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歌仁寶齊教您有關打坐的基本知識

雪歌仁宝齐教您有关打坐的基本知识

雪歌仁宝齐教您有关打坐的基本知识
雪歌仁宝齐教您有关打坐的基本知识

我們常常聽說毗盧七座,我們身體的姿勢怎麼坐?大家都會說:像毗盧七座這樣子坐。那毗盧七座是什麼意思呢?毗盧遮那佛,他的坐姿是一個什麼樣子?跟他一模一樣坐的話,就是毗盧七座。

我們身體的坐姿,為什麼要和毗盧遮那佛一樣呢?為什麼要隨他、要向他學呢?因為我們這個身體,等於就是五蘊裡面,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裡面的這個色蘊。五方佛,就能和我們的這個五蘊一一對應起來:

色蘊清淨,就叫毗盧遮那佛;受蘊清淨,就叫寶生佛;想蘊清淨,就是阿彌陀佛;行蘊清淨,就是不空成就佛;識蘊清淨,就是不動佛。所以,五蘊與五方佛就是這麼來對應的。

如果是這樣,「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其中色蘊清淨是毗盧遮那佛,所以我們的這個身體若像毗盧遮那佛這樣子坐,就等於有消業的作用,身體的這個業障,就會有去除的作用。所以,我們的這個身體要跟著毗盧遮那佛學習,有這樣的意思。所以,對於毗盧七座,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毗盧七座,具體是哪七個呢?我們先簡單從下面開始來理解。

比如說,我們的腳怎麼放?我們的脊椎是什麼樣子?我們的手怎麼放?我們的肩膀是個什麼樣子?再來,我們的頭部是什麼樣子?再來,我們的眼睛是什麼樣子?我們的嘴巴是什麼樣子?就這七個。

從腳開始,再來我們的脊椎,再來我們的手、肩膀、頭、眼睛、嘴巴,這一個一個姿勢,從下面慢慢開始把它建立起來,一個一個把它形成,這就是叫毗盧七座。

這七個姿勢,比如,先腳的這個姿勢,應該有三種:第一個叫雙盤;第二個叫單盤;第三個就是我們現在坐的這個樣子,這叫散盤;這三個都可以。不管怎樣坐,雙盤也好,單盤也好,重點是要把這個腳打開,不要像睡覺一樣,把它收起來。

然後身體的這個重心要很堅固,不要讓他動搖。腳這樣一坐下來,整個身體就像須彌山一樣不會動搖,很穩固;不是像我們很冷的時候把腳收回去、很想睡的那個樣子,不是這個樣子。我們的腳要儘量把它打開一點,左腳底有點兒靠近肛門的樣子。

我們的脊椎要直,為了我們的脊椎要直的話,屁股就要坐高一點。以我們的肩膀來說,平常我們的問題就是:又下、又內收,所以我們特別要把它打開。要有點兒往外,或者是直直的,不要往內,也不要一直往下。

我們的這個手,是結定印,定印的意思就是:左手在下面,右手在上面,兩個大拇指相對放在肚臍下四指的這個位置。

頭部要往下低一點,有一點點往下,不然心就容易掉舉。頭要低到什麼程度呢?就像一根繩子從鼻尖這邊掉下去的話,剛好就和肚臍碰到。

再來,我們的眼睛也沒有特別看什麼東西,但人家看我們的時候,感覺我們的眼睛是在看我們的鼻尖的樣子,這是別人看我們時感覺是這個樣子,但我們自己不要看鼻尖;可能最開始時看鼻尖一下下,但慢慢的眼睛就沒有什麼作用,打坐主要是心、第六意識,不是五根識。

再來是嘴巴,嘴巴要自然,舌頭就貼在前齒根後,這樣就不會有流口水出來。大概就是這些姿勢。身體的這些姿勢就叫毗盧七座。

身體的這個姿勢,跟我們的內心也有關係,與我們的內心不會沉沒、不會掉舉這兩方面也有關係。所以,打坐的時候要毗盧七座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我們打坐時,我們內心要遠離沉沒跟掉舉,所以我們身體的姿勢,有時候跟沉沒、掉舉比較接近的這種身體的姿勢,要把它遠離。這就是毗盧七座要出來。

另外一個特別要講的就是,在毗盧七座上面還要加一個,跟我們的心特別有關係的是我們的這個氣。

當然,在密乘裡會說:氣是我們細的身體,外面這個是我們粗的身體,細的身體是我們的氣,所以我們的這個心跟這個粗的身體也是有關係,特別跟細的這個身體,這個氣是更有關係。所以,我們的氣就要平靜,要非常自然,不是那麼很粗,也不能慢到完全不動。它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所以這個氣也要特別注意。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中說到「身何威儀而修」,在講完「先令身具八威儀之後」,接著就特別強調「尤於調息如說善修」。所以,毗盧七座坐好之後,調氣息,這是我們特別要重視的。

所以,為了這個氣,跟身體也有關係。剛才我們講,我們粗的這個身體跟我們心有關係,有怎麼樣一個關係呢?解釋的時候,重點是氣,為了氣要好,身體的姿勢就有規矩出來,氣就是中間最關鍵的一個東西,我們的身體的這個姿勢,有的時候雖然看起來坐得是很正確的樣子,實際上對氣也沒有幫助,也會有這種情況。

比如,我們坐的這個姿勢坐得緊緊的,那肯定是對氣沒有幫助。你坐的同時,你需要什麼?你需要非常放鬆的一種狀態要做。同時,毗盧七座要求所有的關節都不能緊緊的,氣要能夠順暢地走,每個部位都必須要放鬆,這是更為重要的。

一些同學就問:您們出家眾可以坐得很久,您們有什麼技巧啊?我們不是有什麼技巧啦,慢慢地、這個氣順暢時,氣就有一點通了,這個氣通了之後,就不會有什麼累的。

當然,有的時候需要有好的老師指導來加以訓練,有的時候是自己摸索,慢慢的就知道身體裡面的氣怎麼做才能讓它順暢?自己要怎麼處理?慢慢的自己就學到了這些技巧。

一樣,我們初期打坐的時候,肯定會覺得這裡痛,那裡酸,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這個時候就要了解,怎麼做才能讓這個氣能在身體裡面順暢地走?如果這個方面有一些技巧抓到的話,很快就會學到這個東西。

所以,你們坐的時候,要知道毗盧七座本身對氣是有關係的。但是,坐的時候不要想:我這裡坐得不對,要特別小心——你這樣心一緊張的時候,氣就又塞住了,那又不行了。

所以,毗盧七座,是同時要把整個身體放鬆。對於這個放鬆,我自己認為,可能你們有的時候就從頭部開始慢慢把它放鬆,有時候也可以從下面開始慢慢把它放鬆。

比如,先下面:腳也好、脊椎也好,這些地方的關節一個一個把它放鬆,再上面這個身體、肩膀、頸部、頭部,這些都把它一個一個放鬆。有時候,又從上往下這樣子把它放鬆。

如果這些關節放鬆,確實不會感覺得累;如果這些關節沒有放鬆,則很快就會累了,很快就這裡酸那裡痛了。如果你會放鬆的話,累的感覺就不會那麼快就出現,並且會在一個舒服當中一直保留。

我相信,如果你們每一個人坐的這個姿勢對,身體也放鬆,讓氣也順一下,身體裡面肯定會有一種舒服,這是肯定會有的。你們坐一下:幾秒,或是十秒,或是幾十秒,身體裡面肯定會有一種舒服出來。

宗喀巴大師,或者無著菩薩在《聲聞地》裡面就有講到,我們要認出這個很少的、很粗糙的一些隨順的輕安。有的人身體很敏感,對身體裡面的東西很容易感受到,有的人就比較遲鈍一點,不太容易感受得到,如果我們比較敏銳,能把身體裡面這個舒服的感受認出來,則修止就容易成功。

這種隨順輕安的感受是每個人都肯定有的,只是自己身體比較遲鈍,認不出來而已,不是沒有,肯定有。如果把這個舒服的感受抓起來,然後在這個舒服當中,繼續讓這個氣順暢,繼續讓這個氣順暢。

當然,這確實也不是那麼容易,有的時候,我們的心又有一種執著:我要讓氣順,我要讓氣順……有這個執著時,又變成緊張了,又變成氣不順了。就如空性裡面講的,你想空、空、空,空上面你又會執著,所以必須要空,空要出來。

一樣的,氣要順、要順……我們要放下、放下、放下……如果你對放下又執著的話,你就又沒有放下了。所以,連放鬆的這種緊張,這個壓力也把它放鬆。然後身體裡面真的有一種順暢的感覺把它保持下去,剛開始的時候,你們保持五分鐘,或者是保持三分鐘等等,這個你們能夠做到。然後,慢慢保持的時間就能夠長一點。

這個是看自己,剛才講的,如果放鬆上面你執著的話,很快你就會痠痛出來。所以,放鬆上面也不要執著,然後再注意一下整個身體哪裡沒有放鬆,注意一下,又放鬆一下。

如果這樣,則氣就比較順暢,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好了之後,它就有點變成自然,你這個功夫很熟了之後,根本不用在意這個氣怎麼才順,身體自己的動作就會讓它自然順暢的,我們的心就不用對它在意,不用對它關注。那個時候心就關注自己要緣什麼?不可以散亂,然後我們要觀些什麼?在這個方面我們就可以下功夫去做。

前面修止這一塊,有的時候會連續十天或者十幾天,甚至一兩個月,也有什麼都不要教,只教授如何做這種練習的引導。所以,我們初期的一些同學,你們沒有懂很多道理,什麼都不太懂的話,也沒有關係,剛才我講的:身體的這些姿勢跟怎麼樣放鬆,身體裡面的這些舒服,氣怎麼樣順暢——這些把它練習一下也是很好。

這個對身體應該也是有幫助的,身體自己、或者氣它自己,身體哪裡有問題,它自己就會處理,氣自己會跑,它自己會處理。我們不要擋它,讓它自己跑。這樣,對去除身體上的一些疾病方面,肯定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對於初期的一些同學,就可以做這樣的練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