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之旅」街子水鄉,魅在何處?


「發現之旅」街子水鄉,魅在何處?

大地雲陰狹處收,竹聲瑟瑟櫓聲柔。平橋流水通幽徑,夾岸蒼煙護小舟。一色波光濃似酒,半篙人影淡於秋。淇泉風韻依然在,綠到嘉陵古渡頭。

這是清同治年間,定遠(今武勝)縣令姜由範所作的一首律詩《竹溪涵碧》,為定遠八景之一。細細品味,腦海裡不禁浮現出一片寧靜優美、如詩如畫的水鄉畫面。而這醉人畫面,反映的正是清代時街子一帶的美景。


「發現之旅」街子水鄉,魅在何處?

張家灘全景 普磊航 拍

這或許就是街子被武勝文人們稱為“水鄉”的緣由吧。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尋找“水鄉”的魅力所在。

解放前,長灘寺河“九曲迴腸”在街子

街子鎮,原名街子鄉,1913年始設,1992年更名為鎮。記者在採訪當地一些村幹部,並查閱《武勝縣志》後發現,解放前,街子鄉的管轄範圍比今天的街子鎮管轄範圍更寬。

據涼風埡村村支書周輝績介紹,解放前,涼風埡村與今沿口鎮境內的高灘、石門兩村均屬街子鄉第七保,解放後才把高灘、石門兩村劃入了沿口鎮。而高灘、石門、涼風埡三個村均在長灘寺河西岸。

再看長灘寺河東岸,其與今街子鎮涼風埡、王家庵、張家灘村相對的龍興村、碑灣村、平橋村、書房村,屬永勝鄉管轄。但1994年版《武勝縣志》記載:永勝鄉,1951年2月樂善、街子、鳳凰三鄉地置。結合地形可知,今永勝鄉所屬的龍興、碑灣、平橋、書房四村,在永勝鄉成立之前,應屬街子鄉。

「發現之旅」街子水鄉,魅在何處?

張家灘橋

我們不妨把時光回放到解放前,再結合北斗衛星地圖來看看那時的街子鄉版圖,便會發現,長灘寺河在街子鄉境內確有“九曲迴腸”之勢。特別是在高灘村和石門村,長灘寺河在這裡形成一個“太極圖”後,再往下游流去。然後又在佘家橋上游、張家灘、毛家灣、橋灣、橋壩、馬龍巖等處形成多個半島後,向嘉陵江蜿蜒而去。

據悉,長灘寺河在今街子鎮境內流程達22公里,是長灘寺河在武勝縣境內流程最長的一個鄉鎮。若按解放前的街子鄉來算,其流程則更長了。

長灘寺河共有5條支流在街子境內迂迴

同樣按照解放前街子鄉版圖,結合民國十九年版的《新修武勝縣志》記載可知,共有5條溪河在街子境內匯入長灘寺河。這裡,不妨先從山河片談起。

山河片,民國十九年版《新修武勝縣志》記載為三河,其意思為,在長灘寺河一側極短的距離內,便有三條河在此匯入。結合衛星地圖比較,記者發現,這三個入口在今永勝鄉碑灣村和平橋村境內,距離約1公里,而該段並非在今街子鎮境內的山河片村——今山河片村村名估計是解放後錯誤所致;也或許有這種可能:以前從佘家橋到街子壩這一段統稱為三河。關於這三條支河,記者結合志書所載和走訪村民,再查閱北斗衛星地圖,從上游到下游,依次清理如下:

「發現之旅」街子水鄉,魅在何處?

橋壩灘

一是漏灘河,因源於今武勝縣樂善鎮松樹林村的漏灘橋而得名。漏灘橋並非人工石橋,它長六丈、寬四丈、高五丈,全由巨石連續天然生成,故又取名為自生橋。溪水便是從漏灘橋旁邊危巖中冒出來的。漏灘河往下流約3裡,到達今永勝鄉雲峰村的雲峰寺小河壩,再2裡至賀家堰,繞過清明寨後,在佘家橋下游的對口溪進入長灘寺河。

二是一條無名小河,源出樂善鎮場外今園山村的園山觀(古名圓山觀),下流二里便是樂善場,再往下流八里,在對口溪下游僅約百米處匯入長灘寺河。

三是踏水橋河,因流經踏水橋而得名。山河片村村任劉詩文介紹,踏水橋河上游又分成兩條溪河:一是四大天王河,一是老橋灣河,但這兩溪河的源流都不長。

在街子境內的長灘寺河西岸,有兩條小溪。一為梅蘭溪,源出舊縣;一為對口溪的另一條小溪。所謂對口溪,是指長灘寺河東、西兩岸各有一條小溪,溪口正對。對口溪中的西岸小溪位於街子鎮王家庵村,村支書羅書全說,這條小溪極短,僅約400米長。

民國十九年版《新修武勝縣志》另載,從佘家橋到下游的張家灘,小舟數十載行客往來,附帶雜糧運輸。

值得一提的是,對比北斗衛星地圖,記者發現,民國十九版《新修武勝縣志》所載苦竹溪有誤,志書所言苦竹溪流經雙星鋪(今武勝縣雙星鄉)後,再依次流經高橋、長磴子、石門、梅蘭溪,過佘家橋後在三河匯入長灘寺河。但雙星鋪在長灘寺河東,高橋、長磴子、石門、梅蘭溪均在河西,溪河豈可跨河而流?且流經雙星鋪的苦竹溪也並未在佘家橋處匯入,而是在佘家橋上游少說也有10裡的地方,即今沿口鎮高橋村與長鳳村交界的地方。

多橋多灘多瀑布,為“水鄉”之特色


「發現之旅」街子水鄉,魅在何處?

佛仙橋 唐明攝

熟悉街子鎮的人都知道,街子鎮與長灘寺河流經的其他鄉鎮相比,更大的特色在於多橋、多灘、多瀑布。

若按解放前的街子鄉版圖計算,街子境內的長灘寺河上現有5座古石橋。從上游往下依次是:今沿口鎮石門村連接高橋村的高橋,今永勝鄉龍興村連接沿口鎮石門村的三步磴橋,今街子鎮王家庵村連接永勝鄉碑灣村的佘家橋,今街子鎮張家灘村連接米市村的張家灘橋,今街子鎮米市村連接青龍灣村的佛仙橋。

其中,佛仙橋是原嘉陵江東岸合州府到順慶府的要道。該橋建成於乾隆甲申年(1764),呈南北走向,共19孔,每孔跨度約4米,高約3米。令人震撼的是,其橋墩、橋面均為巨石構砌,每塊巨石重達數噸。過往的人們不禁猜測:當時街子的老百姓是採用什麼辦法把這麼重的橋墩豎立起來,又在3米來高的橋墩上,將一塊塊重數噸的巨石鋪上去的呢?

除現有5座古石橋外,今街子鎮甘霖村連接米市村也原有一座石橋,在高灘電站上游,但今只剩部分橋墩立於河中,不知石橋毀於何年。若加上這座廢橋,僅長灘寺河在原街子鄉境內就有6座過河古石橋。

「發現之旅」街子水鄉,魅在何處?

高灘瀑布 唐雲峰攝

今街子鎮境內,不在長灘寺河上的古石橋也不少。據武勝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顯示:涼風埡村8組有涼風埡橋和佛兒橋,6組有李家溝橋,4組有騎龍穴橋和梅蘭溪橋,青龍灣村3組有青龍灣橋,字庫村1組有字庫橋等。若再加上解放前屬街子鄉的今永勝鄉的龍興、碑灣、平橋、書房這4個村內的古石橋,如平橋、踏水橋、文家弓橋、二塍巖老橋等,那就更多了。

街子境內的河灘與瀑布也較多。若從今沿口鎮高灘村算起,則依次有高灘村內的高灘、石門村的空灘、張家灘村的張家灘、米市村的橋壩灘和高灘。這些灘均不是沙灘,而是河床上的硬石灘,且有一定落差,甚至出現斷層,繼而形成一個個頗為壯觀的瀑布。從上世紀60年代起,這些灘上相繼築壩引水建電站,瀑布便只能在夏季雨水較多的時節才能看到了。若喜好攝影的朋友能選準時機,帶上相機或航拍機,沿著這些灘走一走,定會有諸多驚喜。

本文轉自i武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