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這樣觀修,就會永遠漂流於六道輪迴

如果不这样观修,就会永远漂流于六道轮回

如果不这样观修,就会永远漂流于六道轮回

世尊是從一個究竟的法的角度來闡述。他用了「諦」這個詞,「四聖諦」即四個真諦之意。

「諦」就是把一個東西的真相講出來。講的時候,連我們輪迴裡面增上生的果位這些看起來圓滿的東西,這些在下士道的時候我們追求的東西,從中士道更究竟的角度來說,它們還是有問題的。

比如說壞苦是苦,行苦也是苦,輪迴裡面所有的樂都是苦,這是從一個究竟的角度來講的。雖然它們都是苦,從短暫的角度來說卻是樂。所以,從下士道的角度或者短暫的角度來說,它們還是一個樂的東西。

我們不能執著這些短暫的樂,當然這些受用我們還是要的,增上生的果位我們也要。但是我們不可以把它們當作究竟的一種樂,然後就執著在上面,這個不可以!

如果把它們當作究竟的樂,那就變成《菩提道次第廣論》裡所說的修「不共下士道」。但我們要修的是「共下士道」,應該把它們當作是短暫的,僅僅是借用而已。我們主要還是要修一個究竟的東西。

所以,現在對下士道的業果我們做得不錯,好像有點兒來世心裡面有希望的樣子,甚至是有一種踏踏實實的信心。對這個我們卻不可以滿足!然而有的人不止滿足,他們覺得好像這些事更應該追求,甚至把這些事當作一種究竟要的東西。如果有這種想法,那就會永遠流轉輪迴。

所以,我們要從特別究竟的角度來看,不可以傷害自己!那從究竟的角度應該怎麼取捨呢?世尊說過,從究竟的角度看這些都是苦,所以才叫苦諦。「苦諦」中「諦」的意思是,從真實的角度看都是苦;從短暫的角度看,其中也有樂。故在苦諦裡面,從短暫的角度或者暫時的角度看有樂,但是從究竟的角度看沒有一個樂。

「諦」,即是從究竟的角度看完全都是苦的意思。若現在我們對這個沒有認識,則很容易被吸引住,因為樂真的在那裡,眼前短暫的樂真的在那裡,不是不存在的。

比如說我們吃一個糖果,有沒有甜味?甜是在的,沒有辦法拒絕。也就是輪迴當中短暫的樂是肯定存在的,不是不存在的。但是從究竟的一個角度來說,裡面就有很多問題了。

對於究竟角度的樂,要求是很高的。比如說,我們先講欲界的樂,即「色、聲、香、味、觸」而引發的一種樂。色界跟無色界的眾生會不會把欲界的樂當作樂?不會,因為他們的樂在內心世界裡面。但若是他們執著內心世界的樂也不行,又流轉輪迴了,他們又執著於色界跟無色界的樂了。

所以,只有當什麼都不執著的時候,才會有究竟的樂出來。我們要認識到,修這種究竟的樂要求是很高的。

那麼苦諦在哪裡?在解釋苦諦的時候,比如說有的人認為我很苦,這應該就是苦諦。但我們要辨認的苦諦不單單是這些,也不是隻有認出下士道的苦的程度而已。

對於所有的下士道的樂,都要能夠把它們認作是苦,而且連內心世界裡面的這些樂,諸如禪定的初禪、二禪、三禪裡面的樂,因為它們苦的本性仍然在,所以這些苦也要能夠辨認出來。如果能這麼認出來,不止是欲界,包括色界和無色界,整個三界都是包含在苦裡面的。

所以,哪怕內心裡面有一點點執著就已經不對了。一開始執著,流轉輪迴裡面的一個因就出來了。反之,不管對內心的東西也好,外面的什麼東西一個也不執著,到了這種境界的時候,才有希望脫離輪迴。

所以,我們要想從究竟的角度把苦諦認出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世尊特別說過,人的手上有非常纖細的毛,一般的凡夫不可能看得見。

用這個比喻是說,我們凡夫對行苦或者究竟的苦諦是看不見的,好像很難了解它們。意思是樂裡面一直帶著苦,究竟的苦諦不是那麼容易能認出來的。所以,修苦是四聖諦裡面最關鍵、最難的一個東西。

苦諦若能修好,其它的都能夠很容易地提升。像《寶性論》裡面說的,如果一個人,他對自己的病有點兒能夠體認出來,自己就是在這個痛上面受苦。有了這種感受,他才會追尋這個病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沒有感覺,他就會很盲目,根本不會去尋找病因。

同樣地,如果一個人在修行的時候能夠辨認出苦諦,有了受苦的感受,他才會追集諦。若是苦諦沒有認出來,那你怎麼樣追集諦?根本不是真正地追集諦,只是詞面上的集諦是怎麼解釋,集諦在哪裡,舉出來什麼例子等等。這些只是外面的形式,在內心裡面根本沒有摸到集諦或者沒有去追,更沒有找到集諦。總之內心裡面對苦諦的認識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像《四諦法輪經》,也就是《四諦經》,還有一個《三轉法輪經》,這些經裡面都講了四聖諦。它們在講四聖諦時,比如說集諦、滅諦和道諦,每一個階段都與苦諦一直連在一起。

像是苦聖諦,中文詞就有「苦」、「苦諦」、「苦聖諦」、「苦集聖諦」,還有「苦滅聖諦」、「苦滅之道」等等。又比如說,「集」是苦的集;「滅」是苦的滅;「道」是滅苦的道,即要滅除苦的這個道。其餘三個聖諦都是和苦一直連在一起解釋。

而且不單單是修苦諦的時候要思維苦,連修集諦、滅諦和道諦的時候,都要有在輪迴受苦,心裡面沒有辦法接受這種苦的心。這種心非常重要!

有了這個心,滅苦時舒服的感覺就更強。如果你覺得苦沒有什麼不可以忍受的,那滅苦後也沒有什麼快樂的感覺。在修滅諦的時候,也是當對苦沒有辦法忍受的心很強時,才會很有感覺,對滅諦的追求心才更強。

道諦亦是,你朝這條道路走的時候,它會去除你沒有辦法忍受的苦。有了這方面的影響你會更有勁,才可以繼續往前走。如果你沒有對苦厭離的心,或者即使有但不是那麼強,你道上面也走不上去。總之苦諦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苦諦也講得特別特別細。集諦、滅諦、道諦,這些也是要想的,如果沒有想,欲求解脫的心還有待圓滿。

只想苦諦也不行,想苦諦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要踏踏實實,要很細、很有力量。

然後,集諦、滅諦、道諦都要想,如果沒有想,欲求解脫的心便無法圓滿。比如說我們想苦諦的心很強了,但是你沒有找到苦的因,沒有把它認出來。而且苦的因怎麼樣斷掉,遠離苦的境界是什麼樣子。這些關係我們若沒有透徹理解,心裡面好像有點兒沒有希望的感覺。

受苦是苦,我無法接受,但是心裡面好像沒有看得到有一個希望。在沒有希望的時候,追求的心就會變弱。故後面的集諦跟滅諦這些也要想,這些想了之後欲求解脫的心肯定會有一個提升。

當然想苦諦是最重要的,這個我們特別要下功夫,再接著想集諦、滅諦和道諦。這三個會讓我們欲求解脫的心變得更圓滿。

要注意的是,你們有一些人肯定有這個感覺,好像現在的閉關是我一直在講,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就一直安靜地坐著。你們可能有一些想法,閉關就應該坐在那裡,坐幾個小時,安安靜靜的。

如果我們是修奢摩他,修持住,心安住在一個地方,那種閉關就要像這樣子。現在我們不是修奢摩他,而是道次第觀修。宗喀巴大師也有講,從依師到菩提心階段,所有的這些證量,除了奢摩他,從依師到毗婆舍那的階段都需要觀察修,需要頭腦動,頭腦一直要分析觀察,這樣子修才能夠修上去。

比如說我們修慈悲心,就要一個一個地想眾生的這些苦,眾生跟我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像這樣一個一個想好之後,而且這種想不是光看書,應該是在想的時候把自己的感受加進去,一直要想,想得越多心裡面帶動起來的力量就越多,那才叫修大悲心。

所以,從依師到毗婆舍那,重點都是我們的心要改變,心要帶動起來,所以必須想得更多更好。然而現在我們想的東西也不多,好像頭腦裡面空空的。如果過去有學過很多東西,那自己可以想,一個一個分析分析,就這樣想。

若是頭腦裡面沒有學過這麼多東西,肯定會有空空的感覺。那就不如找些書看一看,看的時候並不是一種研究的樣子,而是我們心裡面好像有一種在讀自己的感覺,讀完後對結論要產生定解,就像現在我們把上一堂課所修的法類作為結論一樣。

比如我們對自己說,就是這樣子,你應該要做一個取捨,你應該要改變,要下決定改變。好像一個人對一個人說話的樣子,然後自己就變得越來越接受這些東西。

在流轉輪迴的過程中,我們過去無始以來造的業,現在這些時時刻刻的煩惱,未來會有什麼果報。這樣一想,現在得到的人身若還不趕快解脫,就真的沒有辦法接受,簡直沒有時間呼吸。像這樣在心裡面有一種體味出來,然後會更加有信心。

為了生起能夠解脫的信心,要認識到苦是有因的,若無因,那就完蛋了。因為有因,我們就有辦法解決。把這個因解決掉,果就沒有了。像這些因跟果之間的關係要好好觀察,心裡面會覺得很有希望。

而且這些因、這些煩惱同真理一比,就知道是假的。真的智慧的力量一生起,煩惱一下子就沒有辦法存在,沒有辦法活在那裡。對於智慧跟煩惱之間這些相違的力量,把它們想起來之後,心裡面會更有勁。像這樣透過集諦、滅諦和道諦,有了這些智慧和力量的協助,把它們想起來之後,欲求解脫的希望將提升,追求解脫的心會變得更強。

我們在內心裡面對四聖諦思維了之後,就會更加欲求解脫。將來我們整個自己的心續,從流轉生死輪迴那邊退出來,讓自己的心續變成解脫的境界。這是可以得到的境界,對此自己應很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