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 旗帜」绿叶对根的情意

「脱贫攻坚 · 旗帜」绿叶对根的情意

—记鄂尔栋镇海窝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 段光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是你的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里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题记

「脱贫攻坚 · 旗帜」绿叶对根的情意

2018年10月10日,在鄂尔栋镇海窝子村我见到了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段光。之前,我对段光的全部了解,仅限于偶然听组织部一位同志说起的一件事。在前不久的自治区脱贫攻坚督查组对我县的督查中,督查组领导电话抽查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近20分钟的电话问询中,这名第一书记侃侃而谈,对全村的熟悉程度达到了对每一个自然村每一户贫困户的大门朝哪开都了如指掌,他的回答给自治区督查组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名第一书记就是段光。

段光,1965年出生于兴和县五股泉乡。1982年入伍,1988年复员分配到乌兰察布建行兴和支行,之后先后在丰镇支行、乌兰察布分行工作。2015年9月,时任乌兰察布建行兴和支行副行长的段光被组织任命为鄂尔栋镇海窝村第一书记。2018年4月,第一书记段光兼任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长,并开始脱产驻村。

在采访过程中,谈及海窝村,谈及村民,谈及贫困户,段光几度落泪。他对农村及农民的深厚感情让我想到了著名诗人艾青在诗歌《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用绿叶与根的关系表达段光对土地,对农村,对贫困户的感情恰如其分,就如尘之于大地,水汇入海,鸟翔于天。段光出生于农村,每每回忆他的少年时光,是父老乡亲的一粥一饭温暖了他。多年以后,当他坐在银行的办公室里时,他没有忘记那方给予他生命的土地,没有忘记父老乡亲那憨厚而淳朴的笑容,他的根在农村,他的血脉里已经深深刻上了土地的烙印。

「脱贫攻坚 · 旗帜」绿叶对根的情意

体民情、懂民意,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

海窝子村位于鄂尔栋镇东南部,距离镇政府9公里,距县政府13公里,110国道横穿境内。下辖东三十号、榆树沟、海窝子、黄土厂四个自然村。户籍人口457户共计1114人,常驻人口145户297人,精准扶贫户25户61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段光虽然出生于农村,但对于陌生的海窝子,他决定还是从熟悉情况开始。初到海窝子,在感觉到毗邻110国道交通便利的同时,也感觉到了四个自然村之间分散的不便。蜿蜒曲折的小路连接着四个自然村,路面布满了细碎的沙砾,走起来很硌脚。挨着国道虽然交通便利,但土地贫瘠,村中有劳动力的村民大部分已外出打工,留守村中的多为老弱病残,土地撂荒严重,为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困难。

一切都从走访开始。段光了解到村民大多白天在外干活,就利用早中晚的空隙到村民家里,用最朴实的语言与乡亲攀谈,用最地道的手艺为村民干农活。他和泥抹灰样样在行,亲自为老支书张忠修好了烟囱;他认真负责视村民为兄弟,凌晨四点到沙棘丛里为村民郑天明寻找走失的牛;他粗中有细手脚麻利,用半块玻璃教村民做通风漏斗,解决冬季取暖生炉子容易一氧化碳中毒的多年难题。很快,这个城里来的却分外接地气的干部赢得了全村人的喜爱与尊敬。

三年来,段光走遍了海窝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跑遍田间地头、猪圈羊舍,访民情、听民声,记不清踩过多少泥泞路,更数不清腿上划出多少道血痕。有时到村入户一谈就谈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当中。看到村民们逐渐明白党的政策,脱贫的热情也逐渐高涨,段光拍着他们的肩膀说:“加油,大家一起加油干。”和段光交了朋友的村民时不时会向这位第一书记吐露自己的心声,有疑虑也有困惑,这时段光会给他们耐心讲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并鼓励村民不要光靠国家扶持,自己也要振作起来。在他的感召下,渐渐地,有的村民也会主动请求帮扶,积极劳动脱贫。

“必须和村民交心,和他们做朋友,脱贫攻坚才能落到实处。”段光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扶贫工作,在履职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的半年时间里,他仅仅回家三次,累计三天。妻子不放心,专程从集宁来到海窝子看望他,看到村民们和段光的亲密关系,听到村民讲的海窝村的今昔变化,妻子理解了他,由最初的埋怨转变为了对他工作的全力支持。

「脱贫攻坚 · 旗帜」绿叶对根的情意

办实事,解难题,是做好扶贫工作的根基

“看到土地我就觉得亲切,看到贫困的村民我就想流泪,我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段光深情地凝望着这片土地。在海窝村,哪里有困难群众,段光和驻村工作队员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

在黄土厂村,他第一次走进精准贫困户杨团考的家就震惊了。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有一盘炕,和一个已经看不出颜色的衣柜。他吃惊于杨团考家的贫困程度,仔细询问后得知,杨团考爱人石换连患有先天性精神病,不仅没有劳动能力,连做饭收拾家这样的家务活也干不了,病情严重时还影响到家里人的正常生活。全家仅靠杨团考一人种地获得一点微薄的收入,而七岁的女儿杨雨彤也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

目睹此情此景,段光十分痛心。回到村委会后他就立即把自己带来的新被褥送到了杨团考家,他叮嘱杨团考,天气冷了,要让孩子盖得暖和、不要受冻。同时,在和村支书曹杰、镇包扶领导副镇长白广生商量后,决定为杨团考妻子申请低保。当低保的事情落实之后,杨团考也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杨团考一家的生活有了充分保障。与此同时,另一件事情也重重放在了段光心上,那就是杨团考女儿杨雨彤的上学问题。在他多方沟通和镇领导与鄂尔栋镇中心学校负责同志的共同帮助下,杨雨彤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化的手续走进了学校,成为一名小学生。当段光把杨团考和杨雨彤从学校送回家中,得知女儿顺利入学后,多日不曾开口说话的石换连竟然露出了一丝微笑,对段光开口说了一句话“没吃饭了吧,我给你们做饭!”周围的群众都说,心病还得心上医,是段书记治好了石换连的病。

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对杨团考的帮助仅仅是段光在海窝村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他联系帮扶单位为村里的敬老院安上了自来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工作队员为村民义务盖牛棚、修猪圈;他和村两委班子带领驻村工作队员为村里道路硬化为村民危房改造。三年来,他为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贫困户排忧、为村民解难,成了段光这个名字后面一个闪光的标签。

「脱贫攻坚 · 旗帜」绿叶对根的情意「脱贫攻坚 · 旗帜」绿叶对根的情意

明职责、找出路,是递交扶贫工作的答卷

段光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海窝村,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与肩上的担子。海窝村委会共有党员24名,其中女党员5名,预备党员1名。段光深知,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才能事半功倍地促脱贫。在同吃同住的摸爬滚打中,他与村支书曹杰成为了默契的工作搭档和无话不谈的朋友。两人商量,要抓住全县“党的建设质量提升年”这个契机,把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出来,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出来。2018年5月25日,海窝村党支部举行了主题党日活动,段光特意穿上了干净的白衬衫带领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在会上,大家讨论通过了党支部全面履行主体责任,推进落实考核评价制度,村支部班子要充分发挥一岗双责,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党的建设质量提升年”工作与业务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做好基层各项工作等细则。在段光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努力下,海窝村党支部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海窝村有4个自然村,每个村都有各自不同的环境,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困。段光常常站在进村的路口,望着远方思考着,是什么拖住了村发展的后腿?是什么阻挡了海窝村走向富裕的步伐?又是什么封闭了这个毗邻县城的小村庄?段光开始了探寻。

拿着县里下发的精准扶贫摸底表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走访一圈后,他总结出症结所在。一是土地贫瘠,广种薄收的传统种养模式导致贫困高发。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村民思想保守。由于信息不灵,文化教育程度低,村民思想保守、素质不高、安于现状,客观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缺少产业扶持导致穷根难断。生产条件差、市场对接远、收入微薄。段光在与村两委班子反复商讨后,《鄂尔栋镇海窝村委会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出来。针对村中老弱病残缺少劳动力和土地撂荒严重的现状,决定引进种植大户对村民闲置土地进行流转。另外,集中对村中地势平坦且肥沃的区域开展专项种植,在本村中培养种植户。在段光和村两委班子及全体驻村工作队员的努力下,目前海窝村流转土地300亩,村民平均增收2000元/年。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脱贫攻坚”战重中之重,在反复考查论证之后,段光与村两委班子商议,由于资金少、经验少,目前村集体经济只能走周期短、见效快、风险低的项目。一班人在赴田野农牧业合作社考查学习后,决定建设养鸡场作为村集体经济。他们瞅准了榆树沟村有一个工程项目部留下的十几间活动板房,决定利用这个优势省去建厂房的费用。村支书曹杰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个人出资购买该活动板房后愿意无偿提供给村集体经济做养鸡场,待养鸡场发展稳定后再收取租金。场地有了,但购买鸡苗和其他设施的资金还没有着落。段光想到了自己的单位,建行乌兰察布分行。他先后多次回到分行向领导介绍情况,寻求帮助。在建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5万元捐赠资金马上到位。接电接水搭鸡栏等等,一项项工作完成之后,段光带领村两委干部亲自去购回了1000只鸡苗。为了减少疾病,他们特意挑选了生长一个月左右已经完成7次疫苗注射的鸡苗进行购买,这样成本虽然稍高一些,但却大大降低了风险。小鸡刚买回来的几天,为了避免小鸡在陌生环境里摞压造成损失,段光和他的队员们轮流在鸡舍外值班。困了就在车上眯一会,饿了啃个馒头对付一口。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之后,鸡苗已经成长为4斤左右。预计年底出售后,这笔钱将成为海窝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树高千尺,根扎故里。段光正如故乡这块土地上的一片绿叶,自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长以来,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中,用满腔的赤子之情展现出对贫困村民、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我是一片绿叶,落在春的泥土里,滋养了大地,开出下一个花季!”也许,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文/常秀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