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哭了:國學之現代人認知現狀

孔子和西方的蘇格拉底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人。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辭世。[1][2]春秋末期魯國人(今山東曲阜)[5]。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先河,是私塾的創始人。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創始人。[6]

相傳,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

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死於公元前399年。他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大家比對一下知道,在孔子辭世後的第十年,蘇格拉底才誕生。但確實,他們屬於同一個時代。

蘇格拉底的教化哲學,柏拉圖的精神哲學,亞里士多德的多產多棲學科,在現代人看來,這些智慧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也沒有變過。一脈相承的精神脈絡,貫穿著始末。

可是,中國人之於孔老夫子,就在近幾十年間,就發生過顛覆式的風波。在中國的古代更是險象環生,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文字獄。孔老夫子可謂是一路坎坷,就這樣走過了2500年的歲月蹉跎。

歷史的就讓它過去,存在過的即合理。不糾結,不悔過。

可是太多國學經典被現代人誤讀,連於丹這樣的所謂大家都是錯誤連篇,尤其是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的時候,出現的硬傷簡直是慘不忍睹。

“仁者無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你猜于丹老師怎麼解讀“知者不惑”?

她說:“知,通智,智慧也,智慧的人不迷惑”

聽起來沒毛病,好標準的一句正確的廢話。

真正的解釋應該是:保持一顆好奇之心,不斷求知,不斷學習,如此才能做到不迷惑。

再說到三字經的開篇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幾乎所有的書本解釋為“人在最初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簡直是暴殄天物!人在最初的時候,是什麼時候?是不是人剛出生的時候?試問那個時候的你有善惡觀嗎?何來的善良?正解應該為“人在剛出生的時候,人性就像白紙一樣,是圓滿的。”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讓孔子背上了歧視女性的罵名,事實上,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衛國國君邀請孔子去衛國,而孔子發現衛靈公和他夫人南子的目的卻是以此抬高身望,炫耀自己,並非希冀仁道,便憤而離去。

  孔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議論,是針對衛靈公和南子而發,而不是泛指。

這句話估計是現代人最喜歡引用的一句話,要是孔子在天有靈,他一定會嚎啕大哭的。蒼天啊,大地啊,你們一直都在,眼睛長哪裡去了啊……

還有諸如“閉門造車”這個成語,現在普遍被當作貶義詞使用,說人家與外界失去該有的聯繫不和他人溝通。其實,古人可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來看原文:“古語所謂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蓋言其法之同。” 語出朱熹《〈四書〉或問》卷五。意思是說只要按照同一規格,就算關起門來製造車輛,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同。(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符合規格,就能合轍)

  正解:閉門造車不是貶義詞,反而是稱讚嚴格按照規矩做事。

“三人行 必有我師”“三思而後行”“父母在不遠游”“言必信 行必果”……你讀對了嗎?且聽我下回分解。

孔子哭了:國學之現代人認知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