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大學時,我還是個迷茫的鹹魚,某次課堂上,教授提到他的一個學生,眼睛都在發光。

說那位同學的知識儲備量非常高,每次和他聊天都能侃侃而談,上到國際大事,下到民生瑣事,似乎沒有他不知道的。

我心想:這樣的人,十幾年才會出一個吧!反正我不可能是我了,然後繼續大學裡的迷茫和自暴自棄。

終於,到了大四校招,BAT等大廠招聘大門是人擠人,競爭程度堪比二戰,而絕大多數人在群面之前就落榜了。

僥倖進到群面,發現相互“廝殺”的都是:大學四年拿獎拿到手軟的學霸;已經完成幾十個項目的高手;在校期間就已成立工作室的創業學生;已經擁有一大波粉絲的網絡KOL……

當你一直躲在自己的舒適區,另一邊,那群年輕人睿智機敏、深諳待人之道、懂的抓住每次事件的關鍵點……他們的競爭早已烽火四起,馬上迎來他們勝利的果實了。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我們還在迷茫探路時,為什麼有的年輕人就像已經嚐遍人間冷暖,思想高度高於常人?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蒐集一些優秀的年輕人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我大概總結出三個方面因素。

1、不同於常人的生活經歷

郭德綱老師說:一個人活的明白不是看時間,是看經歷。有的人,三歲經歷一點事情就明白了;有的人到95歲還沒經歷這個事,他也明白不了。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中國文壇的兩大才女冰心和張愛玲,她們的寫作風格完全不同。

冰心從小在家人的疼愛中長大,書中將溫暖、熱心、積極向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張愛玲一生都在拋棄中度過,青年時代更體驗到了戰爭的恐怖,作品中瀰漫著濃厚的悲劇色彩。

因為生活經歷不同,張愛玲寫不出冰心的溫暖,冰心寫不出張愛玲的悲情。張愛玲無法瞭解冰心筆下家人能有多溫暖,冰心也無法瞭解張愛玲筆下社會為何充滿悲情。

那些思想高度高於常人的年輕人,他們只是經歷了常人未曾經歷的事情。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2、懂得換位思考,獲取他人感受

我們每個人的經歷有限,一個人考慮問題總會受到自身知識水平的侷限。

要獲取自己經歷以外的內容和信息,就需要與溝通交流。

都知道《聊齋》中的鬼怪故事在蒲松齡筆下充滿靈性,蒲松齡是如何寫出這麼迷幻的故事呢?

據說,蒲松齡為了寫成《聊齋志異》,在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異故事,最後對這些故事加工完成了這本書。

新聞記者為了輸出能更加貼近真相的內容,深入事件現場,和當事人面對面溝通,才能以第一視角,用文字將真相傳遞給大家。

網絡爆文受到廣泛傳播,往往作者背後採訪了身邊不少類似經歷的人,咪蒙有一篇爆文叫做:《七夕,我在民政局排隊離婚》,裡面的故事都是編輯在民政局蹲守採來的,只為讓內容貼近讀者的生活,符合了大家近期內心深處的需求。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那些思想高度遠高於常人的年輕人,往往懂得將他人的經歷,無形轉化為自己的經歷。

3、 善於總結,目光遠大

大學期間,教授一直向我們強調辯證思維。

遇到一件事,你要思考:

到底有多少種方式去完成?不同方式會產生怎樣的結果?那種方式是當下最適合的?產生的結果可以如何改善?這樣才能更加深刻的看一件事情,從而做出最恰當的決定。

出來工作之後更是深諳這個道理。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寫到:“有的人工作一年1年,就擁有5年的工作經驗,而有的人工作5年,也只有1年的工作經驗。”

區別在哪裡?同樣的經歷,每個人的感悟不一樣,收穫也就不一樣。那部分能力突出的人只是更加善於觀察,善於總結,發現規律,挖掘出適合整個大環境的解決辦法。

毛澤東為什麼年紀輕輕就能帶領中國戰勝敵人,實現解放勝利?

在美國記者斯諾編著的《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中提到:革命運動要求它的領袖能夠比旁人早一點看到將來要發生的事情。

而毛澤東總能在關鍵時刻,給出最正確的道路和策略,做出精準的判斷。他熟讀歷史,洞悉西方哲學倫理學,雖然沒有經歷書中所發生的事情,但他卻從所讀書中總結出適合中國的革命道路,帶領整個中國走出困惑。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那些思想高度遠高於常人的年輕人,已在總結中,找到了我們困惑的解決辦法。

普通人如何成為一個思考有深度的人呢?

01 勇於嘗試新鮮事物

特別喜歡一句話:“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你自己有多牛逼。”你不走進一扇門,你永遠不知道門背後是什麼?

年輕人,吃虧得趁早。

嘗試固然有風險,但是我們都知道,不去嘗試任何事情都不會改變。

02 多閱覽名著書籍

說句初中就在背的老話:“書中自有黃金屋。”

一本書往往凝結了作者的眼界和對生活的見解和,閱讀一本書就能獲取別人努力了十幾年的成果,何樂而不為?

03 學會和不同的人溝通交流

有時候書中的內容和你身邊的真實生活又會有所差距,要準確獲得你所在圈子的信息,就要學會和周邊的人交流。

人類是群居動物,社交媒體的出現也代表了人類社會信息傳遞的巨大需求。

04 養成總結的覆盤的習慣

學會多問幾個為什麼,將問題深刻剖析。

既有利於幫助大家全面的認識事物,找到解決辦法,還能通過分析規避風險,提高思辨能力。

◆ ◆ ◆ ◆ ◆

成長都有一個過程,那些優於常人的年輕人,背後必然付出了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和自律。

與其驚訝他們有多厲害,不如儘早克服自己的懶惰和迷茫,畢竟不去努力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其實也很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