒有多少積蓄的他來說,力所不逮。而家裡,爸媽只是農民,在外面打工十幾年,總共加起來也只有10幾萬元的存款。並且自己還有個弟弟,不可能把所有的錢都用在自己的身上。這段感情,就這樣在“無法兌現的金錢要求下”不了了之。很多時候都感覺自己“愛”不起了,還不如在家相親來的簡單真實。

在張強看來,他的戀愛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女朋友爸媽對自己並不滿意。他前女朋友是個有主見的姑娘,但也很孝順。在愛情方面,她可以堅持己見,家裡人並不會過渡干涉,即使不滿意,也不會直接表露出來。於是,女朋友父母通過“訴求高額禮金”讓自己知難而退。不是自己不想給,而是自己給不起。女朋友即使不說,也會在心底“用禮金,衡量我們的愛情;用孝順應諾父母對自己最後的愛”。


農村“相親熱”現象的個人原因


現代社會,青年男女追求個性張揚和戀愛自由的價值觀衝擊著傳統農村的家長制文化。一定程度上,青年男女在與己相關的事宜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權。但家長們彷彿並不願輕易的放棄對子女的主導地位。而選擇了一種更加隱蔽的形式,披著孝道的外衣給子女們的選擇施加著壓力。

(二)人生觀、愛情觀的變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改革開放以來,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社會制度得到改變與完善,計劃生育政策衍生了數量龐大的獨生子女家庭,他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久而久之,養成了相對自私懦弱的人格。在經歷了城市生活的洗禮後,許多農村青年喪失了銳意進取的拼搏精神,嚮往簡單平淡,不敢追求夢想,害怕美好破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成為了許多人生活的常態。戀愛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成效相對較低的項目,在經歷了愛情的萌芽階段後,他們開始考慮相愛的成功率,不願承擔戀愛失敗的痛苦和磨難。

愛情觀作為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隨之發生著變化。由重視愛情,追求愛情到相信物質,追求戀愛激情和生理需求,忽視責任與道德,導致自主戀愛的結果通常並不能直接導向婚姻。愛情觀的改變反映了消費主義文化帶來的實用主義精神,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對愛情不再那麼忠貞和執著,而缺乏家庭制度的約束和道德感的認同,愛情再難白頭偕老。於是,多數人在經歷失敗的戀愛後,女生為尋得安全感,回過頭來尋找家庭的保護,在她們看來,經媒妁之言,父母包辦的相親,最起碼不會受到傷害。即使,被欺騙,也不用擔當遇人不淑的責任,可以放心的尋求父母的寬慰;男生為了積累足夠的婚姻資本,不會再把過多的金錢和時間投入到充滿變數的戀愛中,在他們眼中,相親雖然也免不了花費,但這種快速婚配方式,多數情況只會在父母的監督下適可而止,能否成功帶有某種確定性,以此來確定感情投入額,是理性思考的最佳選擇。


農村“相親熱”現象的個人原因


(三)擇偶觀念和婚姻觀念的錯位

相親是婚姻的前奏,家庭是婚姻的延續。一些單身男女過分在意前奏部分的華麗,而忽視了延續部分的雋永。他們在擇偶時制定較高的標準,不願意花費時間對相親對象做深入的瞭解,不輕易降低標準。看起來是對自己婚姻的負責,沒有委曲求全,只是這種在消費主義價值觀影響下的擇偶觀往往偏重於金錢上的滿足和身體符號的意義。於是農村女性挑剔著農村男性的家庭背景,在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薰陶下,挑剔著農村男性能夠帶給自己的可能物質生活,消費著他們的身價;男性希望找到一個不僅自己滿意,也能讓親朋好友讚不絕口的女性對象,消費著她們的容顏。但他們有沒有想到,相親是一陣子的事,婚姻卻是一輩子,不僅需要情感上的愉悅和生活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責任和義務,選擇一個能夠獲得一時滿足的,還是一輩子不離不棄,孰輕孰重,彷彿並不難選。單身男女,千萬不要以為提高了物質標準和顏值要求就提高了婚姻質量,只有擺正心態,我們才有更大的機會尋到合適的人走過一生。

(四)消費心理的影響

馮麗華在《消費心理》一書中把人的消費心理分為“從眾、求異、攀比、求實”四種類型。單身男女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追逐集體愉悅和存在感,逐漸接納了由相親走向婚姻的可能性,讓其成為農村社會的普遍現象;對愛情的個體化追求和浪漫主義要求,讓單身男女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共同把相親推到了 “低成功率”的境況,導致相親群體越聚越大;相互攀比中追求自我認同,擇偶的物質要求水漲船高,讓相親走向婚姻的可能性難度人為增大,更讓缺乏感情基礎的戀愛關係在旁人的評價中風雨搖擺;每個人都會理性計算一段相親建立起來的關係利弊,只是狹隘的功利心,往往讓一段關係走向破產。在消費心理的刺激下,農村相親活動成為農村社會中一件值得關注的普遍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