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警察故事:真情守護彝家的傈僳族片警

熱心調解、服務為民、勇抓小偷……在漢、彝、回、苗等民族雜居的轄區內從警24年,他始終紮根基層最前線,留下了打擊犯罪、服務群眾的足跡……他就是昆明市公安局盤龍分局雙龍派出所民警餘偉,一位傈僳族的鐵血男兒。用派出所同事的話說,老餘就是甘於奉獻的警隊“老黃牛”。今天,請和今日君一起去看看老餘的故事。

新警察故事:真情守護彝家的傈僳族片警

丨雙龍街道全景

記者見到老餘時,他正準備去轄區裡入戶瞭解情況。“我要去找老鄉聊聊天,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於是,記者坐上老餘的車來到了哈馬者村。

老餘對所在轄區的安全非常上心,經常休息的時候還開著自己的私家車到村裡跟老鄉們拉拉家常、瞭解情況。老餘工作的雙龍派出所位於昆明市東北郊的雙龍街道,距主城區10多公里,轄區內自然風光秀麗,森林覆蓋率達71.6%,緊臨“世博園”,背靠“金殿國家風景名勝區”,是漢、彝、回、苗等民族雜居的近郊山鄉。

“2006年6月我調到雙龍派出所工作。在工作中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希望能夠回報社會、服務社會。”從成為社區民警的那天起,老餘就狠下猛藥,大刀闊斧地開展工作,將保障轄區平安當成自己做警察最大的心願。

雙龍派出所的轄區有3個自然村(彝族村、哈馬者村、哨上村)是昆明本土的“撒梅彝”(彝族撒梅支系的俗稱)聚居的村子。由於老餘少數民族的身份,使得他在工作中與村民、村幹部溝通起來十分親切、順暢,因而深得當地村民、村幹部的信任。

新警察故事:真情守護彝家的傈僳族片警

丨休息日,餘偉從家裡趕到村民家,為村民解決糾紛

“社區民警除了日常人口排查、社區信息收集、糾紛調解等工作外,還得做好安全宣傳和分管社區警情處置。”老餘介紹說。老餘是一個極其熱心腸的人,除了幹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外,當轄區發生糾紛時,他總會在關鍵時刻充當“和事佬”,幫忙調解各種糾紛,被同事們稱為“金牌調解員”。而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調解方式,常常會讓矛盾糾紛化解於無形,當地居民都十分感激他。

今年5月份,老餘到麥地塘警區工作。麥地塘警區有一起已經持續了半年多的糾紛。他協調當事方進行了兩次溝通,糾紛最終得到解決,涉及的5個當事方都對他的工作十分認可。

每當提起老餘,轄區裡哈馬者村村民畢學總會豎起大拇指。“有一次,我們村裡有位老人家被來農家樂吃飯的客人打了。本來餘警官那天不上班的,但他知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立即從市區趕來現場處理。”在畢學看來,老餘服務群眾不靠嘴皮子、不耍花架子,是他們心中真正的“貼心人”。

新警察故事:真情守護彝家的傈僳族片警

丨餘偉

“只要用心,就沒有幹不成的事。”老餘告訴記者,做社區民警,除了建立起必要的威信,最重要的還是親和力,這樣群眾才願意尊敬你,願意相信你,願意配合你。

當記者問起為何他會選擇當一名警察時,老餘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我的父親原本是瀾滄江邊大山上的傈僳族,他在5歲的時候失去了父母,父親和他哥哥、弟弟相依為命,靠舅舅的救濟活著。”

據老餘介紹,1955年,他的父親才17歲,共產黨的工作隊來到了怒江蘭坪縣兔峨鄉土巴克村,“父親才知道大山外面還有世界”,在工作隊的帶領下,老餘的父親走出了大山。

不久後,他的父親被安排在雲南省糧油器械廠學習、工作,掌握了比較先進的現代碾米技術,成為了當時少有的掌握先進技術的少數民族工人。“當時國家號召支援邊疆建設,父親就帶著母親到了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糧食局,使用學到的碾米技術為邊疆的少數民族服務。”

新警察故事:真情守護彝家的傈僳族片警

也許是耳濡目染,也許是天性使然,老餘在高考那年報考了雲南省高等公安專科學校的少數民族預科班,希望畢業以後能為人民排憂解難。得益於照顧少數民族考生的政策,他如願獲得錄取通知書。

“父親一直跟我說,如果不是國家的民族政策,他也許早就餓死在了大山裡,根本就不會有現在的幸福生活。他還告訴我,一定要感謝黨、感謝國家。”1994年,老餘從治安專業畢業,恰逢昆明市大量招收巡警,而對少數民族同志的適當傾斜的政策,讓他留在了省會昆明。

在24年的警齡中,老餘獲得過無數嘉獎。值得一提的是,他曾連續6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並被榮記一次三等功。

新警察故事:真情守護彝家的傈僳族片警

餘偉的故事看似平凡,但他在片警工作崗位上中,用平凡書寫著“不凡”——他把群眾的利益和冷暖放在第一位。他的“不凡”,在村頭、在田頭、在百姓的心頭得到了最真切的驗證。
新警察故事:真情守護彝家的傈僳族片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